——读诗人谷禾的诗《一个父亲的耻辱》
文/西木
我读这首诗,有一种心灵的震动,就像“五一二”期间,我看到过一位残疾儿童,趴在地上给灾区捐款的照片,那时我流泪了,我深情的写过这样的话:
也许,在博大中只是一叶小舟
也许,在光明中只是一点幼蛾
爬行中站立起来的骨头
行乞中站立起来的骨头
当残废的手摸空穷寒的布囊
当冰冷的手抓空乞讨的大碗
饥渴的肠胃里流淌的也是热血
源于骨子里的温暖与火热
同样点亮了寒夜里的灯火
如果谁要歌颂贫穷与饥饿
——那一定是罪恶
如果谁要不面对贫穷与饥饿
——那一定是无知
但假若谁看不起贫穷与饥饿的人们
尤其他们在寒微的内心
爆发的几缕阳光,无助的
内心开绽的几朵浪花
无言的行动中流露的几许关怀
——那他一定是愚昧透顶的人
选自《心灵的震撼》(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ae3e740100ia28.html)
童心不灭。同样,这首诗感动我的也是这种东西。也许,两颗童心展露的场景不同,前者是重大历史事件的背景下,繁华的街头,他趴着,表现出来的冥冥童心,一种大爱。后者是幸福温暖的家庭,物质生活优厚,而幼小的心灵跳跃的火花,一种善良。现实处境的高大,与其残疾瘦小的身躯,形成鲜明的落差,这种落差中,值得我们深思的是什么呢?震动我们心灵的又是什么呢?在这个物质并不匮乏的时代,真正匮乏的应该是人性中一些美好的东西,那些良知,慈爱,善良,同情,理智,帮助等等。“人之初性本善”这难道仅仅是一种自然的常态,而这种人性中本来有的东西,为什么后天就没了呢?这首诗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对人性沦落的沉思,是我钟爱的一个原因。
其次这首诗的写法,也是精妙得很。你看:诗从故事开始的,故事里只有“爸爸妈妈”和四岁的“女儿”三个人,爸爸重在言行,“训斥”“那个经常赖在门口不走的乞丐老头儿”;妈妈一言未发;女儿却埋怨爸爸:“我爸爸是个坏蛋。”:“他可以不给人家,/但有什么权利/骂那个讨饭的叔叔?”。结局是女儿拒绝爸爸的道歉。简单故事情节入诗,却完整感人,人物个性也各具情态,对比鲜明。以小主人“女儿”态度的变化为抒情的主线,从她一开始的埋怨到最后拒绝爸爸道歉,爸爸为什么要道歉又耻辱?妈妈为什么一言不发?人性的需要静思,感悟,羞愧,觉醒的主题,耐人寻味,诗人抒情的目的自然达到,诗所表现的主题也明了。
诗要言志,离不开抒情,而情要有所攀附,才不虚落。这首诗正是靠这种特殊的艺术效果,才达到了提纯人性,感化人性的力量,值得一读。
附原诗:
《一个父亲的耻辱》
●谷禾
女儿从外边玩耍回来时
我正在厉声训斥
那个经常赖在门口不走的乞丐老头儿
他一张邋遢脸涨得乌紫
仿佛做了亏心事情
女儿悄悄跑回楼上
对妈妈说:“我爸爸是个坏蛋。”
她的眼里盈满泪水:“他可以不给人家,
但有什么权利
骂那个讨饭的叔叔?”
我记得那一年女儿尚不满四岁
她拒绝了
我的每一次道歉
让我从此背负一个父亲的耻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