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90|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赵思运:经典化与普及性的协奏 ——《双年诗经(2013-2014)》印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1 09: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宫白云 于 2015-10-11 09:21 编辑

经典化与普及性的协奏
——《双年诗经(2013-2014)》印象

赵思运



  新诗已经走过近百年历程,它的身体里一直充满着躁动、惊悸与紧张,“打倒”、“pass”的呼声不绝于耳,颠覆与反叛成了主流,“先锋到死”的口号成了最时髦的主流文化,却一直没有机会驻足、回眸、审视百年新诗史为未来留下了什么、积淀了什么。现在亟需着手去做的事情主要有两件:一是新诗的经典化,沙里淘金,选出最有价值、最能经得住时间考验的精品;二是做好普及性工作,让真正优秀的经典性作品作为文化遗产流传下来、获得广泛传布,去唤醒更多读者的诗意,从而确立新诗的合法性。
  在这个意义上讲,唐诗、张智、蒋登科、胡亮等十位诗人、评论家、翻译家联袂编撰的《双年诗经——中国当代诗歌导读暨中国当代诗歌奖获得者作品集(2013-2014)》着实做出了富有成效的努力。
  网络时代的到来,一方面解放了诗歌的生产力,另一方面又使诗歌陷入了无序失范状态,创新的活力之中常常携裹着泥沙一应俱下。诗歌的生态十分混乱,加强诗歌规范的呼吁不绝于耳。《双年诗经(2013-2014)》系由4000多名诗人的16000多件作品中精心择取而成,可谓是一部优秀的诗歌年鉴。它包含了纸媒诗歌、网络诗歌、诗学理论、诗事纪要。为文学史留存殷实的资料,或者说确立一种诗歌典范,是本书明晰的意图。《双年诗经(2013-2014)》不薄名人重新人,选取了150多位风格卓异的海内外诗人、评论家、翻译家最有活力的作品。上至40年代出生的诗坛宿将黄亚洲、华万里,下至80年代出生的左右、赵目珍等人,甚至接纳了90年代出生的袁行安,勾勒出新诗史绵延而出的轮廓,显示出编者的开阔视野和敏锐眼光。可以看出,这个选本不是简单的座次排位学,而是把文本质地推到前台。70多岁的华万里,以“春蚕到死丝方尽”的诗情,从灵魂迸发出一首《我要把那一只蝴蝶喊出来》,丰满的传统意象转化为力透纸背的现代感情,焕发出新的艺术生命力!黄亚洲宝刀不老,一首《冻疮女孩》将家国之忧思表达得沉痛动容。正是由于专注于文本质量,所以才出现了不少名不见经传的诗人入选,但其作品特质鲜明。如宣家江,他是巢湖一个小区的保安,50年代末出生于肥东县农村。他在工作之余坚持写诗。这次他入选的《一枚铁钉》,揭示木板与木板之间、木板与钉子之间的关系,既有刻骨的生活体验,又有强烈的哲学思辨色彩,意象简洁而诗思繁复,富有诗学张力。书中最年轻的的诗人袁行安出生于90年代。他的诗歌彰显出异质于同龄人的诗学品质。他以高度自觉的状态进入诗坛,感情饱满而不滥情,讲究修辞而不玩修辞游戏,冲击难度写作而不故弄玄虚。他深谙极其节制的情绪表达和极其节制的语言节奏,每一首诗的诞生,都是对袁行安进行的灵魂与诗学的双重磨砺。可以说,正是由于《双年诗经(2013-2014)》为我们打开了被诗坛遮蔽的声音,并且以前瞻性眼光邀约了更年轻一代诗人的加入,《双年诗经》才得以为新诗史输入源源不断的新的血液与活力。
  新诗经典化的一个重要举措是组织诗歌奖项,以此凝聚并达成优秀诗人和优秀诗歌的共识,并进一步孕育新诗经典化的规范。首届中国当代诗歌奖(2000—2010)、第二届中国当代诗歌奖(2011—2012)、第三届中国当代诗歌奖(2013—2014),以及正在进行的第四届中国当代诗歌奖(2015—2016),如火如荼,在公开、公正、透明的理念规制下,成为诗坛高度关注、参与者最多的活动。它融网络性、公众性、学术性为一体,涵盖创作奖、批评奖、翻译奖、贡献奖、新锐奖、诗集奖,以其严肃性、包容性、多元性,赢得了大众认可,逐渐成为综合性诗歌奖的圭臬。提到经典化,不能不提到本书的一个重要版块——多达60个页码的“诗学文摘”。书中摘编的20篇论文颇具学术份量,显示出编选家的独到眼光。这些成果在真正的诗学立场上实现了多重视角、多种观点的多元互补。诗学理论与批评的遴选与积淀,也是新诗经典化的应有之意。
  作为诗歌史的见证,《双年诗经》有一个神圣的重任,即是为文学史提供精准的史料。从更严格的诗学意义上讲,作品的遴选可以有更高的标准,除了考量诗歌文本内在的成熟度之外,还应该考量这个文本为新诗史提供了哪些新的质素,因为正是由于异质性的诗学元素的融入,文学史才得以保持其源源不断活力。由于种种原因,仍有一些重要诗人的重要作品未能入选,是为遗憾。但总体而言,唐诗、张智、蒋登科等人组成的这支团队正以矫健的步伐,在新诗经典化的大道上做出了卓异不懈的努力。《中国当代诗歌导读(1949-2009)》、《中国当代诗歌导读(2010卷)》、《中国当代诗歌导读(2011-2012)、《双年诗经——中国当代诗歌导读(2013-2014)》,即是他们坚实的脚印。
  与经典化相关联的一个问题是新诗的普及性。新诗诞生已近百年,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激荡,新文学家通过亲自撰写《中国新文学大系》使新诗获得了压倒性胜利。然而,近年韩寒的“新诗没有存在必要”、季羡林的“新诗是一场失败”、流沙河的“新诗是一场失败的实验”等言论,引发轩然大波。如何通过经典作品的普及来确立新诗传统,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任。近十年出现了不少好的诗歌年选,如杨克版、张清华版、林莽版、宗仁发版、中国作家协会版、诗刊社版、首都师大版,他们都为新诗的经典化做出了持续努力。但是在普及性方面,尚缺乏更大的作为。在新诗的普及方面,最有特色的大概是伊沙的《新诗典》系列和唐诗的《导读》系列。《新诗典》以一针见血的犀利风格每天推出一首经典之作,而《导读》系列每篇都配发简明扼要的赏析。《双年诗经——中国当代诗歌导读(2013-2014)》的导读文字撰写团队十分强大,如霍俊明、宫白云、吴投文、伊沙、沈浩波、唐诗、张智、芦苇岸等做了大量点评工作,他们都是非常优秀的诗人。与一般的导读本和鉴赏本不同的是,这个团队全是优秀诗人,而且其中不少诗人身兼批评家身份。这就避免了学者式的纯粹逻辑思辨,而能够洞察幽微,深入文本肌理,烛照诗歌内部的秘密,去擦亮语言的色泽,唤醒生命的呼吸,触摸灵魂的起伏。诗人之间的点评,更能够做到体己性的情感共振和诗歌技艺的共鸣。这种导读风格更能够走近读者,走近大众。
  《双年诗经(2013-2014)》这本书的形成,伴随着“第三届中国当代诗歌奖”评选的整个过程,这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方面以极高的关注度和参与度普及了新诗,让新诗和诗歌奖进入公众视野,另一方面又见证了经典化的诞生。经典性的诗作配以鲜活的导读文字,在《双年诗经(2013-2014)》里相得益彰,辉映出经典化与普及性的协奏曲。
  2015年10月6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5-10-11 13:48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5-10-12 20:59 | 只看该作者
经典性的诗作配以鲜活的导读文字,在《双年诗经(2013-2014)》里相得益彰,辉映出经典化与普及性的协奏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6-5 04:29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