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闭门造诗,相互吹捧、相互表扬,在诗圈早已司空见惯。所得作品味同嚼蜡、毫无诗意,失去了大部分的读者。然后,作者们还不甘罢休,继续挖掘、深化,力求句句深刻、句句跳跃、句句拐弯,搞得主题全无、含混晦涩、高深莫测、不知所云,结果把最后的几个读者也吓跑了。
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之所以能开创了一代文风,得益于其淳朴自然的文风理念。他在录用举人时,对只沉溺于雕琢文句、卖弄词藻,追求华美靡丽风格的作者,一个不录。苏东坡认为文章应该行云流水,言止于达意,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他称那种炫耀浮华的文章,构句用字各自为政,置全篇效果于不顾,如演戏开场时,项臂各挂华丽珠宝的老妪一样。如今的晦涩诗,很多连老妪的形象都没有刻画出来,因为根本就没有主题思想。
诗本自然成,何须关门挖掘?另外,语言简洁不等于就是诗,否则,所有的古文就都是诗了;表达含蓄、不断拐弯也不等于就是诗,否则,谜语也就是最棒的诗了。
时下太多的新诗,要么晦涩,要么就是梨花体、歌颂体,还不如下半身诗歌,远远赶不上旧体诗,当然,今人写旧体诗似不合时宜,因为早没有古代社会的文化氛围和社会基础。近几十年来,太多的诗人在废寝忘食地努力创作新诗,但创作方向不对,不管发表多少、获奖多少、出专集多少,最终都失去了读者,以至于所有的诗歌刊物、出版物都失去了读者。没有读者就没有生命力,所有的辛劳都注定是白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