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36|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老爷子读诗之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8-25 19: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老爷子 于 2015-8-25 19:25 编辑

乡愁:站在新世纪的小情怀—读潘加红《我没有乡愁,那些都被谁写尽了》
作者:老爷子


       对于乡愁,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感受,都有一份孤独的小忧伤值得纪念。写作中的乡愁,有时候,更令人刻骨铭心。小情怀里的叙述难免让人为之感慨万千,而上升至民族情结的乡愁,既无深沉,又有内敛,通过类似的对比在恰当的意象之中,含蓄的表述对一个国家、一个人的根进行发问之时,多少都是要被奉为经典之作的,比如余光中的《乡愁》。

       这是一个大主题,古今中外,多少文人都在此“沦陷”。但是读潘加红的这首乡愁,通篇所表达的皆是无形之中的“发问”,甚至是一种略带沉思的质疑。诗题说“我没有乡愁,那些都被谁写尽了”,一个没有乡愁却能感受到如此情怀的诗人,往往都有着不可靠的诗意诠释,这是一个方向,也是写作中的一招妙用。对此,作者有自己更为独到的见解,“我”不写乡愁,那是被人写尽了的。“我”,要写就写自己的乡愁,一个人的乡愁。

       假设之余,通过显性的比喻和隐性的拟人手法,将家乡的“那条河”用作自己的“一根丝弦”,“梨花、槐花、枣花、雪花”这一组贯穿四季的虚实意象组合,反倒成了弹出的一个个音符,可这些都不是故乡的,所以,他允许“你”拿去。这个“你”,在这里有这多层次的意象转换,既可是故乡,也可是作者,还可是“外乡人”或“你”。故而在虚指实指之间,作者巧妙的完成了一个看似不能又轻而易举的诗意镜像。

        乡间的小道之上,有夜里的马车经过,有母亲的脚印,而“沟辙”这个长长的铺垫里竟是父亲苍老的皱纹,麦子的一生是熟透的一生,是收获的一生,也是泥泞的一生,这麦子当然是以食为主的。透过巧妙的语言技巧将“麦子”脱离出来,既隐喻了父母亲的不易与艰辛,同时也对乡愁的明喻加深不少。

        炊烟可以萦绕在相册里,而水墨亦是你的柔肠。这是最完美的结局,也是作者内心对未来的一种预期实写。不得不说,美中带愁,更显深刻。

       当这些虚虚实实都成为“外乡人”的乡愁,“我”这个远出家门,漂泊在外的游子,该会有怎样的乡愁可以表达?是的,当我们都走出那个小小的岗子,都将是一无所有的,都将是背负着鲜明特色的乡愁歌者。当故乡逐渐陌生,当异乡逐渐熟悉,谁还能对此表达自己内心那份逐渐变得异样的乡愁?

       与其说这是一个人的乡愁,不如说是被人写尽的乡愁。一个人可以没有乡愁,也可以没有写作,但是这个根,无论何时都是不能被遗弃的最大的“乡愁”。


附原作:

我没有乡愁,那些都被谁写尽了
潘加红

如果可以,这条河你可当着
一根丝弦
弹落梨花,槐花,枣花,雪花
虽然没有一片是
故乡的,亲
我的这些
你尽管拿去

如果可以,这条小道
可以载你夜的马车
沟辙里有父亲的皱纹
母亲的脚印
麦子走完一生的泥泞

如果可以,这些炊烟
可以袅绕在你的相册里
这些水墨,有着同样的柔肠

拿去吧,外乡人
也许有一天
我走出这小小的岗子
同样一无所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8-25 20:4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老爷子 于 2015-8-25 21:01 编辑

附一:

对余光中《乡愁》的外部解读。
作者:老爷子


   乡愁

作者:余光中


小时候 ,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

我在这头 ,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

我在这头 ,

新娘在那头 。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


而现在 ,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

我在这头 ,

大陆在那头。


作于1972年


英文版:

When I was young,

my homesickness was a small stamp,

I was here,

my mother was there.

After growing up,

my homesickness was a narrow ticket,

I was here,

my bride was there.

Later,

my homesickness was a little tomb,

I was outside,

my mother was inside.

And now,

my homesickness is a shallow strait,

I am here,

the mainland is there.



余光中的《乡愁》可以说是在特殊(政治)环境下的一种人文情怀的集中展示,大陆与台湾的不对等价值观及其政治倾向的分歧使得更多的站队者内心惶然,追随蒋介石者,遭遇白色恐怖,追随毛泽东者 ,遭遇红色恐怖。这时候,作为一个敏感的写作者而言,我想余光中不会意识不到,尤其是中美、中日关系的破冰之旅愈演愈烈之时。

对台湾而言,最恐惧的是回归大陆,恐惧的背后则是回归之后会不会有某种“政治”清算再次上演,故而,这种乡愁是略带试探性质的,最充分的证明,大家看大陆某些人士的评论即可。大陆也需要拿到一个可以发挥的话题,余光中的乡愁恰到好处,既可起到呼唤同胞归来之效,也能对台湾民众,尤其是背井离乡数十载的老一辈们勾起一种对故乡,对根的深切期盼与祈愿。

在日本对台湾统治近半个世界的殖民文化渗透中,民众虽然也持续进行小规模的抗日斗争,但是久而久之,渗透的力量就显现出来了。对民族的不认同感是最为深刻的教训之一,对国家的不认同尚可理解。但要说是抛开汉族人的身份,投身拥抱所谓的大和民族,这无疑是可悲可怜的。余光中的《乡愁》在此之上的意义就在于他唤醒了人们内心深处、灵魂里的一种民族认同感、文化的归属感。甚至是对国家的荣誉感。这是乡愁在诗歌意义之外的另一重大体现。

如果单就诗歌本身而言,并不能体现太多,但是正因为当下被人赋予了太多的精神内涵,所以,我们也有必要对我们自身的人文意识予以审视,甚至对我们中的某些人士来说,也要进行不点名批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5-11-6 21:04 | 只看该作者
外部小量,翻篇即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5-11-6 22:08 | 只看该作者
  与其说这是一个人的乡愁,不如说是被人写尽的乡愁。一个人可以没有乡愁,也可以没有写作,但是这个根,无论何时都是不能被遗弃的最大的“乡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5-11-6 22:08 | 只看该作者
有空续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5-11-7 07:40 | 只看该作者
在日本对台湾统治近半个世界的殖民文化渗透中,民众虽然也持续进行小规模的抗日斗争,但是久而久之,渗透的力量就显现出来了。对民族的不认同感是最为深刻的教训之一,对国家的不认同尚可理解。但要说是抛开汉族人的身份,投身拥抱所谓的大和民族,这无疑是可悲可怜的。

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5-11-7 11:51 | 只看该作者
采凤 发表于 2015-11-6 22:08
有空续读。。。

近来有空,稍后更新。问候编辑先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5-11-7 11:52 | 只看该作者
片碱 发表于 2015-11-7 07:40
在日本对台湾统治近半个世界的殖民文化渗透中,民众虽然也持续进行小规模的抗日斗争,但是久而久之,渗透的 ...

先生客气,问候周末愉快。感谢关注新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1-25 11:57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