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老爷子 于 2015-8-25 21:01 编辑
附一:
对余光中《乡愁》的外部解读。
作者:老爷子
乡愁
作者:余光中
小时候 ,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
我在这头 ,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
我在这头 ,
新娘在那头 。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
而现在 ,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
我在这头 ,
大陆在那头。
作于1972年
英文版:
When I was young,
my homesickness was a small stamp,
I was here,
my mother was there.
After growing up,
my homesickness was a narrow ticket,
I was here,
my bride was there.
Later,
my homesickness was a little tomb,
I was outside,
my mother was inside.
And now,
my homesickness is a shallow strait,
I am here,
the mainland is there.
余光中的《乡愁》可以说是在特殊(政治)环境下的一种人文情怀的集中展示,大陆与台湾的不对等价值观及其政治倾向的分歧使得更多的站队者内心惶然,追随蒋介石者,遭遇白色恐怖,追随毛泽东者 ,遭遇红色恐怖。这时候,作为一个敏感的写作者而言,我想余光中不会意识不到,尤其是中美、中日关系的破冰之旅愈演愈烈之时。
对台湾而言,最恐惧的是回归大陆,恐惧的背后则是回归之后会不会有某种“政治”清算再次上演,故而,这种乡愁是略带试探性质的,最充分的证明,大家看大陆某些人士的评论即可。大陆也需要拿到一个可以发挥的话题,余光中的乡愁恰到好处,既可起到呼唤同胞归来之效,也能对台湾民众,尤其是背井离乡数十载的老一辈们勾起一种对故乡,对根的深切期盼与祈愿。
在日本对台湾统治近半个世界的殖民文化渗透中,民众虽然也持续进行小规模的抗日斗争,但是久而久之,渗透的力量就显现出来了。对民族的不认同感是最为深刻的教训之一,对国家的不认同尚可理解。但要说是抛开汉族人的身份,投身拥抱所谓的大和民族,这无疑是可悲可怜的。余光中的《乡愁》在此之上的意义就在于他唤醒了人们内心深处、灵魂里的一种民族认同感、文化的归属感。甚至是对国家的荣誉感。这是乡愁在诗歌意义之外的另一重大体现。
如果单就诗歌本身而言,并不能体现太多,但是正因为当下被人赋予了太多的精神内涵,所以,我们也有必要对我们自身的人文意识予以审视,甚至对我们中的某些人士来说,也要进行不点名批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