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99|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对于贵锋相关诗歌的评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4 20: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以下读评我的诗的朋友,有的是参与本活动(具体见我博客帖子http://blog.sina.com.cn/yuguifeng,有的是原先或现在读荐但不参加本活动(将这些朋友的推荐放在这儿,是我以壮声势,如这些朋友看到并想要拙集《雪根》的话,定当奉上)。开展此活动,一是为了向推荐发表我的朋友、编辑表示感谢;二是向以今年为主,点评过拙作的朋友表示感谢;二是想让《雪根》到那些确实可能喜欢我的诗歌且可能想集中读的朋友的手里。
读荐的朋友、诗人有(随时更新):


李明春   李克利    八零    雅克    安皋闲人   皿成千   栖代    陈秋    伊沙    盛敏    陵少......


礼品兑现情况:《雪根》,寄出   4    册     收到    4   册。【及时更新;收到的请及时告知】
---------------------------------------------------------------


1、《角度》


垂线穿透密集的建筑
河流接引星光

但仰望的头颅太多了
只好用平原上的火车充当
移动的地平线

尸体,麻袋,半截木头
还有横陈的
其他事物

昨天
有人让我计算
他的嘴和世界之间的
角度



李明春评诗


多元的意象,多元的诗意存在。整首诗具有阅读美,意象的叠加美,深层的含蓄意蕴美。只有诗思明锐,可以灵动的诗人,才能完成这样让人无限遐思的诗章。在一种意象剥离中,实现诗意的宏大而细微的对接。诗序的气场,在快速流动和宣泄。生活的现场,正是诗歌的场景,一种扑捉,契合了诗人深度意象的思考。也许,欲望有多大,嘴与世界之间的夹角就有多大。也许,那是一种无角度,是一种周而复始。只因主体客体有一种内在的深度融合。


2、《分泌物》



立夏刚过,虫子疯狂地演奏
所有的树叶是它们的!
它们要吃光未来的浓荫!

白天,它们把光线调得越来越透明!
夜晚,它们互相吞吃着声音的美味!

透明是自由,是美!静,一碰即碎!

突然想起公园好几个夏天不属于我了。
有时,在秋天
往往冬日,一场雪后
公园空旷地攫住我

我摇着那树枝上的雪



李克利推荐语


感谢作者为我们创造了一个色彩纷呈的世界。这首诗对“外物”的表态执着而自信,世界透明而自由。后半部分人物的出场,能感觉到是刻意地把脚步放轻。尤其末句,更是将理性提升到感性的境地。


八零评读:


【让我们享受思维的快乐】

(《繁殖》一组)读完之后,感到于贵锋创造了一个色彩纷呈的世界,这世界,由各种感官组成,而这些感官围绕在诗人大脑周围——那是它们完整而混沌的宇宙。有些地方一时难以“理解”(甚至“无由),不过这正是魅力所在。以其中一首(《分泌物))为例——
读过之后满心喜悦!这是一首充满情感浓度表达上却几无痕迹的好诗。先是对于“外物”执着而自信地“表态”——之所以说“执着而自信”是因为我感觉到他眼里的这个世界是“透明而自由”的,这种理解非一定境界者而难为。后半部人物开始出场:脚步很“轻”,这是自然的;尤其最后一句,将整首诗带到一个更加浑然而“多汁”的感性境地。



3、《像一棵树老了》


河水倒映着一棵树老了
还有更多的石子
一个人没什么用但存在的想法

不远处村庄生长着,树的头顶
星星磨损,人们都说磨得更亮


皿成千偶然发现:



对老的想法会有很多,像一棵树老了,也是正常人都有的想法,用了个很朴素的想法,说出了一个很虚荣的想法。地上的人们像树一样是落地生根的,看着遥远的星星,总是觉得比地上的好。是的,这也许就是人活着不管有多老还想活下去,像星星一样成为磨损而更亮。这里磨损一词生辉,使这个词特别得到了词性的最有效应用。我想这也是诗所以为诗的成功所在!



4、银杏树


我数了数,这儿有八棵,叶子全落光了。
我数了数,这儿有五棵,有两棵还有叶子。
很小的叶子。
我猜和小有关的是年轻、空旷、风以及
湖水


栖代点评:


一首举重若轻的诗。作者若直接写季节更替、情景变换、人生感怀,大概可以玩一首长诗。但是作者却“数”起了树叶,“数”起了与树叶“小”有关的事物,让整首诗的内涵一下子膨胀了起来。妙言就在三五句,何必劳动百万兵。



陈秋评读:



简单数语 道出了老人年轻的状态! 很妙!  不写人物  却用另种不同的银杏树来概括人类!!  这种手法很独特 !! 也是吸引我的因素之一!!
【于贵锋的作品不惊不艳  字里行间的背后透露出一种人性的光芒!
手笔上大都是平铺直叙的写法,但是可是但是可是!!】




5、《分开》

  

我所要做的就是把黄豆和豌豆分开
它们混在一起,有一大口袋。
好的,这圆的是豌豆,这椭圆的是黄豆。
这是豌豆,这是黄豆。

直到中午,母亲看见我还爬在口袋边
她就把它们倒簸箕里,双手抓住簸箕的两边
朝一个方向旋转,那些大的、似乎轻点的黄豆
就浮到了上面和集中在簸箕的中间
她用手一把一把掠出来。掠出来。

她让挑出黄豆里有虫眼的
这是另一件事。
这下,我只有像刚开始那样,把每颗黄豆都
看一下,看哪颗是好的,哪颗不好。

如同现在,我试图把一件事和另一件事
从一大堆的事中分开
把一个日子和另一个日子从时间中分开
甚至,我试图把天上的那些星星
一颗颗仔细辨认。我做得好还是不好
母亲再也不来评判或教给我更简单的方法


雅克点评:


母亲不再“评判”,是因为母亲已没有能力“评判”,或者说,母亲已经相信她的儿子的能力,母亲已经老了,儿子已经长大,已不再需要“评判”。这期间暗含着时间的流逝造成的伤害和“我”的悲伤与无望,但“爱”挽救了一切。虽然母亲不再“评判”,但母亲对“我”的爱一直都在,“我”对母亲的“爱”也一直都在,这其中没有失望与责备。
生活中更多的事,不但母亲无能为力,“我”一样无能为力。时间就像一个无形无限的容器,容纳了一切。“我”以为唯一可以让时间不朽的,就是母亲慈悲的“爱”与“我”的忧伤的“爱”,他让母亲默默地看着儿子的一举一动,也让儿子时刻想到自己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母亲的心。世间的“爱”,莫过于无言而不求回报的母爱,世间的忧伤,莫过于儿子眼巴巴看着母亲一天天越来越沉默、迟缓。
时间成就的一切,时间要收回。爱成就的一切,却没有时间,而是永恒。
这是一首让人潸然泪下的关于母亲的歌。内心波涛汹涌,表面却以极为清晰克制舒缓的细节述说着无尽的深沉的爱。


安皋闲人点评

雅克当然是贵锋的知己。但是,友情和相知之谊会不会让解者更本能地从情感通道出发来理解这首“分开”?固然,母亲乃至母亲爱的尽所能与力不能及,并由此而来的黯然忧伤确实是这首诗作动人力量的关键。我只是想说,“分开”几乎有着多种的意义可能:“分开”恰是人在事物面前那种取舍定夺能力的习得养成,经验和先验可以制造捷径却不能保证永远顺达,也不能一直护佑;其次,“分开”发生于母亲与“我”之间,早于“分开”林林总总的事物之前,“分开”仍将继续,先辈的方法传授之外,没有了“评判”的我们,有没有那种“心法”和是非正误的尺度承继?最后,“分开”的过程,似乎高于简单的黑白分明,似乎也不仅是对外在事物也实际上包含对自身的杂质剔除,是一种不断地归类和递升型的择优,素朴的母亲何以能之,后发优势的我们何以保证继承,从而使我们永远不和母亲的那种源于心的正向路径”分开“。



6、《蝴蝶》



化蝶的那晚,庄子是平静的
“这虚构的故事,终于要变成事实。”

蝴蝶从来没有想过
做一个人的问题

“我的翅膀,我的轻。”
庄子说:别罗嗦,做人的事,就这么定了



雅克乱弹:



这个人的诗歌,大多都读过不止一遍了,每次想说什么的时候,再读却发现诗中所暗示的,好像告诉自己无需再说什么,读,就是一切。更多的时候,生命的潜流只有在静静的倾听中,似惊涛骇浪,而当要辩认,却已不知所踪。所以更多的时候,也就不再有要品头论足的欲望,就像不再替我们辩解一样。
一如这首《蝴蝶》,初读也好像是几年前的事了,后来每次读到时,心中总是难免一惊,而且总是被诗中的最后一句所击中。想想生命中,我们所有的努力,其实不都是为了做一个自己希望的那样的“人”吗?所谓“化蝶”,一切还不都是来自对世道人心的挟裹的无力承受与厌弃?但真化蝶之后,我们就可以万事大吉吗?
即使成蝶,我们一样还是心有不甘,一如诗中所写,即使虚构成为现实,平静之后,我们要面对的还是如何做一个人的问题。
诗歌中庄子可以强制蝴蝶,一如生活中蝴蝶在诱惑庄子一样。诗中顺势而行,在人“化蝶”之后又要蝶“化人”,不过诗中也说了,人之所愿并非蝶之所愿,足见人多么能折腾自己,还不够,还要折腾万物,最终还是在折腾自己,为求一个心安。所以问题还是不在化蝶与否。蝴蝶不是照样不愿为人,不舍自己的翅膀与轻吗?所以蝴蝶作自己的蝴蝶,人作自己的人,这样,最好!
一切到最后,还是“等万物、齐生死”来得畅快自然。庄子千言万语,不过是要做回一个“本真”的人,如此而已。
但何其难。当这一切都诉诸于诗歌,就是对人的一次挽救,对蝴蝶的一次放飞,一切就或许都不再是问题。
短短的小诗读来气象翻腾,自有高处!对于纯以技巧成就或以思想支撑的诗歌而言,都有落两边、有做的嫌疑,而这首恰避开了二者,所以得其环中,这是高处,来自对生命情感与热爱的高处!差不多在浑然天成中包涵了人性中诸多的幽微与痛、矛盾与欲求!这是长期安静凝视的结果,是做不出来的,这正是高处!这高处不关高明,而是实实在在的高度。无生命体悟之质感与痛感,而只有“聪明”在其中的诗歌,是不能到达的,也经不起一再的阅读!


7、《纪念》


为了那唯一看好我的人,也要不停地开采我自己——
开采是我
如同钻头那样的纪念

在旷野
在风中
在街道深深的黑暗和生活的霜里

不是金子
而是有毒的铅
吃进嘴里
又渗入文字的内脏
——这还是我的
独自的纪念

我和他所爱的人相携着给予人间
白发的信任

【本诗2015年6月26日由伊沙主持的“新世纪诗典”推荐。我将推荐语转到这儿,再示谢意。】


伊沙推荐语:

本诗作者此次来稿未署名(不知是否有意要考一下我的眼光),我从中选中了本诗,回话“要照片、简介”,回信说他是于贵锋(1.0作者),忘记署名了——于是,一个佳话构成了,就像梅西把一个人可以过两次。作者与我分享了佳话的荣光,也需要承受我选稿时的心理:本诗有点语焉不详,但新作者可以鼓励。



8、肥时光



甲午二月初二前,我剪了发。一边想
管它呢,一边担心
真的减掉了一年的好运气。午后阳光
照出桌上灰尘,“人只有这样,才会生长”。
陌上花开,这不久以后的事
在记忆里重来:泥土湿湿,阳光透出一股
明媚的暴烈。真的,柿树发芽,还早。距离
对一个亡者的埋怨,还早。我学习大海的波涛
和呜咽,如同虚构。一前一后,走过窄窄的
渠埂,即使更迟些,他们有没有
相依为命的想法?直到,坏运气一个接一个
我平静地喝茶、吃酒
太阳像把镢头,不停地挖。有许多
坏洋芋。坏芫荽。坏根块。时光肥沃地生长

【本诗及盛敏荐读以刊《深圳文学》2015年6期】


盛 敏荐读【每个个人内向的时光】


时光肥沃地生长,这个充血的理论与实践是不容争辩的事实。但是仅仅以此包揽所有人的时光里都生长肥沃的东西,即有意义的生活内容或者在更高意义上对他人的生活内容产生影响,恐怕是同类相欺的虚构。于贵锋先生这首《肥时光》绕开了那种顽强充斥诗坛的伪崇高理念,以切碎的个人经历(或是人类在时光中共存的经验)来揭示时光里“肥”这个字的厚度——灰尘、埋怨、窄窄的呜咽和坏瘦的蔬菜,它们构成生活中我们不可幽闭、不可推走的干扰,尽管我们内心仍要追求饱满的强烈气味与时光醒目的生长速度,更多却是真实的亡者灵魂与坏运气伸出一根黄色的舌头舔着我们,唯有这种叠褶使“肥”字具有撞击力、真实得犹如我们常常不得不摸到的生活内容。即便如此,于先生还是把他的时光落实在肥沃这个词生长的内涵上,因为时间会吃掉时光。


9、抹布


声音中有块抹布。
一块洗了又洗的抹布。
一块拧不干净的抹布。

黑乎乎的夏天灶台。
结冰的案板。
时光在冒热气
时青,时白,蛛网静默或晃动

声音中有块抹布
你说话的时候
这一点尤其明显

尤其令自己讨厌
和自卑
声音中有块等待赞美的抹布


宋雨(点评)

幻觉或隐秘经验入诗。语言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为读者呈现事物的本相,它也可以是游戏,它可以是它自己。

江一苇(点评)

每个人都有块浑浊的抹布,他让人讨厌,自卑,也渴望得到赞美。这即是人性本身。

陵少读评

一直很喜欢于贵锋的诗,包括这首也是,非常喜欢,虽然写的是抹布,声音中的那块抹布,但是你不会觉得脏,语言非常干净,整首诗非常有质感,沉甸甸的。
首先是喜欢这首诗的意象。“声音中有块抹布”,这个抹布到底是指的什么?一上来,它就会抓住你的视线,让你开始思考。接下来,表现出了作者深厚的功底,他通过语言的强化处理,把这个疑惑加大“一块洗了又洗的抹布。/一块拧不干净的抹布。”这是第一节,他通过虚写抹布,接着他进行了视线切换,切到第二节上面:“黑乎乎的夏天灶台。/ 结冰的案板。”,切到了真实的场景里面来了,这个是有生活体验与温度在里面的,并且是有目的的描写,接下来就开始引申了:“/时光在冒热气/ 时青,时白,蛛网静默或晃动 ”很惊讶他居然用了青与白这两个形容词来形容时光,让人会真的觉得时光是有颜色的,但这些都是诗人的想象,包括蛛网,这里面都是有很深的寓意在里面的;第三节,是与第一节的呼应“声音中有块抹布/你说话的时候/ 这一点尤其明显 ”这时候,呈现在你面前的不再是声音了,而是一个声音中有块抹布的人,陡然就站在了你的面前,神来之笔!第四节是一种深化处理:“尤其令自己讨厌/和自卑/声音中有块等待赞美的抹布”让那个人的形象逾发地饱满了起来。我不知道别人读时是怎么想的,我读的时候觉得这首诗,就是觉得这是一副绝妙的素描,非常之棒!


10、中午


应该关了灯,睡半小时
但我拉上窗帘,让灯开着
这样做无非在一个不变的程序里
会有一个人
从我的身体出来,坐在对面
看我发呆
或看我在微博上胡乱敲几个字
得意洋洋的样子。或偶尔
翻一页书,想想文字背后那人
大雪覆盖的脸

今日心情大好,晚上我是不是
约一顿酒?读了汉明兄的
《中年研究》,这想法尤更强烈
恨不得造个月亮出来
也研究一番:究竟什么
我真的需要?我真的能分辨出
时间杂乱的礼物中那份明亮的虚无?
我能够从盒子的外面摸到生活
脊椎的暗影?也或者我突然明白
睡和醒
才是永恒的一部分。还有更多
碎片,从阳光里、月色中涌来
从前天早晨飘了一会儿的雪花里涌来
生活的所有颗粒,可以是你的
也是我的,也是从我的身体里出来的那个人的:
此刻,他容光焕发,有点像
试图具形的灰尘

2015.2.6



安皋闲人读评:【中年的中午 】


读贵锋诗作的时候我一直保持着对贵锋其人更多的兴趣。这境况不多。在翻阅他的诗集《雪根》的过程中,我一再地修正着这位远方书写者的形象。按照现代接受学的说法,诗作一旦交付读者,更多地是凭由读者亦即受体在阅读中再变为主体的过程,和作者本人甚至可以不相干的。可是,或者是因为贵锋提供给我的总是整体性可读而非偶尔昙花一现,或者是因为我有着对当代中国诗坛定位为青春发育期从而觉得诗人个体自我澄明尤为重要的井蛙之见,我不由得从诗看人从人看诗,兀自喜欢着贵锋。
说了半天,其实闲人并没有见过贵锋其人。没见过,又似乎熟悉着——当然是我一己的角度。看得久了,我眼中的贵锋,大致是个风神低敛内质坚硬的主儿,对了,是木包铁的那种。这样一个静气缓行、瞄着远方、在黄河上游看大地的男人,亮出来的总是少于写出来的,写出来的一定少于想得到的;这样的男人差不多总是除了有限的熟稔之外,与世界的外部若即若离,人不注意的时候,他一闪身,会溜进尘世的后院、小巷、井台和风口;这样的男人还会十分保守地执行着作诗与做人的并行跨栏动作。
这就说到我对诗歌的理解了。总有一些诗人最后把诗歌视为一种修行——在参与世界的诸多方式中,他们仅仅怀抱文字,捧着诗歌,披肝沥胆,骨血尽见。在一遍遍俯仰天地之后,拿自己为锻打之砧亦拿自己做锻打之铁,看眼中的手中的这个“我”,在身在的当下世界,已经是什么、能够成什么和可不可以成什么。换句话说,这样的诗人,他们呈现的文本,无论从题材上看有多少取样,也无论他们在诗艺上有多少套路,一以贯之的,仍是对人当然也包括对人生的终极关怀。
贵锋,是其中之一。
终于来到《中午》。
诗是有本事的。那就是诗人读了另一位诗人的《中年研究》诗作后,有所共鸣、触动,午休废了,电灯费着,人愣愣地呆着。这很常见,相似或同质的东西彼此唤醒呼应嘛,何况中年的“中午”碰到“中年研究”。不常见的是,在其后的幻影造形中,“汉明兄”退后,成了第三者;留出的主场,交给了“我”和“从我的身体里出来的那个人”。这时候,用主客互答显然已不尽准确。哪一个是本我、自我和超我,哪一个是想要的、能成的和需要接受的,须臾百年,稊米乾坤,诗人甚至是第四者,在逐个追问,也在诸个比对。更不常见的是,诗人即使写到天花昼洒、主我难辨,却始终没有放弃“在场”——直到,一个“容光焕发”,看清“睡和醒,才是永恒的一部分”,并且确认并接受“生活的所有颗粒,可以是你的,也是我的”的“灰尘”,终于“试图具形”。试着和同样优秀的邹汉明的《中年研究》比较一下,是不是贵锋的《中午》多了一份抖落灰尘的轻舒、电灯开着的明朗和对着午阳的坦荡?
由是,这首《中午》,具备了某种典型性!
中年困惑,好像是个共识性问题。然而,人生的追问岂止是始于中年或者止于中年?不过,行道于半,历经有了、未知尚多,问起来似乎更当其时。这个问题是要解决的,这个问题早晚要解决——问了,中午就是开始;不问,中午就是更近日落。尤其心系于诗者。也不绝对,你看,不问的也将日子过得朝朝暮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5-12-15 16:41 | 只看该作者
关注贵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5 19:29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关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5-12-15 22:54 | 只看该作者

学习,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5-12-16 00:24 | 只看该作者
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6 11:02 | 只看该作者

问好筷子兄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6 11:03 | 只看该作者

也问好采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5-12-16 11:08 | 只看该作者
何谓诗?
何谓诗?中华民族的诗是一种有节奏有韵律的文体。文体,与内容无关,与好坏无关。是这个样子的是诗,不是这个样子的就不是诗。韵是诗的本质特征,韵是诗的独特标志,韵是诗的命根子。无韵非诗。(重阳j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6 11:46 | 只看该作者
重阳新韵 发表于 2015-12-16 11:08
何谓诗?
何谓诗?中华民族的诗是一种有节奏有韵律的文体。文体,与内容无关,与好坏无关。是这个样子的是 ...

那你就写你的“有韵律的文体”吧。我写你说的”非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8 16:18 | 只看该作者
1、《角度》


垂线穿透密集的建筑
河流接引星光

但仰望的头颅太多了
只好用平原上的火车充当
移动的地平线

尸体,麻袋,半截木头
还有横陈的
其他事物

昨天
有人让我计算
他的嘴和世界之间的
角度



李明春评诗


多元的意象,多元的诗意存在。整首诗具有阅读美,意象的叠加美,深层的含蓄意蕴美。只有诗思明锐,可以灵动的诗人,才能完成这样让人无限遐思的诗章。在一种意象剥离中,实现诗意的宏大而细微的对接。诗序的气场,在快速流动和宣泄。生活的现场,正是诗歌的场景,一种扑捉,契合了诗人深度意象的思考。也许,欲望有多大,嘴与世界之间的夹角就有多大。也许,那是一种无角度,是一种周而复始。只因主体客体有一种内在的深度融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9-30 07:14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