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88|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先锋变构中的巨大隐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7 17: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先锋变构中的巨大隐喻
■方文竹

几年前就响应赵卫峰等建议,我们皖东的《滴撒诗歌》与成都的《屏风》等诗歌民刊结成“友情诗媒”,以便“抱团取暖”,实际上我与胡仁泽已有“友情”了,这样一来,于私于公,皆因诗歌都有一种能够承受时空之重的相习与相吸。正因如此,我经常向“滴撒”朋友们说起“胡仁泽”和“屏风”。尤其两个诗歌团体之间的相互比较、对应和同声、同谋,提供了一个建设性诗学的美学背景。同样面临着“屏风”、“滴撒”的语源学围攻,理论缘起、诗歌理想和主张的过度偏移和深度拷问。
好在“屏风”一开始就从公共知识分子的公共舞台退场,“屏风是一个特殊的场,它最大可能的屏蔽来自个体之外的八面之风,从而最大可能的保证了个体诗歌写作的真实性和原创力” (《<屏风>诗学主张》),但依然是换了一个腔调和方式发声罢,源头性写作,放下性写作,从存在者循迹存在,最终抵达“澄明”之境。好在和全国众多的兄弟民刊一样,“屏风”经营的是“民”字号——民刊,民间,民语,民议,民义,民性(非意识形态意义上的“民”)……但是《屏风》改变了“民”,由“大民”变为“小民”,以艺术上的社团取代社会的群居,突破政治无意识,由文化抵抗改为精神防守,不仅是策略上的位移,更是修辞的必须,诗歌从而更加在场、开阔、无限。
在四川这个现代诗潮重镇崛起的“屏风”,一群诗人就是一个诗人,面临着资源纯度、地理面貌和心理透视的共振式拿捏,“影响的焦虑”不能不是一个遭受挤压和冷落的问题,面临着“随时可能被拆解,被撕毁”(《<屏风>诗学主张》)的危情,“自我”的面纱很难被揭开,数重铠甲一时半载也挣脱不了。巴蜀诗途,险象环生;前程未卜,词语飘零。好在对于《屏风》来说,诗歌“成仁”大于诗歌“成功”(严格地说,诗歌从来就没有什么“成功”),在这些年里的关注里我看出了“屏风”的纯正品格:文本为上,“先锋”当道。“先锋”就是孤注一掷的精神贯彻,“一个非常普通的语言实验场所” (《<屏风>诗学主张》),年轻气盛也是诗神所赐的福份,原来“屏风”不仅业绩不俗,也是很诗性的,这也就决定了“屏风”走上了一条宿命式的不归路——对抗非个人主义的“晦暗”世界、诗歌殖民与后殖民、伪道学、盗版经典谱系、平庸的完美等等。事实上,真正的先锋是动态的,“屏风”已经进入“后先锋”“慢先锋”“融先锋”“活先锋”“细先锋”阶段,这可以从“屏风”成员组成方式、写作态度、试错机制、诗歌活动、诗歌友谊、新时期汉语诗歌资源重构等方面看出迎战与挑战的策略图式。
一个有出息的民刊,不能满足于“好诗”,还要提供写作的方向性,同时激活“问题”(“问题”保证了未来)。拜读多期《屏风》,我的眼前仿佛亮出了汉语诗歌的标杆和警旗。在“十年一剑”锋芒毕现的今天,遥祝“屏风”永远移动和开放,最终让“词语,兑现了我们的内心”(《<屏风>诗学主张》),成为当代汉语诗歌地形图上的一个巨大的隐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6-1-7 19:37 | 只看该作者
先锋首先要有假想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6-1-8 16:46 | 只看该作者
词语过于生疏
不是很亲近
特别是民刊,要注意词语选择,不能过于课堂化,学术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6-1-10 09:26 | 只看该作者
。“先锋”就是孤注一掷的精神贯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1-10 02:37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