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萧仲莲 于 2016-1-8 16:20 编辑
无题随笔
牛鸣之
元旦前夕,收到博友赠书《萧仲莲诗集》。
我和萧仲莲女士,这位民间诗人,是在新浪博客认识的,可以说是典型的以文会友。
她常来读我的文章,读得很认真。有感就发个评论,评得挺实在,如读《遥远的普希金》,就说“我一生相伴的诗人”;读《圣女》,就说“我为这个字(爱 —— 牛注)而写作”;读《是朋友总会走到一起来的》,就来句“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有时也提出一些写作上碰到的问题,想听听我的看法。
有一次,我明确地告诉她,“你多思,善感,重情,思绪起伏跌宕,有丰富的精神追求。这样的人适合写诗”,还说,“别老当泪人儿,让阳光和笑声进入你的生活。希望你多写暖色调的诗”。后来我意识到,不应该表达这种希望,因为冷色正是萧诗的基调,是特色之一,是跟作者的性格和生活经历密切相关的。
我所谓冷,不是冷漠或冷峻之类的意思,而是一种近于感伤的情调,近于美学上的悲,近于日语的“哀”(あはれ)。这种冷,度的把握很重要。把握适度,就不会使人压抑,而是引发关于社会人生的深沉思考。
诗的评论方面,金道行教授分析得全面而透彻(见代序一《大山奶奶写新诗》),我深有同感,就不赘述了。
萧女士对我说,她“找到了一位老师”,赠书扉页题字称我为“恩师”,这令我惶愧。其实,诗这东西我似懂非懂,哪里有为师的资格?
不过,有时她也叫我“牛大哥” —— 都属牛(她比我小十二岁),同类的,只是不在一个山坡上吃草而已。
附:《萧仲莲诗集》图片(转自萧仲莲的博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