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贤思齐:陈先发诗哲学的启示》
我只能自言自语
诗歌的陈先发时代是什么样的时代
新诗进入陈先发时代
陈先发诗歌的可能性
海南岛诗歌双年奖授奖词和我对陈先发的理解
我只能自言自语
当我谈到哲学的时候,我只能自言自语。非我说不明白,是所有的听众都不愿意哲学或者没哲学。
当我谈到诗歌进入一个新的时代的时候,许多人马上反驳,任何一个人都绝无可能统领一个时代。没错,错在没有人愿意理解我所言的时代应当是一个思辨的时代而不是猪一样的时代。悲剧的发生就是因为人退化到猪的时候才发生的,百年及千年的中国历史莫不如此。
我谈到的时代,是期许,也是应当。如果再继续装聋作哑、自欺欺人,莫不说诗歌无人读,圈子也将拒绝。试问,那么多分行文字,那么多掏自家腰包出得诗集,有谁看过读过?这奖那奖,过不了周年就被忘却,是什么现象?
写真实的文字,写思考性的文字,有什么错?真得那么难吗?
真实就要“文以载道”,思考就是将日常所思融入到分行文字,不就是这么简单吗?
再形象,能形象过几千万像素的摄影器材吗?再独立,能独立过被代表吗?一个连选票都不知道是什么颜色的人,首先要搞清楚选票是什么样式,不对吗?一个连根都找不到的屁民,不去寻根问祖,奢谈什么高贵优雅,你雅得起来贵得起来吗?
文人爱面子不是什么坏事,但总不至于打肿自己的脸充别人的胖子吧。
老苏
11.12.19
诗歌的陈先发时代是什么样的时代
有必要定义诗歌的陈先发时代。
定义诗歌的陈先发时代,就是对假抒情的清算。什么党呀派呀国呀比母亲呀,调子越高,越卑劣,君不见唱红歌唱红的都跑到了国外。
定义诗歌的陈先发时代,也是对假崇高的揭露。什么国家呀民族呀国际责任呀,对脚下的土地身边的人都不负责,扯淡什么国际事务,民族尊严?人都活得没尊严了,哪来的民族尊严?
定义诗歌的陈先发时代,就是将高高在上、清高自负的所谓神圣拉到民间,拉回到诗经国风,也即陈先发所倡导实践的“从我个人的角度看,中国诗歌的本土特质中,确实有许多方面需要搗毁。就整体特征而言,古汉诗是“重视形体的,音律的;重视隐喻和寓言的;以意象诠注生存状态的;重视生存状态而轻视生活状态的;重胸怀而轻反省的;个体生命隐性在场的;对自然与人世持适应性立场的;依存闲适性而轻视批判性立场的;重视修辞的”。这个概括,许多人不一定接受。只能说是我个人能够体会到的“本土基因”。这里面的许多东西早已失去了传继的现实基础,所以我说要捣毁。比如,轻视对个体生存的反省,是一种最要命的弱处。你看古诗中传递出来的诗人形象,一个个天下皆醉我独醒的“清醒者”的模样,一个个出世者的模样,他们拔剑高歌的样子遮蔽了他们提个菜篮子吃油条时苦闷的样子。有时候我厌恶这类形象。难道他们真的没有了具体的矛盾和茫然?没有市井间的焦灼与变态?对这些东西的追问与自省在哪里?如果逆推过去,我们可能从他们的诗中“回不到”他们那个世纪的真实性。生活的真实性与内心拷问的真实性。我有时在想,那些诗人对生活状态的高度适应性,是否跟东汉后普遍的佛教传播有关?甚至连《道德经》那样停留在终极问题上的追问,也不再有了。还有一个,就是过度的匠气与书斋味道,那种一吟双泪流的糟糕的诗人形象。失去了烟火味与血性的文字雕琢,我个人是很不喜欢的。当然,如前所述的深度意象,高度的形式感及与自然物象的共存性,发达到叫当代西方诗人惊异的修辞技艺,节制的表达方式等等,这些本土基因也应得到更进一步的传习。岂止是当代汉语诗人的传习与感悟?加里·司奈德,甚至博尔赫斯从这里得到的教诲还少吗?汉诗现代性是个大而无当的话题,我没做系统的理论思考,但可以肯定的是,必须从理清了本土文化基因、而后在具体的个人写作中捣毁部分本土基因上起步。”,“关注现实,诗以载道”。
定义诗歌的陈先发时代,就是陈先发所言:我的诗哲学就是东方式哲学与日常生存的共生体,原因很简单:我就是这样活过来的,也必将这样活下去。我以前也即兴谈过一些诗主张,什么“限制”啊,“在场”啊,“悲悯”啊什么的,还被一些戴着面具的人说这些词儿是抄袭别的人主张,真它娘的幼稚透顶。“唯有具体的篇章实践,才是唯一真正有效的鉴别样本。”
当代诗歌的问题在于“思之不足”,成熟之思,一定会寄托于最简单、最日常的形体之上。
老苏
11.12.19
新诗进入陈先发时代
中国诗歌永远是不甘沉默的文学品种,这是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所在。
古典诗歌自不必说。五四以来,新文化运动即以诗歌作为改良的文体,一时间白话诗歌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流派。伴随着党派政权之争,诗歌也充当了各个斗争阶段的急先锋。郭沫若的诗歌创作,前期是有一定的成就和影响的。建国后,由于假大空的盛行,郭沫若的诗歌创作也打上了那个时代深深的烙印。艾青、郭小川等一大批有才华的诗人迫于政治社会环境的压力,为假大空的新时期文学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流毒之深,即使今天也未断绝。今天的官刊仍然能够看到这种浮夸风的盛行。可以说,建国以来的文学,尤其是诗歌,基本上处于倒退和政治标签的层面。只是八十年代出现的朦胧诗才出现了恢复文学本来面目的气象,也好景不长。之后的诗歌创作走向了边缘。
网络的兴起在一定程度挽救了诗歌,一大批热爱新诗的诗人焕发出了空前的创作激情。然而由于准备不足和认识有限,近年来的诗歌创作始终走不出一条继承和创新的新路。诗歌在圈子里热闹着,抚摸着,自我打气,互相安慰。还没有一位真正的大家出现。所有在诗坛活跃着的诗人们,其实都是凭借着雕虫小技自欺欺人或哗众取宠。不信,到民间去打问一下,有哪句诗歌能够走出圈子被传诵,有哪位诗人能够被广泛认可。
海南的李少君先生是位对诗歌做出不可磨灭贡献的诗人。他提出的新红颜写作,可以看做是对近年来诗歌创作的鼓劲,遗憾的是还没有一位新红颜能够担当起李少君先生的殷切希望。女性诗歌创作走不出顾影自怜、盲目自爱、闺怨、叛逆的怪圈。而李少君先生参与的海南诗歌双年度大奖,将陈先发这颗诗坛有巨大潜力的明星再一次鲜亮地推上混乱的诗坛,有正本清源之作用。毫不夸张地说,陈先发的诗歌是自朦胧诗以来最有成就的诗人,他打开了新诗创作走向世界的通道。
海南诗歌大奖以来,诗坛沉默着。这种沉默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者,是对陈先发诗歌成就的震惊,因而失声。二者,是一种群体颜面的扫地,所有的自信和自以为是瞬间崩溃。三者,我更愿意相信所有的诗歌创作者能够沉思,能够对照检讨。
请相信我直言的真诚。陈先发提出的“诗哲学”,并不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新主张,但它却是新诗创作的唯一道路。表面的浮浅的技法不是长久的诗歌创作之路。哲学的美的表述才能赢得新诗创作的新天地。
老苏
11.12.17
陈先发诗歌的可能性
新诗的创作存在着一个模式化的怪圈。
当诗人们将诗歌写到风格的时候,这种模式自觉不自觉地固定下来,鲜有突破,换言之失去了突破的可能性。你我他之间虽然主张不同,然而呈现的文本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不过是内容侧重不同,表述方式各异而已。比如梨花体、口语诗、下半身等等。再比如朦胧诗、第三代到底有什么显著的不同?因此,我们能够看到有成就的诗人写到一定阶段就转换文体了,或小说或散文,或不伦不类的所谓散文诗。这样的转换不是主动的而是被迫的,是被自身模式禁锢之后无奈的突围和逃离。确实是这样,赵丽华今天还写诗吗?北岛还会有一首诗歌打动你吗?
毫不客气地讲,新诗自五四诞生以来到今天,全部的诗作在表述方式上就没有找到一个有效的突破口,是一个模式机械化生产出来的,就像一件产品百年来没有升级换代,只不过内容因时而变,叫做旧瓶装新酒,尽管现代诗人给它贴上了名目繁多的各类标签。
如何突破这种诗歌创作上的怪圈,陈先发的诗歌给了我们诸多的启示。
希腊哲人讲过,诗歌是艺术的哲学。这话的实践者就是陈先发。陈先发的诗歌突破了百年新诗积累起来的表述方式,将严密的哲学思考通过呼风唤雨式的古汉语继承和现代汉语融合,在表述方式上、分行断句上、诗意的表达上形成了独特的哲理性现代诗歌文字,因此取得了颠覆性的新诗写作成就。我们能够感觉到他的诗歌具备了表述的无限可能,也具备了让人恒久赏读的艺术魅力。在他的诗歌中,我们很难找到完整的意象和突出的主旨而意象与主旨却无处不在;我们也很难一目了然地体察到他的内心情感世界而他心灵的起伏和波动却时刻感染吸引着你。这种纠缠和回味,正是陈先发诗歌的成功之处,即他身体力行的“诗哲学”的实践成果。
给新诗以哲学的美,从内容到形式上为百年新诗打开了一条通向无限可能的通道。使表述更加自由,内容更加丰富,诗意更加浓郁。
优美精炼的古汉语一直是新诗继承的难题,表述方式的单调或隐晦也一直是新诗写作的通病。而陈先发诗歌中哲学元素的有机融入像一把金钥匙开启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为新诗创作摸索出了一条光明无限的道路,仅此就具有划时代意义。
老苏
11.12.15
海南岛诗歌双年奖授奖词和我对陈先发的理解
海南岛诗歌双年奖(2010——2011)
授奖词
出生于安徽桐城的陈先发,致力于追求古典传统与现代精神的深刻融合,致力于追求本土基因上的汉诗现代性。他在以古观今和以今发古的双重维度上不断拓展着诗的疆土。因此,他的诗体现出多重性,既是古雅的,典丽的;又是现代的,繁复的,是一种深烙着地域性格、民族色彩和现代性气质的艺术样式。陈先发诗歌在形式建构上也颇有特色,采取了多褶皱构建句式与段式的艺术手段,常常显得风姿绰约,饶有趣味。对于遏制当代诗歌写作日益口水化和直白化的不良趋势来说,陈先发的诗歌提供了一种极有价值和意义的写作范例。鉴于以上原因,海南岛诗歌双年奖(2010——2011)特授予陈先发先生。
海南岛诗歌双年奖(2010——2011)评委会
苏建斌评陈先发
陈先发诗歌,对古汉语的继承是明显的。我似乎觉得陈先发有意无意间将汉语言的过去和现在进行着当代的融合,并将哲学思想诗意化而不留痕迹,从而增强了汉诗表达的可能性。
从古至今,汉诗在表达哲学意味方面是欠缺的零散的。而陈先发诗歌最大的特色就是将哲学思想从始至终融化在汉诗里,无论是古汉语还是现代汉语,都是他为了表达而驱使的对象。这一显著特征完全符合其诗主张:“本土性在当代”与“诗哲学”。
苏建斌
2011.12.14
陈先发博客:http://blog.sina.com.cn/chenxianfa
拒绝一场盛筵
不管你承认
与否,它就在那里
越来越高的山峰
和高处的鸟鸣
渐稀。我有一颗鹰的心胸
我巡幸过的
森林和大地
布满深刻的哲学
表面所见是人人称道的凡俗
没有鹰的志向
别惦记高飞
世界积满了尘埃
这样的状况
对多数人有利
没有人愿意承认
平庸的时间
再长,也就是一瞬
越是愚笨
越不肯低下无知的头颅
生活在庸常中
拒绝事实,如同
拒绝一场盛筵
老苏
11.12.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