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春意阑珊 于 2015-10-17 13:22 编辑
可怕的驯化——简评《疯人院的门锁坏了》
这是一首有象征意味的小诗,也是一首极具歧义的好诗。“发现”栏目选择这首诗作为评论对象,大家是有话可说的。
我个人觉得,这首诗充分揭示了人有可能被彻底驯化的悲剧。诗人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通过设置“疯人院”这么一个小场景,不动声色地讲述这么一个小故事,来揭示一个深刻的哲理:人们如果长期处于被奴役,被紧闭,与外界完全隔绝的境地,就有可能完全丧失觉醒意识,被彻底驯化,奴化。即便是没有理性的“疯子”,也会失去反抗,安于现状。这样,统治者设置的“门锁”便形同虚设,即便坏了,也不用修复,统治者完全可以达到“垂拱而治”的目的。
大家知道,奴性是中国人的劣根性,也是人性的弱点。鲁迅先生在他的杂文《灯下漫笔》中说,纵观中国历史,只分为两个时代,一个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另一个是“暂时坐稳了奴隶的时代”。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得过“人”的价格。处于“想做奴隶而不得”时,老百姓甚至渴望有一种规则,“使他们可上奴隶的轨道”。这既揭示了封建时代的黑暗,也揭示了中国百姓可怕的麻木与奴性十足!
有人认为,鲁迅先生这种观点,虽然深刻,却有失偏颇。因为历史上有不少不愿意做“奴隶”的造反者。但这些“造反者”结果如何呢?大多数最后不是被杀头,就是被驯服,被招安,被奴化。《水浒传》中的一百零八将就是明证。他们一旦“做稳了奴隶”,就安于现状,不再反抗。而这些“造反者”,在被驯化之前,在统治者看来,就是没有理性的“疯子”。
《疯人院的门锁坏了》这首小诗里的“疯人院”,是具有歧义的一个词,它可以有多种诗意指向。象征一个小区域,也可以象征一个国家;可以理解为社会现实,也可以理解为精神世界。“疯人院的门锁”,则是比喻约束人们身心自由的法制法规。诗歌第三节,从“他们傻笑着”可以推断,这里的“大部分的人”,应该都是指疯子。“疯人院的门锁坏了/里面大部分的人不知道”,那么肯定还有少数人知道。这里的“少数人”既可能指疯子,也可能指正常人,也可能二者都有。大家知道,疯子是最没有理性的,也是最危险的人群之一,可就是这样一群“危险分子”,他们居然安安静静地一直在疯人院里“傻笑着”,生活着,门锁已经坏了,也不知道,即便知道的,自己也没有出去。这似乎有悖常理,但却是一种合理的艺术夸张。
那么,疯人院管理者究竟是通过什么方式来使疯子完全驯服的呢?我们知道,封建统治者对付“疯子”的方式不外乎两种,一是愚民政策,即精神奴役,使其最终丧失反抗意识;二是镇压,即刑法处置。这首诗歌没有交代疯人院管理者是如何驯化疯子的,这是诗歌的留白,也是这首诗最耐人寻味之处。
诗歌第二节,写有人从疯人院里打开门出来,“又悄悄地再将门关上,快步离去”。从这一连串干脆利索的动作推断,出去的不是疯子,而是疯人院管理者,既“疯子”的驯化者,统治者。疯子们如此安静,听话,疯人院的管理者稍作迟疑,就放心的离开了,即便门锁坏了,也不修复。连疯子都能被彻底驯服,可见驯化的力量有多大!
诗歌第一节,描写一只从疯人院门缝里挤出来的耗子的神态与视野。耗子先是惊叹“外面的世界原来这么大”,接着“它咧开嘴笑了,露出细密锋利的牙齿”。耗子出去,不可能是自己推开门。那么它是怎么出去的呢?是用自己“细密锋利”的牙齿咬破门,还是从门缝里,或者从门与地面的空隙钻出去的?这个不得而知,也并不重要。总之,一只小小的的耗子,被人们鄙视的“鼠辈”,它想方设法,走出了昏暗狭小的疯人院,见到了世界的辽阔,享受到自由的快乐!这里的“耗子”,可以比喻善于钻营者,也可以代指为比人类低级的其他动物。纵观全诗,我的理解倾向于后者。很明显,诗中的“疯子”却并非指医学上所说的真正意义上的疯子,而是暗自当代社会的“另类”。诗人通过人与动物的对比,告诉读者:人如果被割去锋芒,被完全驯化,安于现状,得过且过,就只能永远呆在“疯人院”里,永远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么辽阔,多么美!
安.约翰逊说:“使人成为奴隶的是他们自己的思想,而不是他们的主人。”这话有一定的道理,但并非真理。奴隶的产生,以及奴隶队伍的不断繁荣壮大,主要是其主人不断驯化的结果。
我觉得《疯人院的门锁坏了》,是一首干预主义佳作。语言质朴,寓意深刻。诗人运用象征、比喻、对比等艺术手法,含蓄地揭露了现行社会制度存在的某些弊端,并预言人被彻底驯化、奴役的可怕后果,发人深思!
附原诗:
疯人院的门锁坏了
哑者无言
最先是一只耗子从门缝中挤出来
外面的世界原来这么大
它咧开嘴笑了,露出细密锋利的牙齿
接着有人打开门走出来,迟疑和迷惑
并没有在他们的脸上停留太久
他们悄悄地再将门关上,快步离去
疯人院的门锁坏了
里面大部分的人不知道。他们继续傻笑着
继续在里面住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