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王法 于 2016-2-29 13:28 编辑
醉生梦死的诗意栖居
——诗集《花格子白》序
王 法
这是醉生梦死的第一本诗集。他是一个风度翩翩的小伙儿【看头像酷似一个女孩子】。极善良、厚道,也勤奋,兢兢业业的公于网站论坛主持之事。只有一事不明——怎么就启了一个“醉生梦死”的网名?他的真名叫什么?我曾问过,没有结果。只知道他居于海阔天高的南海之滨,一个十分适宜诗意栖息之地。写诗、且爱诗的人很多,但是能做到诗意栖居的人却很少,而即爱诗又同时写诗亦诗意栖居的人更是少之有少。醉生就是一个这样的人。诗意栖居丰富了醉生的人生,为其生命增添了绚烂的色彩。
读醉生梦死的诗,给我的第一个感觉就是,随性——
他像一个渔夫,手持一张神思之网,随时都会从生活之中打捞出诗意。生活像一片丛林,诗人要有猎人般锐利的眼睛,才能从生活之林中发现诗的因子并提取诗意。如他自己所说“我通常会在意这些“日常细节”,并将其转化为诗意,这就是我一直坚持的创作理念“将现实转为诗意”。
细节是一切文学作品的灵肉,缺乏了鲜活、生动的细节,任何作品都将苍白、无味,诗歌尤甚。
“幼崽们的哭声/多么像活生生的鱼”
“父亲的裤脚会坚持带一些黏人的苍耳回来”
“他们露出肌肉/咬着鲜腥的渔网/老船长放下酒杯/他粗糙的脚底碾过甲板”
梦梦(我愿意这样称呼他)的诗歌中细节的描写颇多。细节为醉生的诗增添了灵动的韵味。读这些细微、活泼的诗句无疑是一种精神的享受。
诗歌是诗人的文武之道。“诗人的任务就是从从未曾开发的、缺乏诗意的资源里创作诗歌,诗人的职业要求他把缺乏诗意的东西变成诗。”(艾略特)日常写作极易造成浅白无味的流水账似的抒写。这是诗歌的大忌,亦是大众远离诗歌的一个原因。醉生的诗没有,每一首都可读出情趣、读出心曲、读出诗意。 “以民主的自由的状态写作是对现代诗人最起码的要求。。。”(周瑟瑟)。其实,诗歌拒绝一本正,板着脸孔诗歌会远离你而去。
一个人的诗歌生命是有其代段性的。醉生的诗歌创作已经走过了初级的“体验诗歌”阶段,抵达至“诗歌体验,诗歌采风”的阶段(第肆章),这个转化是从“第三者的参与”直接过渡到亲身体验,也就是诗歌体验。用诗歌关照社会、探索人生、记取生命的喜怒哀乐,由此,进入以诗歌留证时代和历史的高端抒写。由客观的被动,上升至主观的能动,进入写作的自由王国。诗歌采风是周瑟瑟那帮哥们儿们发明的,有声势、有理论很专业的与众诗歌活动。但是,在醉生这里却把它小众化了,细想想其实也是大众化了,一切心中有诗者皆可为之。诗不在书本里,不在课堂上,更不在权威们的理论中。诗在生活里,在广阔的天地自然中。故而,才有采风一说。然而,“诗歌采风”这一术语,在一般人的眼里似乎仍有那么一点点神秘的色彩。
“诗人王小妮说:‘诗不是生活,我们不能活反了。’她认为诗歌不是职业,甚至连爱好都不算。它只是诗人们比别的人多出来的半根神经,一个小小的微循环—这让诗人需要诗,而不是反过来,诗需要诗人。”醉生梦死正是这样,诗意的生活,诗意的写诗,诗意的行走。并非刻意,也没有什么原因——他只是认为诗意栖居就是他最好的生存状态。
一点读后感——勉为其序。
2016-1-1——2月14-28日於长春
【王法:诗人,中国诗歌流派网副主编。著名诗歌活动家韩庆成先生创建的干预诗歌流派重要成员。著名文学批评和诗歌理论家徐敬亚先生主持的《特区文学》(读诗专栏)评鉴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