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2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学生诗群:承前启后的诗歌黄金时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5-10 07: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大学生诗群:承前启后的诗歌黄金时代

       据信息时报2016-05-10消息  姜红伟
       访问者:姜红伟(诗歌史研究者,诗歌资料收藏家,八十年代诗歌纪念馆馆长)
       受访人:田玉川(原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79级学生,作家、诗人,现任《中国小康》杂志社总编辑)
       问:有人说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大学生诗歌的黄金时代,您认同这个观点吗?
       答:认同。对读书的渴望,对知识的渴望,可以说是80年代大学生普遍的最强烈的追求。文学的神圣就像对文凭一样崇敬。诗,作为文学中的文学,成为大学生们普遍喜爱的表达情感、思考、交流的首选方式。以对西方现代派诗歌的推崇,对港澳台诗歌的模仿,对顾城、舒婷为代表的“朦胧诗人”的追捧为特征,几乎各个大学校园都有大学生诗社,各类油印的、铅印的,甚至是手抄的大学生诗歌刊物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一个人数庞大、遍及全国各地的“大学生诗群”在80年代崛起则是不争的事实,其影响远远超出了那个时代。80年代大学生普遍选用诗表达自己的心声,既升华了自己,也成就了诗。毋庸置疑,由于深深扎根在80年代的土壤之中,在中国诗歌史上出现了一个不可复制的“大学生诗群”和诗歌的黄金时代。
       问:请您简要介绍一下您投身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诗歌运动的心路历程。
       答:1979年9月初,一个大雨天,我到陕西师大历史系报到,被录取到历史系并非我所愿,我的理想是上中文系或哲学系(那时只有政治教育系),转系未成。整个大一,我便在课余,大量读哲学书,希望成为一个哲学家。大二时,我对哲学的热情锐减,从小对文学的喜爱再次萌发。记得有一天,我在图书馆浏览新来的报刊,《飞天》杂志上的《大学生诗苑》的诗使我眼前一亮,这些写大学生生活,抒发大学生情怀的诗,我是不是也可以写呢?激动之时,我一个人晚上在操场转,此时,校园灯火辉煌,天上群星灿烂,此情此景,想到星星和人以及人生的意义,这就是灵感吧,一首名为《群星》的小诗就构思好了。第二天,抱着试一试的心情,抄好寄给远在千里之外的《飞天》编辑部。不想,一周后,有了回音,虽然是退稿,但要求修改后再寄去。这就是希望,我按编辑用铅笔写的修改意见,认真修改后寄去。不久,这首只有四行的小诗在《飞天》1982年第2期发表了,它是我正式发表的第一首诗。此后,我又在《飞天》、《青年作家》、《长安》、《陕西日报》等发表了一些诗。
       问:投身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诗歌运动,您是如何积极参加并狂热表现的?
       答:那时候,写诗的大学生很多。就陕西师大而言,每个系都有。记得是在1982年秋,学校成立了学生社团,诗社是其中之一。有成员40多人,我和中文系的一位同学是负责人。中文系专门研究诗歌的黎风教授是顾问。我们诗社开始用床板在操场边和图书馆前办了几期诗歌板报,引起了全校的关注,后来编辑出版了诗歌占很大篇幅的社团刊物《曲江池》。诗歌朗诵会和研讨会经常在作为活动场所的废弃的防空洞里举办。
       问:您如何看待上世纪80年代大学生诗歌运动的意义和价值?
       答:我认为,80年代的大学生诗歌运动就像那个时代一样,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诗歌的“黄金时代”。告别朦胧诗群体的伤痕、迷惘,80年代的大学生诗更多追求个性的张扬和理性的回归。无论从人数、规模及影响而言,80年代大学生诗群都是当今诗坛的主体,比朦胧诗的群体庞大得多,影响也深远得多,这是公认的。说80年代大学生诗群开创了一个诗的新时代,其影响远远超出了那个时代,当是恰如其分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1-23 08:26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