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李明利 于 2016-6-23 10:26 编辑
“只有诗歌的力量能够让时空倒转”
复旦大学首届诗社成立大会,左六为许德民。受访者供图
说到抽象诗,许德民滔滔不绝。青年报资深记者 郭颖 摄
据青年报2016-06-23消息 (青年报资深记者 郭颖) 复旦诗社,曾经是一代青年的精神支柱。 身为复旦大学诗社的创始人兼首任社长,许德民是一个传奇,这个传奇延续到了现在。近日在申报馆举行的“我们的八十年代”——诗酒嘉年华活动中,许德民再次现身,他的身份依然是诗人,不过,加了个“前缀”:抽象派诗人。
虽然已经年过花甲,但青年报记者面前的许德民,依然是1980年代那个“理想+现实+浪漫主义”的青年,因为他的心中,永远有诗和远方。
“当时我被诗歌的力量所震撼,我从来没想到诗歌的感染力竟然会那么强烈,整个相辉堂几乎被学生的热情所撑破。这个场面距今已经30多年,而我似乎还在那晚的轨迹上前行。”
1979年考进复旦大学时,许德民已经26岁了。
“我曾是作为工农兵学员被推荐入学,当时的学校是浙江冶金工业学校(如今的嘉兴学院),学的专业是工业会计,毕业后分配到九江806厂。1979年我参加高考时教育部规定只能报考对口的经济类专业。因此,尽管我的爱好是文学艺术,但是只能报考经济系。进入大学本来打算好好做经济学的信徒,但是,被高年级的学长通过‘海选’拉进系赛诗队。”许德民回忆道。
“那时,复旦大学校园里充斥着浓烈的诗歌文化。”而真正让许德民一举成名的,是那首《心灵的自白》。
1980年12月9日,在相辉堂一年一度的复旦赛诗会上,许德民创作的朗诵诗《心灵的自白》代表经济系参赛获创作奖第一名。朗诵全长7分钟,其间“如雷般的掌声”响了20多次,最长的一次竟有3分钟。
“当时我坐在台下,浑身发麻、发抖,我被诗歌的力量所震撼,我从来没想到诗歌的感染力竟然会那么强烈,那么激动人心。走道站满了人,窗台上也爬满了人,整个相辉堂几乎被学生的热情所撑破。那晚相辉堂里狂风暴雨般的气氛,被人称为空前绝后。”许德民说,从那一刻开始,他注定与诗相伴一生。“这个场面距今已经30多年,而我似乎还在那晚的轨迹上前行。”
因诗成名后的许德民,开始参加复旦学生会主席竞选,并如愿当选副主席,负责社团工作。“近水楼台先得月”,成立复旦诗社的念头开始产生。“我开始物色诗歌爱好者和成名的诗人,当时复旦大学校园里有不少学生已经在诗坛小有名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