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7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用四千行诗向杜甫致敬——彭志强诗集《草堂物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8-30 22: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用四千行诗向杜甫致敬——彭志强诗集《草堂物语》

  新华网2016-08-30讯  告别写诗15年的成都诗人彭志强,恢复创作后所做的一项诗歌工作,是把文物“翻译”成诗歌。我读他此前的《金沙物语》,现在的《草堂物语》(长江文艺出版社),其实是在读文物——读翻译成了诗歌的文物。他不像好些去国的人,去了就不回来了,或回不来了;读读他的诗就知道,他是真正回到了他冰清玉洁、烟朦雾胧的诗国。

  志强所做的,是要通过一孔窄门,走出另一条讲解的秘径,找到另一种逼近文物的“语言”。人类文明的大地上,没有比文物更沉静更老而弥坚之物了。对于这样的坚物,非特殊的语言不能近身、破阵,不能译物成诗。《草堂物语》中我最喜的《马蹄远》一诗,就是把这种语言用到极致的标范——此作诗意有浣花溪的叠涌,气韵有万里船的通畅,灵动有千秋雪的自然。

  “三顾茅庐”“竹林七贤”“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茅茨赋”“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等农耕文明典故,把茅屋以及茅屋一词,搭砌成了古今读书人“诗意栖居”的精神家所。而杜甫在成都的这蓬茅屋,更是穿过时光风雨的栖居代表。因为成都这蓬被唤作草堂的茅屋的缘故,一位巩县唐人的千里异乡,竟成了所有中国人的文化故乡。志强的言路当然属于这个谱系。他说:“故乡就是茅屋。/就是柴门里作古的那个家伙扭断树枝/扭断宫廷的韵脚,/扭断故乡的炊烟。”(《春风挥手吹掉忧伤》)他又说:“他们明明知道草堂旁边就是医院/却有人高声宣布:这是寺院”(《唐代僧人塔铭碑》)。在诗人的眼里,一座草堂俩功能,一座形而下医身体,一座形而上治精神。

  众所周知,让草堂名扬天下的是杜甫作于上元二年秋天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众所不知的是,时隔1250年的一个下午,在草堂茅穹下留连怀古的彭志强,竟机缘巧合地迎来了一场浩大的秋风。感受着茅屋在秋风中斜来歪去的沙哑混响,听着秋风破开的绵绵悲歌,他在战栗中顿悟了,他体内的垒块破开了。从那一刻起,他一下找到了破译杜甫诗歌密码的偈语。他立志写一部乃至两部杜甫题材诗歌向诗圣膜拜、感恩。这部二千多行的《草堂物语》以及业已完成的二千余行长诗《秋风破》就是那时萌动发轫的。

  彭志强的“翻译”,是一位颇具诗才的青年诗人对文物语言尤其杜甫为人为诗的诗意致敬、隔空对话与心灵体认。——“在长亭,踏上古砖,读你的诗/读你远去的身影,我用的语言是马鸣。”(《我的语言是马鸣》)。如此这般的,向杜甫致敬的诗,志强写得多而“露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11-18 17:42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