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与“史”的价值刻度
■方文竹
古今中外,“诗”与“史”之关系成为一桩美学公案。以“诗”证“史”,或以“史”解“诗”皆不可取。关键是看你是取社会的抑或美学的视角。“史”就是过去事实的罗列?其实,诗歌中的“史”已被发酵、化解、改写、变形、质变、增殖等。当然我这里是指好诗、优秀的诗、真诗之化史,伪诗、平白如话的诗不在此之列,因为散文化、没有诗味的诗记述“史”就和“史”本身没有多大区别。
在我是阿色的诗中,以“洺河滩”为“诗”“史”的“生产车间”,围绕“洺河滩”布置大量人物、事件、风物并注意细节的镌刻增亮或抹暗全篇,表面上看,“史”为“诗”的填充材料或供血站。“诗”性的有无严峻地考验着诗歌写作本身。然而诗人只是呈现,并未直接加入自己的“解释学”。冒险在加大,且在继续:诗人几乎全用“笨”的手法,似乎与有意“史”对应,他的诗似乎不多用日常诗的手法——象征、意象、比兴等,而平白、直叙却让人感觉得诗“味”盎然,让人感觉得“诗”和“史”之外都粘血连骨带着一个黑暗的空间、让人读起来欲罢不能、让人萌生“这段常见的文字平日里读起来是史,咋现在读起来却是诗”?……得力于一定的遣词造句能力和语气、语态、语感的天份以及调动看得见看不见的种种诗写手段……其中我看出一项“标题引伸、提升、扩展法”如《历史的天空》《民国》《浮尘记》《我的宗教》《人世间》等。但也不全是“诗”,光是“诗”是“史”都不算成功,而是在“诗”与“史”之间走钢丝,若即若离,亦此亦彼,非此非彼,但也不是一笔糊涂账,否则就不见“诗”与“史”的价值刻度。
他的能量在于集束式展示,两首是加法,三首以上则是乘法了,做到了诗性增殖,由“史”向“诗”的递进、邅变。同时,“诗”意包含了“史”实,因为一首诗的诗意往往大于一个史实,当然这里指成功的“史”诗。例如《你长得那么高》甚至用唯美的画面涂抹时间的裂缝。诗歌比“历史”更具有“雄心”,对此,我是阿色的写作是存在论意义上的表达,即“已经过去”和“朝向未来”在“当下”得到了统一,这也是克罗齐名言“一切的历史是当代史”的诗性润色。不过,在当代诗人和诗歌写作致敬杜甫的有益尝试中,我是阿色也告诉我们:现代的归现代,过去的归过去。这样才有“诗”与“史”的价值刻度,才是不可重复性,否则诗人的写作还有什么意义?
总之,为了证实以上的拉拉扯扯,现举一例,可以一窥我是阿色的“史”诗之脉象。
花船
花船里
她摆弄着姐姐的胭脂
系红头绳的月亮
拴在岸上
她的姐姐
跟着胡家的灯笼
跨过青石拱桥
紧走几步
从散发着紫薇香气的侧门
进入胡老爷的院墙
我将此诗的解读分成三个层次。
一,花船、胭脂、红头绳、岸、灯笼、石拱桥、侧门、院墙等时代的一幅感性画面,虽是黑暗时代,却有一种纯净的美。
二,年轻姑娘嫁给老头,在纯净的美的画面中透露出淡淡的忧伤,表现得非常隐忍。
三,淡淡的忧伤甚至带有丝微的美感中,是否意味着“她”将来的同样命运?
看起来平铺、直白,其实对于现实并非直线式呈现,隐藏着些许“阅读症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