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4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纪念李世熊诞辰四百一十五周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3-8 21:1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身系黎元苦与忧,心如明月照尘寰
——宁化方志家李世熊诞辰四百一十五周年
       文/许晓鸣
对于纵穿泉上镇的那条小河来说,她是幸运的,也是骄傲的,她以哺育了五百年难得一遇的客家贤达而传名于世,她的名字叫檀河,她见证了客家传奇人物李世熊的人生历程,泉上那方水土是幸运的,她因为养育了李世熊这样的文化名人而平添了学养气息,如今,客家文化的研究正方兴未艾,如果冷落了像李世熊这样的人物的研究,不能不说是学界的短视,也是客家学者的文化不自信。
我不知道到现在为止,我家乡还有多少人叫得出这位差点被历史遗忘的名人,作为一个百年过客,无数轻如草芥的名字终归被遗忘,但是如果忘了像李世熊这样的名人,那是我们对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亵渎和不敬,这也是我们从根本上的背叛,我们的信仰必然岌岌可危了。 由于经费的遗缺和学界的不够重视,研究李世熊的事业可谓任重而道远,李世熊对于后世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作为一个博物学家,先天性的超强的记忆力,对古代经史子集的广泛涉猎,对他的研究与创作带来极大的便利,正因为如此,他才可能成为一个融经史理哲,文学方志等于一炉的文化大家。
文化是一个民族源源不绝的发展动力,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是我们永恒的文化遗产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历代的学者正是汲取这些文化营养而成长起来。
当然,在对旧文化的取舍与传承中,也形成了不同文人的鲜明的个性,明代的特殊文风,也赋予了李世熊南明士子的独特个性。

作为一个历史变革时期的有远见的文人,李世熊预见了明未不可挽回的发展态势,但又为不能力挽狂澜而遗憾,但作为一个“硬颈”文人,他终究不会放弃有节文人的最后尊严。
李世熊在甲申之变后,返回家乡,隐居但月庵,潜心著述,此时的他年愈不惑,博闻强志,遂将自己所涉猎的领域和发现著成书,便有了伊索寓言式的《狗马史记》还有理学论著《经正录》经济类作品《钱神志》,可谓探幽发微,穷源探本,在晚年与金兰契友相交的过程中,先后写成了《寒枝集》和《寒枝二集》,内中有文人互相唱和的抒情诗作,晚年时的李世熊成了泉上的一道独特的风景,令闽赣粤的一些文人仰慕,甚至有不少文人千里而来,探研经史理学。
李公的《史感》《物感》,既有对纵穿数千年的中华文明的深刻反思,也有对尘世万物的思辩,尤其是耄耋之年的他,仍然勤耕不辍,终于完成了蜚声海内外的地方名志《宁化县志》,以一己之力,独成卷帙浩繁的洋洋巨作,四海之大,有几人呢?
明清之季的宁化,一直以来都是匪患兵灾不断,为防袭扰,许多村落都建堡筑寨,李世熊亲自设计的位于麻布岗的泉上大土堡,成了动荡年代的避风港,一遇风吹草动,散居堡外的乡民便倾家逃入堡中,以保安宁。
李公之志节,青史遗名,李公被称为硬颈文人,不畏官,不畏匪,独畏乡民遭屠戮,纵然隐于穷乡僻壤之间,犹忧国变陆沉之乱。
因而,纪念这样一位有志有节的客家名儒,推动李公的文化研究,对于打造客家文化品牌意义重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7-3-9 08:03 | 只看该作者
阅读新作,问候早上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7-3-9 08:03 | 只看该作者
明清之季的宁化,一直以来都是匪患兵灾不断,为防袭扰,许多村落都建堡筑寨,李世熊亲自设计的位于麻布岗的泉上大土堡,成了动荡年代的避风港,一遇风吹草动,散居堡外的乡民便倾家逃入堡中,以保安宁。
李公之志节,青史遗名,李公被称为硬颈文人,不畏官,不畏匪,独畏乡民遭屠戮,纵然隐于穷乡僻壤之间,犹忧国变陆沉之乱。
因而,纪念这样一位有志有节的客家名儒,推动李公的文化研究,对于打造客家文化品牌意义重大。


欣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2-4 02:22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