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84|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评周伦佑诗歌《看一支蜡烛点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3-15 12: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雨无正 于 2017-4-29 15:26 编辑

《看一支蜡烛点燃》
作者:周伦佑

再没有比这更残酷的事了
看一支蜡烛点燃,然后熄灭
小小的过程使人惊心动魄
烛光中食指与中指分开,举起来
构成V 型的图案,比木刻更深
没看见蜡烛是怎么点燃的
只记得一句话, 一个手势
烛火便从这只眼跳到那只眼里
更多的手在烛光中举起来
光的中心是青年的膏脂和血
光芒向四面八方
一只鸽子的脸占据了整个天空
再没有比这更残酷的事了
眼看着蜡烛要熄灭,但无能为力
烛光中密集的影子围拢过来
看不清他们的脸和牙齿
黄皮肤上走过细细的的雷声
没看见烛火是怎么熄灭的
只感到那些手臂优美的折断
更多手臂优美的折断
蜡烛滴满台阶
死亡使夏天成为最冷的风景
瞬间灿烂之后蜡烛已成灰了
被烛光穿透的事物坚定的黑暗下去

看一支蜡烛点燃,然后熄灭
体会着这人世间最残酷的事
黑暗中,我只能沉默的冒烟

周伦佑(1952-),重庆市荣昌县人,知名诗学理论家,非非主义代表诗人之一。

诗歌描述了一个现实与非现实交错的现象,由蜡烛点燃开始,到最终熄灭结束,中间发生的情节多是非现实的,有可能是心理,也可能只是哲思,带有作者对一些概念的思索。非非主义倡导“想入非非”的写作意境,在这首诗歌中可以得到深入体现,由蜡烛点燃之后的情节多部具有逻辑性与现实联系,更多是作者的想象,而作者用具象化的情节致之与现实中的蜡烛点燃嫁接在一起,带有强烈的荒谬效果。虽然可以用想入非非来形容,但这首诗歌的写作并非按照意识的自然流动而用文字直接反映出来,而进行了一定的加工,这跟意识流手法主张的真实反映人的意识流动有所不同,诗歌中对于一些情节的描写可能是基于意识和心理的,但并非真实反映,其中加入了作者的思索和创作,而这些想象内容的思索和创作因意识流动的非连续性也表现出断裂,发散的特征,这是作者将传统的意识流手法与其诗歌主张的结合,使得一件日常生活中平淡无奇的现象呈现出丰富而复杂的多层次联想。
作品创作手法上可以带给人很多的启示与思索,不过就主题而言,蜡烛点燃这一现象可挖掘的内容有限,总体而言技术复杂而题材单薄,这样的手法很难在其中涉及一些跟社会性,人文思想性相关的题材,而更多只能关注纯文艺思考,其作用只能见仁见智了。
不过这是非非主义的艺术主张,非非主义倡导“想入非非”的写作意境,其写作倾向是看似开放实则封闭的,但他们对诗歌的目的性始终是鲜明的。非非主义诗人注重语言实验,强调语言还原,强调对声音的前文化探索,对语言符号的前文化探索,它恰恰不注重语言符号的文化含义,不主张在诗中“谈”出什么“意义”。
其本身不追求意义与价值的探讨,而主要在文艺创造方面探索,因此具有这种特征也是合理的。


注:非非主义,全称非非主义诗歌运动,中国现代诗歌艺术流派之一,于1986年5月创立于四川西昌--成都,由周伦佑、蓝马、杨黎等人为首发起。《非非》创刊时的主要作者还有尚仲敏、何小竹、梁晓明、余刚、敬晓东、李亚伟、刘涛、孟浪等人。
非非主义倡导“想入非非”的写作意境,其写作倾向是看似开放实则封闭的,但他们对诗歌的目的性始终是鲜明的。非非主义诗人注重语言实验,强调语言还原,强调对声音的前文化探索,对语言符号的前文化探索,它恰恰不注重语言符号的文化含义,不主张在诗中“谈”出什么“意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7-3-15 14:45 | 只看该作者
学习,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7-3-15 15:52 | 只看该作者

共同学习!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7-3-15 22:30 | 只看该作者
未能解读出言外之意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7-3-16 09:53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姚大侠 发表于 2017-3-15 22:30
未能解读出言外之意啊!

问好!欢迎多批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1-4 16:03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