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68|回复: 3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板块浮漂:《关于诗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3-17 22: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硬撑 于 2017-3-25 09:51 编辑

《最难懂的诗》

我体会有两种情况:诗歌是文体的一种,我拿其他文体说这个事儿。

一种是作者确实高,比如道德经。经过另一个高人的阐释,我们能懂。并且不断有新发现。就是说确实有干货。

一种是作者癔语。就不用举例子了。经另一个“高人"阐释,越解释越模糊。后来就没人阐释了。水货。

诗歌文本的懂与不懂,问题还要复杂一些。因为诗,要的是独步。

独步体悟,哲思,意境,独步精妙,瞬间,卓然。……

但是

套用林肯那句名言,

——·最难懂的诗,,可能在某个时刻所有人都不懂,
也可能在所有时刻某些人不懂,但不可能在所有时刻所有的人都不懂。




有一种感悟在心中,说不出来,勉强用诗歌的形式强说,就得使用语言、修辞。使用语言修辞也没说清楚,就是朦胧诗。

所以诗歌一朦胧,就落于第二手了。

但没说清楚那部分,是技术不行。如果是庄子,就说的清楚。所以庄子是无与伦比的阐释、阐明大师。
朦胧诗中说清楚的那部分,也是可以为我们带来一定的收益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7-3-19 11:06 | 只看该作者
转变观念  “看懂”新诗

¬——也谈“无韵诗正名”


重阳JM


    近阅王某诗友《无韵诗正名》一文。此文对散文诗做了入骨的分析后,为散文诗作了这样的解释:“散文诗者,散文的诗,诗的散文也。”“它具有散文的不分行不押韵的自由形式,又必须具有诗的短小简练和艺术意境。也就是说,同时具有散文和诗的两种特性。二者缺一不可。”因此王诗友说:“当今分行排列的无韵诗,只能归属于散文诗行列。如果硬要称为诗,就很不确切。因为它没有韵,就不是韵文,不是韵文,也就不成其为诗。”并说:“无韵而分行,是画蛇添足。”最后,王诗友下结论道:“无韵诗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狭义的诗,而是广义的散文诗。既然是散文诗,就不能任意地去分行,鱼目混珠地自以为是真正的诗。”
    王诗友明确地指出:无韵诗不是诗,不能任意分行。“无韵而分行,是画蛇添足”。因此说,散文诗应当是不分行的文字。那么,无韵的不分行的不是诗的文字,为什么硬要称其为“诗”呢?大概是因为“它具有短小简练和艺术意境”吧?然而,“具有短小简练和艺术意境”的文章,是散文和小品文的共同特点,为什么硬要加上个“诗”字呢?再者,“广义的诗”是什么?具有诗意的散文?具有诗意的情趣?具有诗意的景观?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中,具有诗情画意的东西太多太多了,那都是广义的“诗”吗?显然,将所谓“广义的诗”作为一种“文体”的界定是十分勉强的。正如说:“木头人”是人类的一个品种,你不觉得可笑吗?
    追本溯源,无韵诗的原本是“自由白话”。既是“话”又何以称“诗”呢?总观“无韵诗”形式的自由无序,漫无边际,词语的杂乱破碎,称其为“杂碎话” 倒是十分确切的。纵观无韵诗的历史和现状,它既非诗亦非文,而是“话”,称之为“杂碎话”是其“本质特性”所决定的。
    “杂碎话”并无贬意。鲁迅的“杂文”,有贬意吗?事实上,称“杂”的事物很多很多,且都是根据其“本质特性”所决定的。然而,“杂碎话”并不直称“话”,却称“诗”,这是为什么?其实,这道理很简单:不正是因为它是“分行”的文字吗?因为在中国,“分行”是诗的独具外型特征,也就是“诗型”,历来如此,约定俗成,似乎是“惯例”了。那么,不是诗的“话”文字,为什么要“分行”呢?这可是中国诗人“学惠特曼”的“学业伟绩”!惠特曼提出“冲破诗与散文的形式壁垒”。意思是散文也可以象诗的形式那样分行。这就是说,“散文诗”原本就是“散文”,它从一开始就是用分行的形式写的散文。惠特曼的话不是说得很清楚很明白吗?然而,在中国,却被所谓的“新诗”搅合了几十年,竟然把“散文”搅成了“诗”,还登上了诗坛“霸主”宝座,被称为“中国诗”的“主流”。这是为什么?这除了新诗大家们的别出心裁和扭曲了的心态外,或是种种不可言说的目的和原因外,对广大的中国人民群众来说,主要是观念问题。如果我们转变一下观念,立刻就明白了。请问,你对“泥人”,“雪人”“木头人”“稻草人”等等具“人型”的东西称“人”感到困惑吗?当然不困惑,而且你也承认那些东西被称作“人”是很容易理解的,似乎是很自然的事,为什么?正是因为在你的观念中,那些东西只是“具有人型”而不是真正的人。这在你心里是既清楚又明白的。也就是说,你“看懂”了它。那么对“散文诗”呢?你之所以困惑,是因为你还没有转变观念,还没有“看懂”它,还把它当“诗”却又觉得它不是诗,所以你感到困惑。如果你转变一下观念,把它看成是只“具有诗型”而不是“真诗”的文字,不就明白了吗?“木头人”“稻草人”,只是“具有人型”没有生命的“木头”和“稻草”,所以它们不是“真人”;“散文诗”“白话诗”,只是“具有诗型”没有韵律的“散文”和“白话”,所以它们不是“真诗”。你的观念转变了,还会困惑吗?还会被人家笑话你“看不懂”吗?几十年来,诗人们,大诗人们,甚至“泰斗”叫喊着“看不懂新诗”,不就是因为他们没有转变观念吗?用“真诗”的观念去看“无韵诗”,这与用“真人”的观念去看“木头人”不是一样的道理吗?所以,有些人辨不出真假诗,是因为在他们的心中根本就没有“诗的概念”,根本就“没看懂”!当然也就辨不出真假了。所以,为“无韵诗”正名也是枉然。“散文诗”就是散文诗,“白话诗”就是白话诗。这与“木头人”就是木头人,“稻草人”就是稻草人,正不正名都是枉然不是一样的道理吗?
    转变观念,“看懂”新诗,这是历史赋予当代诗人们的必修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7-3-19 23:02 | 只看该作者
以搔首弄姿为例,说明一下为什么约定俗成的词语尽量少用。

搔首弄姿作为约定俗成的词语,已经被大众语境控制。这个词语很难在一首诗里被作者转义。
这涉及到,一首诗的作者力图告诉读者内心独特感悟的时候,会败给读者强大的惰性。
这种读者惰性,是不必负责的。责任在于作者。
当读者看到搔首弄姿这个词语,一下子被当下社会生活市井语境夺了过去。读者不会站在诗歌文本作者的立场。
因此,作者要表达的意旨也就大打折扣。

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如果作者忽略或偷懒没有找到另一个词语替代,那么
还原这个词语的原始含义,使之高效率地传达内心信息,并且符合诗文本整体立意。
这个原始词语,就是诗人所要的。也是读者乐见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7-3-19 23:07 | 只看该作者
重阳新韵 发表于 2017-3-19 11:06
转变观念  “看懂”新诗

¬——也谈“无韵诗正名”

先生可以发正帖。

嫁接在这里,相当于往别人口袋里塞香蕉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7-3-20 00:23 | 只看该作者
为什么把祖国比喻为阳具不合适?

我是这么想的,不一定对。

也是我弄了许久的一点个人认识:文化和民族大于种族,种族大于祖国,祖国大于国家,国家大于政权,政权大于政,党,政,党大于民众。

为什么民众放在最后?因为民众的时代局限,才产生一切问题和遗憾。

把民众放在前面是一种讨好。
但是,民众,一旦等同于有鲜明特色的文化民族,那就得放在第一位。

因此我认为,把祖国比为母亲,或其他的什么,都不恰当。

楼主的诗,安在国家头上,也许成立。但不是祖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7-3-20 00:40 | 只看该作者
夜读。
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7-3-21 09:49 | 只看该作者
硬撑 发表于 2017-3-19 23:07
先生可以发正帖。

嫁接在这里,相当于往别人口袋里塞香蕉皮。

发正帖,相当于往大家的口袋里塞香蕉皮。反正是香蕉皮,随便丢哪儿都不合适。最好是扔进垃圾筒里,你说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7-3-21 12:24 | 只看该作者
重阳新韵 发表于 2017-3-21 09:49
发正帖,相当于往大家的口袋里塞香蕉皮。反正是香蕉皮,随便丢哪儿都不合适。最好是扔进垃圾筒里,你说呢 ...


重阳先生啊,看真了,我这里是信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7-3-21 14:08 | 只看该作者
——·最难懂的诗,,可能在某个时刻所有人都不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7-3-22 00:25 | 只看该作者
绿溪 发表于 2017-3-21 14:08
——·最难懂的诗,,可能在某个时刻所有人都不懂!!!

确实有这种写给火星人看的符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5-31 19:43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