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77|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情涌春江水 韵生秋月辉——读沈学印先生诗集《让思绪在阳光里舞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3-9 11: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雁阵 于 2017-3-10 08:28 编辑

                                            
                                                    情涌春江水   韵生秋月辉
                                   ——读沈学印先生诗集《让思绪在阳光里舞蹈》

                                                                   ● 雁  阵

       与黑龙江诗人沈学印先生结识,是一种偶然,也是一种使然。
       此前,我在《中国文学》、《作家报》、《世界汉诗》、《青海湖》、《临淄文化报》、《野草》、等多家报刊上读到《江海文艺•东北版》的信息及相关启事,经常“碰到”沈学印先生的名字,且也心仪已久,很想与之结识。但因我被手中的两部长篇小说的写作缠绕着,始终未能脱身,抽出时间来与他联系。今年的早春二月,我忽然收到沈学印先生从遥远的北国伊春寄来的诗集《让思绪在阳光里舞蹈》和他主编出版的近期《江海文艺•东北版》“雪莲号”,让我甚感意外。捧读在手,不禁使我的眼睛有些湿润了。在当下这个物欲与人欲肆意横流的世界,人与人的纯真情感已淡漠的若有若无,早被许许多多有形的或无形的羁绊隔离了,即使相互熟熟识的都有了陌生的感觉,且不用说平素尚无来往者。然而,这次我改变了以往的偏颇之见。尽管我对沈学印先生了解甚少,知之不多。但从从和他的初次接触中,我感到他是一位义薄云天、重情尚义、勤奋有为、执着追求的诗人、作家与记者。我将诗集从单位带回家里,又从家里带回单位,仔细阅读,反复品味,感觉到这部诗集有着超然的份量和非凡的艺术价值。他的诗如同一江春水,荡漾、泛澜、奔涌、流泻,而且韵味十足,情韵、意韵、诗韵、美韵、风韵,如同秋空皓月,尽洒清辉,照耀着读者的心灵深处。
       我在阅读这部诗集时像一个生怕时光流逝的淘金者,试图从沈学印先生的诗歌里挖掘出闪亮的金矿,进而去发现他内在的美质、不易察觉的亮质与彰显自我风格的特质。我认为——
       之一:题材丰富,情丰意沛,意象纵横,珠玉纷呈。
       沈学印先生的诗歌表现领域是很广阔的,它几乎囊括了所有的抒情诗歌的题材:即爱情诗、咏物诗、怀古诗、城市诗、山水诗、乡土田园诗、哲理诗等等。这些诗章佳作叠出,珠玉纷呈,绚丽多姿,交相辉映,宛若诗坛的百花园,争奇斗艳,壮丽嫣瑰,姿态各异,美不胜收。下面撷取几颗明珠,以飨读者——
       爱情诗:从沈学印先生这位外表伟岸、情怀坦荡的东北汉子的身上,完全可以看出其情感世界是相当的细腻感人,挚诚对天。他写的诗,同样感天动地,荡气回肠:“绿瘦的东风不语却让我心惊肉跳/嫩红的阳光自醉更让我情愫动摇/独坐溪畔听石上流水静观/花影娇俏/杨柳岸边你把七弦琴/弹奏的春色依依/蜂飞蝶舞  百鸟鸣川//我不欣赏柔而无骨的千娇百媚/却喜欢让风情与灵肉颤抖在/落雪的灵台/尽管我感到丝竹草木都在/琴吟中陶醉/曲终的时候我还是把痴迷的柔情/遗忘在了通往瑶池的泓桥”(《柔情》第11页)。他将爱情的神圣力量与诗歌艺术的感染力相互交融在一起,进而创造出耐人寻味的情韵。“保持远望的姿势/终日厮守也有心灵如婵的裂变/临风不动实践心灵的相约/告诉缠绵恋着缠绵/叮嘱情恋缠着情恋/隔着距离与空间的美丽才是/思念的风丝云片”(《距离》第72页)。无情未必真豪杰,有情方为真男儿!读这些缠绵恻悱的诗句,你会明白为什么爱情总会被世人千古传唱,经久不衰!
怀古诗:我觉得,沈学印先生的诗歌是“视通万里,思接千载”的。他用睿智的聪慧和巧动的双手,不断地翻过历史的黄页,重触那些远逝的斑驳史痕和不复存在的历史烟云。如:“历史嘲弄取笑一代嫡仙诗才/却让不衰的唐韵诗风豪放/飘逸了千余载/如今 我站在朗朗不眠的床前月光下/借着风清夜白把春花秋月的李唐王朝/再度的重温审视/洞察阅览”(《李白》第141 页);“把婉约的词碾转成《一剪梅》《念奴娇》/把清澈的调反侧在《如梦令》《渔家傲》/听人笑语自己却比黄花更怜瘦/三杯两盏淡酒怎能一个情字消愁/悄然再上兰舟独叹人去影单/月满西楼。(《清照》第148 页)。借古咏怀,升发幽思,尽抒壮志,倾述豪情。诗人在月光与酒的奇绝想象中,既对帝王和官位进行了极度的蔑视,又对千古爱情给予了高尚的赞美与吟唱。
       城市城:沈学印先生的城市诗,多从两个方面着手立意或进行构架。一方面极力呼吁人类精神家园的复归,另一方面又盛赞作为人类文明标志的城市。在他的心灵家园里,他对城市有着这样两种不同的情感评判:“城市的面孔憔悴的沟壑零乱/楼厦疯长没有阳光没有了温暖/污浊的脸膛缺少热心的清洗/几根矗立的烟囱在醉雨中冒着浓烟/无奈的空气被肆虐地/兼容改变”(《城市B》第154 页)。城市綜合症的泛滥,生存环境的恶化,人类对大自然的疏离和无情践踏,人文精神的缺失以及人性的严重扭曲,都让诗人忧心忡忡,牵挂于怀。但他又是乐观向上的,总在放声赞美着城市。他在《蓝岛》、《街口》、《地铁》、《环路》、《车站》、《机鸣》、《焊花》这些作品里,对城市的建设者,城市的生活,城市的生存环境等,时刻怀有深厚的情感,难以舍弃,留恋家园,关注城市。他的这两种心理情感看似矛盾其则是一种统一的心态,这就是渴望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人与人、人与城市的共同的和谐相处。
       山水诗:沈学印先生的足迹几乎踏遍祖国的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称他为“行吟诗人”是一点也不过分的。他的山水诗总是挟着大江、大河、大湖、大海的磅礴气势,带着高原、草原、莽原、辽原的天高地阔,也携着名山胜水的旖旎伟岸,雄伟壮观,为其诗的语境和意境增添着粗犷豪放之气和放飞远游的联想。在他的这部诗集里,山水诗篇的比重占得比较多。如《故宫》、《西部》、《西藏》、《青海》、《宁夏》、《云南》、《桂林》、《重庆》、《新疆》、《西安》、《周庄》、《伊春》、《嘉荫》、《美溪》等等,这些诗篇写尽了祖国的山河、省市的风土人情、人文景观、历史名胜、区域色彩;而在《海岛》、《海疆》、《海滩》、《听海》、《观海》、《恋海》等系列的海洋诗中,以及《长江》、《黄河》、《黄山》《雪山》、《草原》、《高原》、《森林》等诗章,则写尽了山川形胜的风流美韵。在这里,我试以“母亲河”长江为例,让我们共同去倾听民族的脉搏和生命的绝响:“沿着那条长长那个的蓝色曲线我去寻根溯源/历史的印痕让你经年不息地情注东海碧水缠绵/心潮啊/总有一种凄苦的情结被源头萦绕纠缠/沿江而下的奔流淌着我身上的血液殷红斑斑/啊/长江/你何时不再让我的情结为你魂牵梦绕彻夜纠缠”(《长江》第262页)。读之给人力量,思之给人回味,进而验证了“单凭心血来潮并不济事,香槟酒是产生不出诗歌来”(德•黑格尔)的“诗论”是毋庸置疑的。
       乡土田园诗:在沈学印先生的诗集中还有一些描写田园风光与乡土情韵的诗歌。这些诗歌既带有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田园诗的恬淡秀逸,又带有新乡土诗的清新意韵。如:“风起时她有一种刚毅抗争的姿态/浓郁的蓬勃在春意中/蘊育生命的咏叹/当馨香与苦涩的鲜美摆上餐桌/满地的花香已被早春/二月的葱色染过”(《油菜》第305页);“夕阳还没容我走进真实/朴素的生活身旁/迎面一阵飘逸的稻米饭香/扑进了鼻腔/沿着炊烟袅袅升腾纷纷的视线/我在最后的一缕缕阳光下看到/收获坚守的信仰//在村长蒋永焕家的米缸里/我躬身捧出一粒粒沉默/孤寂的稻米/象宗教徒虔诚地对神灵/祷告一样/祈愿精神的稻海谷地如期地/回归在朝圣的路上”(《稻米》第131 页)。沈学印先生的乡土田园诗并不囿于乡村、乡野、乡土的表象,而是深入到乡土蘊涵的内核与深层,从而呈现出一种可贵的乡土气质或乡土精神。这种文化或精神已让父老乡亲们在深情地顶礼膜拜,也让诗人自己在虔诚地“朝圣”。沈学印先生的乡土田园诗不仅注重了视野的拓宽,更注重了对民风、民俗、民生、民情的进一步发现与开掘。如:“朋友把我领到的地方叫年丰乡大炕/这大炕非骑马赛车却能闲庭/信步用丈量/入乡随俗脱鞋上炕脚底板/血液已倒海翻江/盘腿坐不住是因为屁股被烫得不知往哪儿放//年丰乡留客待朋的热乎像陈酿的烈酒/盛情溢满 刚直坦荡/手把肉 辣咸菜 大碗斟米酒主人/率先喝个溜光/围着方桌把历史般的酽茶沏得浓香酣畅/站在年年丰收的大炕上谁能不为民族的/血缘舞蹈歌唱”(《大炕》第129 页)。火辣辣的酒,火烫烫的大炕,火烈烈的歌,火爆爆的民情,怎能不让人从中感受到乡土田园诗的无穷魅力?
       之二:韵律和谐,建筑奇伟,民族风骨,现代神韵
       如果从诗歌建筑和民族诗歌的美学特质来看,沈学印先生的诗歌是颇有鲜亮特色的。他的诗歌在民族化与现代化、诗意与造形、节奏与音乐的结合上,都已迈出了卓越有效的一步。他的诗歌既不像当前流行的自由新诗那样的散漫无序,章法无度,也不像传统的格律诗词那样的谨严僵化,禁锢灵性。他的诗既彰显出现代的意识,深度建构意象,又保留着鲜明的节奏与和谐的旋律。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
       当前世界诗歌的主流是不受韵律制约的自由诗,中国新诗界也接纳了这个潮流。但是这个发展的航向是不是正确的,不同的诗人自会有各自不同的答案。但一些有识之士却认为,中国诗歌的最大优势就是意象造形与音响效果的最佳组合,用最简约的语言来表达最丰富的诗意。我们都知道,中国诗歌最辉煌时期的唐诗宋词元曲,莫不是以特定的规范体式,铸造出光辉灿烂的诗歌巅峰。如果从这些美学思想和审美价值来剖析沈学印先生的诗歌,就不难理解他为什么义无反顾一如既往地坚守着韵律这道美丽的诗歌风景线。
       沈学印先生的诗歌建筑形式是雄奇伟丽的,他的诗歌句式的构建绝大多数为长句式,每一个诗行都充满着无限的张力,溢满激情,整章诗就像蓄满潮势的一江春水,汪洋恣肆,纵横驰骋,汹涌跌宕,奔流向前。我以为他的诗歌造形就像黄河,就像长江,就像大海,在滔滔奔涌的字里行间,回响着铿锵嘹亮的韵律,又像波浪与波浪之间相互撞击而发出的轰响与实力,不断地形成洪钟大吕般的狂放之美,壮观之美。
       诗歌必须根植于民族的强大根基,诗歌必须与时代同步,诗歌必须与人民同心,为人民喜闻乐见而接受,这就为我们提出了一个神圣的命题,那就是诗歌的民族化、现代化与大众化。在继承中发展,在开拓中创新,从而创造出具有中国气派、民族风骨、现代神韵的恢宏诗篇。
沈学印先生以他骄人的实绩已经做出了最好的印证。他的诗集《让思绪在阳光里舞蹈》就是最好的实绩。
       情涌春江水,韵生秋月辉。
       沈兄多耕耘,诗景更葳蕤。
       我们期待沈学印先生有更多更好的新诗佳作问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7-3-9 19:45 | 只看该作者
沈学印,不熟悉,恕我孤陋寡闻,通过这篇诗评,确感有可读之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7-3-9 21:03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姚大侠 发表于 2017-3-9 19:45
沈学印,不熟悉,恕我孤陋寡闻,通过这篇诗评,确感有可读之处。

伊春市《雅海文学》主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7-4-6 16:41 | 只看该作者
韵律和谐,建筑奇伟,民族风骨,现代神韵
       如果从诗歌建筑和民族诗歌的美学特质来看,沈学印先生的诗歌是颇有鲜亮特色的。他的诗歌在民族化与现代化、诗意与造形、节奏与音乐的结合上,都已迈出了卓越有效的一步。他的诗歌既不像当前流行的自由新诗那样的散漫无序,章法无度,也不像传统的格律诗词那样的谨严僵化,禁锢灵性。他的诗既彰显出现代的意识,深度建构意象,又保留着鲜明的节奏与和谐的旋律。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7-4-6 16:42 | 只看该作者
  诗歌必须根植于民族的强大根基,诗歌必须与时代同步,诗歌必须与人民同心,为人民喜闻乐见而接受,这就为我们提出了一个神圣的命题,那就是诗歌的民族化、现代化与大众化。在继承中发展,在开拓中创新,从而创造出具有中国气派、民族风骨、现代神韵的恢宏诗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7-4-6 17:13 | 只看该作者
重阳新韵 发表于 2017-4-6 16:42
诗歌必须根植于民族的强大根基,诗歌必须与时代同步,诗歌必须与人民同心,为人民喜闻乐见而接受,这就为 ...

谢关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7-4-7 10:22 | 只看该作者
文化是民族生存发展的基础

文化是民族生存发展的基础。
文化是民族内部彼此认同的核心,
是此民族区别于彼民族的根本标志。
文化的标志包括服饰、语言、
节日、饮食方式、居住形态等等,
基于共同文化的共同心理素质。
在汉民族内部,无论何人,无论男女,
都凝聚在一个共同的文化之下。
端午节吃粽子,过年贴对联吃饺子等,
就是汉民族成员彼此认同的基本依据。

文化是民族生存发展的基础。
一个民族即使领土被敌国占领,
只要自己的文化还在心上,
就能重新凝聚人心,
还有复兴的希望;
反之,如果文化已经消亡,
即使没有敌军入侵,
民族实际上就已经灭亡。
亡国,亡天下;国灭亡,种灭亡。

文化是民族生存发展的基础。
中华诗词,从诗经到唐诗到宋词...,
就是中华民族诗文化的标志。
节奏韵律是中华民族诗文化的基因,
节奏韵律是中华民族诗的本质特征,
节奏韵律是中华民族诗的命根子。
没节奏没韵律,岂是中华民族的诗?!
如果没有了中华民族的诗,
怎么会有中华民族的诗文化?!
亡韵亡诗,中华民族诗文化灭于斯!!!

(重阳JM)17.3.24(新华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11-17 05:33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