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夜谈一条河的治理》
作者:卢卫平
是从十二点开始的
在此之前我们一直在喝酒
在谈论女人和发牢骚
有关上游的事情因为神秘
我们知道的不多
刚喝完一杯就到中游了
这里的树砍得精光
水土流失严重
清水成黄水黄水成黑水
鱼不到一岁
就出现第二性征
一阵叹息之后
我们一致认为
从长计议要大量栽树
但眼前的首要任务
是要加紧对草的培养
紧接着就培养草的问题
我们争论不休
直到东方既白
我们才带着各自的观点
到了下游
到了入口海
这是我们发现
被污染的不仅仅是
我们谈论的
一条河流
卢卫平,第三条道路写作代表诗人,1965年生于湖北红安,现居珠海。1985年开始写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2005年获第3届“华文青年诗人奖”。出版有诗集《异乡的老鼠》等三部作品集。
第三条道路写作:1999年在北京郊区平谷县召开的盘峰诗会上“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写作”之间的冲突是促成“第三条道路写作”形成的重要原因,12月莫非、树才和谯达摩提出了第三条道路写作的诗歌概念,《九人诗选》出版。林童主编的《时代作家》创刊,大量发表第三条道路的作品与评论。第三条道路试图以一种新的理论来介入诗歌写作立场的分歧中,强调诗人个体的位置和基本的责任感,建立起一个超越集团、对立的写作立场。“第三条道路”是要反对一种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专制主义,并试图建立起一种自由的,并且直接指向人性的写作方式。
代表诗人: 谯达摩 莫非 树才 林童 刘文旋 马永波 卢卫平 十品 简宁 娜夜 殷龙龙
这是一首叙事诗,诗歌从对喝酒的描写作为起点,以叙事手法描述了一群人决策一件事情的过程,事件从喝酒开始,到最终发现得出的决策全然无效结束,整个过程完全是失败的。如果从现实角度观察,作者描写的这一决策是无意义和无价值的,但是根据标题“在深夜谈一条河的治理”可以发现,这似乎并不是生活中的决策,因任何一个人个人生活当中都涉及不到治理河流的问题,而只有在政府层面才会出现这种决策,如果从决策的过程观察可以看出,过程十分无聊琐碎无效率,又有点象日常生活中人们喝醉酒之后干的蠢事。
就是这么一首既象描写生活,又不太像描写生活的诗歌,而诗歌最终的突出的并非意义和价值,而是完全是意义和价值的反面。跟一般诗歌作品正面歌颂或推出不同,这首诗歌中所有的修辞都用在表现诗中人物的无聊,无知,无意义等负面特征上。
尽管诗歌并未点明其中的“我们”是不是醉汉,但从“我们”一系列的行为观察,比醉汉有过之而无不及。个人认为,这首诗歌是一首借鉴了荒诞派艺术,表面上描写个人生活,实际上写社会问题的伪生活诗歌。
荒诞派艺术一个突出的特点是突出现实中某些方面的意义或反价值,同时具有反审美,反逻辑等特点,这在这首诗歌中都有体现,而作者使用这种手法描写的生活现实,其实并不是真正的生活现实,而是刻意设计出来用于类比的社会现实的虚构的生活场景。
场景事件上表面是以“我们”为主角的一群人酒足饭饱之后做实施的一系列无意义也最终没有结果的事件,不过从“治理河流”这个题材能够看出,这其实是政府决策,而这种酒足饭饱开长会,问题争论不休,最终得出决策后发现问题本身就无意义,不正是一些现实中政府行为的生动写照吗?
作者表面上是描写自己的生活,实际上是把政府行政决策上的互相扯皮,低效率,不负责的嘴脸生动刻画了出来,而因作者表面上是写自己,因而诗歌从文本性质上也构不成直接的对社会政治的批判,但这种寓批评与戏谑的手法却能够起到比直接批评更深入的效果。
这种曲折而技巧性的批判现实手法在严酷的政治对文艺进行审查和束缚的环境中确实是有其现实意义的,虽然作者将政治问题深刻生动地反映出来,但仅仅是间接的,曲折的,影射性的,没有任何直接的证据表明作者是在通过文艺反映社会和政治问题。
而妙就妙在,任何人都可以看出,这绝不是写作者真正的生活,因任何人都不可能拥有决策河流治理的权力,这种题材与事件明显的不对等将诗歌的个人生活角度以明显的荒谬进行了否定。这实际上是一种借假言说真话的表现手法,故意设置一些让人明显看出就是在说谎的线索,从而将隐藏在假言背后的真正题材揭示出来。
这种手法在文学中经常使用,如果大家留心可以发现我国四大名著当中西游记,红楼梦当中就大量使用了此类手法,但是在诗歌领域的使用并不常见。
作者这首诗歌作品一方面拥有深刻的社会批判与政治批判题材,又借鉴了西方的荒诞派艺术的表现手法,同时融入了假言叙事的修辞技巧,各个不同手法的运用都突出了诗歌的批判性主题,总体来说一首成功的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