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气化散人 于 2017-6-15 11:31 编辑 
 要么说地主可恨
 
 我是阿色
 
 
 满地的甜瓜 黄瓜 西红柿 茄子
 父亲眼巴巴地看着
 舔嘴唇;咽口水
 
 爷爷是这里的长工
 低头干活
 不说话
 
 父亲起一个大早起
 走了十多里的河滩路
 看来
 只能饿着肚子原路返回了
 
 那片瓜田越来越远
 父亲
 听到身后有人叫他
 
 要么说地主可恨
 地主擓着竹篮追上来
 喘着粗气
 孩子;那么多人在跟前
 我能让你吃吗
 
 这首诗更像一部微小说,场景、人物心理活动等叙事,都是为主角戏剧性地出场,为了凸显主角(地主)的“坏”的形象做铺垫。
 地主,曾经是一个时代的反面人物典型,是阶级斗争的对象。地主(作为一个群体)一旦被贴上政治标签,就必然被推到道义的审判台上。他们作为整体必然要遭受经济上的剥夺,人格上的诋毁以及身心上的摧残。在强调阶级斗争的年代,地主阶级的成长历史是被忽略不计的,这个阶级整体性的邪恶是不容置疑的,这个阶级中的许多个体到底犯下了多大的罪恶,应该接受怎样的惩罚,在当时是无法通过法律途径得到公正解决的。
 地主有没有善良的一面,或者说地主阶级中有没有善良的人?答案就在这首诗的末段,父亲终于明白追上来的是善良的地主,即便在最后两句,我们看到的也不是邪恶,只不过是一个精明的地主罢了。
 通过一个人物形象来质疑一段在史书中光芒万丈的历史,作者通过一首小诗,通过巧妙的布局,在表明其人性化的史观的同时,也达到了发人深思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