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群言堂笔 于 2017-8-26 13:02 编辑
诗中之诗
文/群言堂笔
寻诗觅诗,然而诗又在哪里?在那一条小径?在那一个剪影?还是在那一片竹林声声?或是山里寺中的木鱼声声?
这不清凉山我又来了!那兰园幽香为何这么馨人?那一级一级石级为何又落满秋情?有时黄叶就会随风在杂乱无序的飞。
此刻又有多少亭榭楼台在观望?又有多少游人在此彼起伏?似乎空气都静不下心来。
更多的是人们还要带着虔诚,难道你没听见那清凉寺木鱼的诱人?寺远不是原来的寺,然山却是原来的山;那山原先就是虎出没之地,那解玲还须系玲人故事的典故就因此而生。
不得不提到南唐后主李煜,他的绝命之诗,“春花秋月何时了”,时过境迁,最后只能得到“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绝叹;这不说曹操立马那南唐古井就展脚下,一派肃穆之中,有多少不可言说的故事。
如今奇石馆就座落在清凉山脚下,人声喧哗的背后,江山可以更叠,然而诗情却不可更改。
诗中之诗那是千古绝唱,江山代有人才出,我辈只能手持古卷,感叹之中,夕阳已邀春燕在作鱼水之情,那风声雨声读书声也已传耳鼓,为此举步移景之时,山己不是山了——
那或许就是江山的代称,那也是人文合一的最后一丝念想,那也是古金陵的一块风水宝地,那更是华夏文明的一块自然丰碑!
诗,也是华夏的国宝;诗中之诗,事中之事,千古奇谈,如果一个国家整天就沉迷于酒色声喧歌舞升平,这个国家不灭才怪!
历史教训不能说不深刻!特别是南京三十万亡灵日寇大屠杀的惨剧,还如刺在喉,正因为如此那十二月十三日的家国祭典所放飞的三千和平鸽才有实际意义,那不忘历史的钟声敲得才能亘古久远。
诗中之诗,其实更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所以我们才要警钟长鸣!呜呼!不忘国耻,才能挺立世界民族之林,才能无往而不胜!
啊!诗中之诗,事中之事,事事关心,事事才能心旷神怡,可谓生活在手,诗情就有,长风万里,神韵悠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