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8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梦阳点评寒石作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6-28 20: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梦阳点评寒石作品


《我不敢轻易喊出它们的名字》
       作者:寒石

这个是香豌豆,那个是红指甲儿
这个叫打碗碗,那个叫米口袋
还有咱家前院狗娃,他也是花儿

在乡下,母亲给那些不知名的野花
都起了一个小名儿
就好像拴柱、留柱、铁柱一样
哪个都舍不得,离不开,放不下

现在,我不敢轻易喊出它们的名字
怕它们像亲人一样
喊着,喊着,就离开了


        白居易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无疑,诗歌以“情”为源头,这首诗也是这样的,诗人的情感诞生于对故乡、亲人的刻骨的爱,正是以此为发端,才会不时地想起故乡,让故乡的一草一木入梦,被故乡的一言一声拨动心弦,以至于想到故乡的花花草草也不干“轻易喊出它们的名字”,尽管那些熟悉的“香豌豆、红指甲、打碗碗,米口袋”,对他们的熟悉就像自己一样,是的,无论你离开故乡千里万里,相信故乡总会被揣在心里,离开的时间越久,空间越远,这种记忆越是清晰,这是每个游子的乡愁病,作者自然不能例外,于是,沿着花草的藤须便不自觉地想到了母亲(实指的母亲,也隐含着虚指的母亲——母亲的象征或者说是隐喻意义),那么,母亲的言行便会在“我”记忆的屏幕上慢慢清晰起来,这便有了一组特写:

母亲给那些不知名的野花
都起了一个小名儿
就好像拴柱、留柱、铁柱一样

        这一切,朴素而自然地呈现,有情节,更有情感,真实而不拘泥,亲切而不造作。这也正像小说里面的细节,正是这一细节,境界顿出。想想看,我们乡下的母亲,特别是年老的母亲,往往不常是给自己的小鸡们取个名字吗——以便于辨认。也许,不会有给花儿取名的浪漫,但是,有的老太太们喊一些花草的名字与别人不同,非要用她自己的方式喊,那又何尝不是在为花草命名呢?那一刻,真让人想到令人仰望的上帝,就像《圣经》里说的那样:“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我们的母亲何尝不是如此呢?她说那花叫什么,那花儿就是什么(尤其在我们年幼的时候,更是如此),其实,这就是语言的魅力,因为万物无不藉语言以彰显。也正是这么一组看似随意的镜头,就让整首诗“动”了起来,一切都在随意中,其实,这种随意也正是“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随意,没有平时的积累也“随意”不成的,因为这“随意”里还用了夸张和对举(四种花儿、四个人),暗中还隐含了母亲的善良——爱那些花草与人一样,这样,自然便“哪个都舍不得,离不开,放不下”,母亲是这样,“我”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所以,时常变不自觉让他们牵着“我”在梦里回家,可是,蓦然回首,却发现,那些远在乡下的亲人一个个地不见了,他们常常是在“我”的呼喊里逝去的,以至于“我”今天连花草的名字也不敢喊了——暗中又回应了上面花草与人的关系,想想看,“我”连花草都不敢喊了——怕题它们离开,自然,也就更不敢喊人了,巧妙地又由花草回到人上,使得全诗形成一种回环反复、一咏三叹之势,且巧妙地深化了主旨。
     
          当然,“诗歌作为情感的方程式”(艾略特),很多时候解答的方式会有多种的,正所谓“诗无达诂”(董仲舒),那么,我在此多饶舌应该也是无妨的,就像《维摩诘经》所说的那样:“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处各得解。”



《回乡见闻》

作者:寒石

老屋老了
满头枯草在风中摇晃
村口的小路
瘦成了一根拐杖
一声一声
敲打着易碎的时光

一场大雪之后
父亲的身影又被吹矮了三分


        诗,是呈现,是唤神现身的道场。也只有通过诗歌,才能完成命名于物的祈愿。无疑,这首诗歌就是这样的,全诗自始至终,都是在客观而冷静地旁白般地叙述,绝非那种一味放纵个人情感式的描写,甚或把神圣的创造行为变成一种自我情绪的喷射。诚如艾略特所言:“不是放纵感情,而是逃避感情,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这一现代诗学主张此诗中得以淋漓尽致的体现。

        全诗中,作者很从不现身于个体情感的空间里直接抒发“我”的情愁,那种具有较强主观色彩浓郁的语句再次毫无容身之地,他一直在用客观得近乎冷漠的叙述语调和形象来隐喻自己的情感。在这首诗中,可以说,作者就像一架摄像机,只是忙着推拉镜头, 为读者展示:实景——老屋、枯草、小路、大雪、拐杖、父亲;虚景——拐杖、身影;有声:一声一声;有色——枯草(枯黄)、大雪(洁白)、老屋(破败)、身影(灰暗);动——摇晃、敲打、吹矮;静——老屋、小路。

        可谓动静有致,虚实互生,声色交融。也正是这些意象的巧妙选取,和意境的精心营造,诗中的“情”自然地边氤氲开来——再度回乡时刻那种对乡村现状的感叹和对父亲无声的苦爱,便呈现出在文字的背后。所谓“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司空图)即是也,确实,诗人表述技巧的高明就在于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严羽),字字无情,却又处处皆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7-7-1 22:18 | 只看该作者
好诗,好评!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12-1 02:56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