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殒落的星
——评胡适的《一颗遭劫的星》
小人鱼在天堂
读胡适的诗并不多。若非冲“经典”二字,只怕会错过这首好诗。《一颗遭劫的星》在题目上给人的感觉首先是沉重的,似乎从这首诗里射出沉甸甸的雨珠,不由分说,落到我们满眼满身。——悲剧意味十足,初涉诗题,一种浓厚的凄怆之情便涌现于我们心上了。 从写作背景可看出,《一颗遭劫的星》是中国新诗史上第一首干预时事的作品——所谓干预时政,要么是政治抒情诗,要么是批判现实性的诗,而胡适开了先河,于四面黑暗中,用新诗为当时舆论中的沉沉暗夜开了一扇窗,漏出些微星光和月光,无疑,这种尝试是值得我们钦敬的。 政治诗不好写,其中度的把握有一定难度——写得过于露骨肤浅,抒情过于细腻则令人感觉肉麻,批判过狠又让人想起刑场上的刽子手,过于直白则像喊口号,如“打倒某某某”和“我爱某某某”一样,没有一点艺术含量;过于隐晦则又像让读者猜谜,累心,让人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胡适的这首诗切入的角度是很贴切的。 《一颗遭劫的星》是一首谴责了北洋军阀政府封禁报刊、压制舆论的罪行——政治环境黑暗,这就使得诗人已经不能用很透明明白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态度和观点。于是,作者在此处用了象征主义手法来表述自己对于整个事件的关注与见解。 象征手法在诗歌中向来是被诗人大量运用的一种写作手法——因其在当时的环境下,对作者本人有一定的隐蔽性与安全性,散文中也屡屡出现这种用法,比如高尔基的《海燕》,茅盾的《白杨礼赞》等。该诗用一颗遭劫的星来象征《国民公报》,以黑云、乌云、大雨、闷热而压抑的气氛来象征那些政治宵小,表现出沉闷的政治气氛,这种视角是比较独特的,在当时,也能躲避和缓解一定的政治压力。 整首诗气息贯通,逻辑性非常强,一口气读下来,不粘不涩,不阻不碍,语句非常流畅自然,作者在整首诗里好像还尝试运用了小说的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最后全诗猛然结尾,戛然而止,余韵悠长。 环境描写上,作者用了“热极了!”“好容易一颗大星出来”“忽然一大块黑云”“乌云越积越大”“大雨过后”,将整首诗渲染了一种急切的气氛,情节逐渐向前推移,我们的心也随着诗歌的节奏感越跳越猛烈,直到最后,方舒缓地吐出了一口气。胡适对于整首诗的这种节奏上的掌控是相当高明的,它牢牢把握住读者的注意力,不到最后,不让你转移视线,当真令人钦服。 意象选择上,作者精心设计了马樱花须、大星、黑云、明霞、雨点等等一系列事物,用来影射现实诸人诸事,让我们读罢会心微笑,默叹,便是作者在诗歌里以旁观者角度进入,不解释,不现身,然而诗里处处有他的影子,他的爱与恨,他的痛与喊,当真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了。 这是一首读着读着会让读者完全与作者的爱恨融为一体的诗,一首有着强烈感染力的好诗,也是可以触摸到你灵魂的一首诗——就像波德莱尔所说的那样“灵魂才隐约地洞视到处在坟墓背后的辉煌。”胡适在这首诗里,在将现实中洞视到的阴冷可怕的“坟墓”,通过别具匠心的笔触慢慢呈现给我们,并将开在坟墓旁边的小花小草,那些美好的与可怜的影像,也通过一首诗,如此凄美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这种在四面黑暗与残酷环境里寻到的微茫的希望与光明,便是全诗最闪亮的地方。 《国民公报》是一颗遭劫的星,但它不会殒落,它的光芒,在爱它的人们心里熠熠闪耀;被判刑的报社主笔孙几伊也是一颗遭劫的星,他的笔下世界,带着正义与呐喊,在作者心里在读者心里,都是值得敬仰的;而这首诗,更像是一颗永远不会殒落的星—— 隔着半个世纪的光阴,依然悬挂于中国新诗的天空,散发着独属胡适个人的不可替代的光芒。
2012/8/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