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追随伊沙》
作者:有风掠过
在探索这个现象之前,我们首先来确认伊沙的身份。如果你接触诗歌,就不会对伊沙这个名字陌生。
我最开始听到伊沙这个名字是在张小刚编辑的空山诗社上,伊沙被誉为民间诗人的代表。也有人质疑这个身份,伊沙毕业于北师大,又是某大学的教授,无论是出身还是职位,都更适合做官方诗人,怎么能是民间诗人呢?其实今天的官方诗人与民间诗人的区分,更多是内心的偏重和归属感的问题。什么是民间诗人?不入作协,不在官网或官刊上发表作品,不参与官方评奖,这样的诗人又有几人呢?周渔虽为作协副主席,却以民间诗人自居,汪剑平也是作协副主席,则自称是自由诗人,都有民间的味道。
随着新诗典的不断壮大,伊沙也成了争议的焦点,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人追随伊沙?首先,为名利的可能性不大。写诗歌本身就是淡泊名利,著名诗人于坚曾在答记者问中说道,谁写诗赚钱了?反正我没赚到!写诗赚钱的人肯定有,但肯定少。我很少看到单纯写诗的人,他们经商,上班,务农,做什么的都有,写诗也写小说的,就算最接近文学的纯粹诗人了。
若说为名,就更渺茫了,近千人的新诗典诗人,不可能都大名鼎鼎。垃圾派声势多么浩大,除了皮旦、凡斯、典裘沽酒,你还知道谁功成名就了?
不是为名利,又是为了什么?
一、口语诗让诗歌更接近于民众。口语是生活化的语言,是生活中生发出的活水。历史上许多文学经典,也都是口语化作品,诗经,乐府诗都来源于民间,都接近于当时的口语。
二、发泄对诗坛官僚主义的不满。官僚主义本身就令人厌恶,诗歌既然已经沦为了小众文体,诗人又不靠写诗活着,就没必要接受官僚文化,反而都以民间诗人为傲,那些新生的诗体,自然就成了诗人追捧的对象。
《我在本省若干次官方诗会上吃的屎》
文:伊沙
在这种道貌岸然的会议上
都是以行政级别排座次
正处级后正敎授
副处级后副敎授
我这个副教授
通常在副教授排完
好几位之后才出现
在无名业余作者群中
当排头兵
然后
吃了好几回屎的我
跟他们彻底切割了
三、伊沙的个人能力。如果你们能像伊沙那样勤奋,又精于营销,也许你们的诗歌宣传,也会更上一层楼的。不可否认,伊沙是诗坛活跃的人,朋友圈总是发的满满的,博客也火,著作也多。伊沙今天的成绩,与他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诗歌是不会停止发展的,无论是新诗还是口语诗。我们不能只盯着别人的缺点,互相攻击。成功永远属于善于总结经验,善于学习别人,勤奋坚持的人。
2017.8.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