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67|回复: 3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无字的“丰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9-13 23: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无字的“丰碑”
——致杭州拾荒老人韦思浩

陈皓

       日前,从网上读到“杭州拾荒老人韦思浩的故事”,令人既感动又震撼:
       ——一个有房、有钱、有儿女的中学教师,退休后不是在家含饴弄孙,安度晚年,而是选择了一条艰辛的“拾荒之路”,以度过余生。他每月有5600元退休金,生活并不缺钱,但他却非常需要钱,因为有许多寒门学子在等待着他的捐助;
       ——他家徒四壁,房子至今仍是毛坯房,灯是工地用的小灯管,床则是几块厚度不均的木板拼凑成的小床,屋内的水电、煤气都没有开通;女儿给的手机也从不用。他不是不想过一个正常人的生活,而是想把所有能节省的开支省下来,以便多捐助一些贫困生;
       ——他化名“魏丁兆”,默默捐助着那些贫苦的孩子:从浙江的景宁县到遥远的黑龙江孙吴县,十几年里,倾尽所有;他求知若渴,只要有空闲,就到图书馆翻阅报刊,把学习的方法和最新的知识营养传输给孩子们。他还在一份“志愿捐献遗体登记表”中,表达了多年的心愿:身后捐献遗体及所有可用器官,骨灰晒到江河湖海。
       就是这样一位老人,他的生命被永远定格在2015年12月13日这一天,一场车祸无情地结束了他78年的人生。
       他以这样的方式辞世,以这样的方式告别那些他念兹在兹的孩子们;而那些承受着他雨露恩泽的孩子,还天真地等待着老人的关怀和问候,他们甚至来不及认识老人,和送老人最后一程!
       他的身躯看起来是那么瘦小,却有着伟岸的身影;他平凡得几乎不被人注意,却有着崇高的人格;他那普普通通的外表下面,鲜活着的是一颗高尚无比的灵魂!
       他用默默耕耘和无私奉献,为我们时代竖起了一根道德的标杆;用淡薄名利和殷殷关切,为一贫如洗的孩子们点亮了一盏盏希望之灯;用坦荡胸怀和孤单背影,为我们的精神世界矗立起一座无字的“丰碑”!
       一个人,面对各种利益的诱惑,能够淡然处之,是一种超脱;能够把本该自己得到的利益让度给他人,是一种境界;能够长期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出来,则是一种圣人般的风骨。
       一个人,当他与利益做彻底切割时,就会对自己格外严苛,对他人格外宽容,格外温暖;就会脱离低级趣味,变得纯粹起来,变得更有益于他人;就会有一种神圣的使命和大爱,就会像蜡烛那样燃烧自己,照亮他人!
       他默默地行走在都市的喧哗与骚动间,不事张扬;他用沉默与执着,面对女儿与昔日学生的劝说与关切;他用艰辛的汗水与忙碌的身影,点点滴滴地积攒着爱的力量……
       他好学不已,求知若渴。他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大学生,八十年代曾参与过《汉语大词典》杭大编写组的工作,58岁时又取得了浙大外贸经济专业的专科文凭,60岁还参加会计和医疗培训。为节约每一笔开支,他努力用医学知识为自己解除病痛;为“敬惜字纸”,每次到图书馆阅读之前,他总要将手认真洗净;为更好地帮助那些贫困孩子,他一直在用化名“章楷”、“魏丁兆”,连女儿都被过瞒十几年……
       据说他退休后,曾想在原执教的学校设立一个奖学金,以资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但最终未能如愿。于是,一根竹竿,一双被污泥染黑的白色运动鞋,两个塑料袋,就成了他全部的行装;从此,他走上了“拾荒之路”,以另一种方式开始了“爱的马拉松”;从此,他以一种“苦行僧”般的坚定和信念,踽踽独行于城市的繁华与拥挤的人流间,成为许多人精神世界里的“拾荒者”。孔子曾盛赞他的大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也正是对韦思浩老人生活的生动描述。一个有着三十年教龄的一级教师,最懂得如何用行动来诠释——“言传身教”与“为人师表”!
       他用最低的生活要求支撑起他对社会的最大奉献。那一张张捐赠的凭据、一份份寄来的成绩单和一封封孩子的来信,是他内心最大的快乐和慰藉;那一份“志愿捐献遗体登记表”,是他对这个世界的真情告白;那手捧书刊,肩背佝偻,全神贯注的阅读姿态,是他留给世人的永恒雕塑……
       他凭着坚守和韧性,改变了许多贫苦孩子不幸的命运。他不是天使,却有天使般圣洁的情怀;他不是神,却有神一般超凡的品性;他不是诗人,却用汗水和足迹抒写了动人的诗篇……
       他瘦弱的身形里,有一种灵光在闪烁,这灵光有着穿越时空的伟力,这灵光为我们照亮了一个个光辉而不朽的形象:雷锋、焦裕禄、刘英俊、孔繁森、丛飞……这些对祖国和人民一往情深,对脚下的土地爱得深沉,先人后己、公而忘私、舍小家为大家的英雄们……
       “富润屋,德润身。”他虽没有奢华的家室,生活清寒贫苦;但却有着美好的德行,这德行充实着他的心灵,装点着他的精神大厦,使他成为一个令人景仰的品行高洁者。
       “德不孤,必有邻。”有德如韦思浩老人,他的身后一定会聚集起无数的见贤思齐者,一定会有许许多多的人愿意以他为友、与他为伴、和他相邻,他永远也不会感到孤独。
       他走了,走得那么匆忙,连一句告别的话语都来不及留下;
       他走了,走得一贫如洗,却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精神遗产;
       他用朴实的身影、坚实的步履和辛劳的汗水,为我们的精神世界铸就了一座——无字的“丰碑”!
                                                                                                                                                                                       (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7-9-13 23:58 | 只看该作者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用的也主要是散文诗笔法,但到底算不算散文诗,还是由各位编辑及诗友们来评说吧。文字长了一些,请大家多多包涵。欢迎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7-9-14 07:46 | 只看该作者
早读问好诗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7-9-14 07:4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7-9-14 08:07 | 只看该作者
值得学习。
欣赏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7-9-14 08:11 | 只看该作者
他每月有5600元退休金,生活并不缺钱,但他却非常需要钱,因为有许多寒门学子在等待着他的捐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7-9-14 08:12 | 只看该作者
——他家徒四壁,房子至今仍是毛坯房,灯是工地用的小灯管,床则是几块厚度不均的木板拼凑成的小床,屋内的水电、煤气都没有开通;女儿给的手机也从不用。他不是不想过一个正常人的生活,而是想把所有能节省的开支省下来,以便多捐助一些贫困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7-9-14 08:13 | 只看该作者
——他化名“魏丁兆”,默默捐助着那些贫苦的孩子:从浙江的景宁县到遥远的黑龙江孙吴县,十几年里,倾尽所有;他求知若渴,只要有空闲,就到图书馆翻阅报刊,把学习的方法和最新的知识营养传输给孩子们。他还在一份“志愿捐献遗体登记表”中,表达了多年的心愿:身后捐献遗体及所有可用器官,骨灰晒到江河湖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7-9-14 08:13 | 只看该作者
他用最低的生活要求支撑起他对社会的最大奉献。那一张张捐赠的凭据、一份份寄来的成绩单和一封封孩子的来信,是他内心最大的快乐和慰藉;那一份“志愿捐献遗体登记表”,是他对这个世界的真情告白;那手捧书刊,肩背佝偻,全神贯注的阅读姿态,是他留给世人的永恒雕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7-9-14 08:14 | 只看该作者
他走了,走得那么匆忙,连一句告别的话语都来不及留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2-3 07:43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