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读诗:全面解析《配音》
文/大河原
撰文起因
昨天看到山子影诗友《三言两语评<配音>》一文,对其中观点实在不敢苟同,所以忍不住在论坛里交流了几句。后来秋水岸诗友也参与进来,进一步交流了一些,我就开始认真观看学习,不再发言。但是看起来,两位诗友的交流对于澄清问题而言,还不足够。诗人必须是个认真的人,并且对人对己对诗歌都要有一定的坦诚,这是我敬重山子影和秋水岸两位诗友的原因,也因此有兴趣撰写此文,进一步来探究《配音》到底是不是佳作。
附:《配音》
文/辽东天籁
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艺术
后来,他们学会了配音——
把诅咒配成了抒情
把呼喊配成了歌唱。多高明啊——
从口型到节奏,一点儿都不违和
附:山子影诗友评论中的观点(原文分行太多,为了阅读方便,有些地方我会处理成一般文本格式)
"诅咒",也是一种抒情
"呼喊"也是歌唱哦
诗人的歌唱
就是一种呼喊
这里
需要配音吗?
词不达意!
《配音》
是一首无头诗
即无主题的分行
《配音》企图表达的内容一看谁都会明白
此作中相关的词语,从内涵上看不出位移。因此也就不可能同化到它的反面的含义。这里缺少严谨与科学性。(这个是针对我提出的观点:天籁老师这个作品是上上佳作,绝非词不达意,而是不同词语在人的意识中内涵外延发生位移同化——这种巧妙的位移同化差别如此之小,或许也正是山子影老师感受不到其中差别的原因之一。但只要稍微倾心体会一下,就能捕捉到生活的狡猾,卑劣人性的狡诈。该诗主题集中而饱满。)
毎日我都在抒情,或者说歌唱
有欢笑也有泪滴
也许生活本来如此
可以这样说:从任何方面,我都不会认为《配音》是"上上佳作"。
要说清问题必须依据文本
泛泛而谈说东道西不解决问题
为什么不结合文本具体说说你认同的理由?
避开问题,泛泛而谈能说明什么呵?
只有说出你的真道理人家才信服你
全面解析
这里从我的阅读体验出发,全面解析辽东天籁的作品《配音》,中间会涵盖山子影诗友所关注的“必须依据文本”。
初见此作,我差不多要摸摸天籁老师的额头,看看他是否发烧了。有些人体温经常四十多度,习惯了,以致于正常体温对他们而言反而是不健康的。“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艺术”?印象中还有人提到过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艺术。什么是伟大的时代?伟大意味着什么?经济发展,强国强军?即便是如此标准,也离伟大尚远。我们还在努力实现中国梦的阶段,需要方方面面去革故鼎新,踏踏实实去拼搏,可一些时代的歌手就已经品尝到了胜利的果实,动机何在?更何况,“伟大的艺术”是能被需要、被呼唤的吗?究竟是谁需要,谁在呼唤?我在一些诗歌论坛也看到过类似的呼吁,说是需要诗人写出大国的诗歌,诸如此类的热情。
辽东天籁“哐——”一下子,把这个号角的长音摆在那里,并且与下文空出一个段落符,大大的标语差点让我弃之而去。我想,又一个发烧的歌手要来了。但我突然想到,题目是“配音”,这个还没说到正题呢,要不再继续看看?这一耐心细看,就发现了,其实这不单是一个标语,一个时代的号角,下文整个就是对此号角的配音,并且别有一番意味。山子影诗友,这首作品的头就是名字“配音”,主题集中而明确——况且你也说到了,《配音》企图表达的内容一看谁都会明白。
后来,他们学会了配音——
“后来”是时间的过渡,或机灵或愚笨的配音者陆陆续续都开始了行动,揣摩调整自己的音符。说到这里,从文本出发,提一下“配音”一词的含义。配音有两种指向,一种是对外语影片的说话进行翻译,一种是代替演员的说话或歌唱,整合起来,都是配合要表达的一方,向听话者传达信息。“配音”一词在这里与下文配音活动的描述之间,是确实的关系性存在,它的存在对于构建抬头标语和下文之间的桥梁是有效的。
把诅咒配成了抒情
把呼喊配成了歌唱。多高明啊——
诅咒当然也是一种抒情,不过呼唤并不“也是歌唱”,诗人的歌唱当然就是一种呼唤。(评析引用山子影诗友观点)诅咒、抒情、呼唤、歌唱,这些词各有其定义和涵盖范围。抒情包括了诅咒,但一般人不太会认为抒情就等于诅咒;同样,歌唱是呼喊的一种,但绝不会各种呼喊都是歌唱。抒情和歌唱,普通意义上看,还略有褒义色彩,是正面积极的。那么,当人们把诅咒(各样的苦难不幸)鼓吹为积极意义的抒情(赞美,肯定,中和,在主旋律中隐没掉不和谐,等等)——哪怕等于中性的抒情——的时候,事情的本质就悄悄发生位移,最终达致同化;呼喊与歌唱之间的关系变化与此类同,不必赘述。这是发烧的歌者们在生活中的狡猾(中性说“智慧/技巧”,估计不太刺他们的眼,这是词语色彩的功效),是卑劣人性的狡诈,既普遍又因而隐蔽。鲁迅先生曾撰文描述过,人们是如何赞美一家人的孩子的;其实不用他描述,生活中我们处处可见,一个词语巧妙的演化转换,就能让你跳过事情的本质或真实状况,从而得体或机智地获得别人的赞赏或肯定。这实在是高明的手段,这群敬业的配音员对诅咒和呼喊做出技术性的处理,从而有效地服务主人,为主人的号召,为那个长鸣的号角配了音。
从口型到节奏,一点儿都不违和
是的,在这个细节的描述上,我们看到配音员的专业素养,真是令人“敬佩”,这个配音的过程获得肯定,完美有效。
从头至尾,《配音》一诗主题集中而饱满,而且没有啰嗦,没有今日头条式(玄荒诗友对微诗弊端的抗议)的简单倾泻,在五行诗里起承转合(一行起;二行承,点出事件的过程;三、四行转,发现作者真正的意图并不是原初给人的感觉;五行合,评论恰当,讽喻跃然纸上),在我看来这个作品确真是上上佳作。
敬谢阅读。
2018.07.11上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