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悬河之刃:重读《黄河》的苦难叙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3-8 07: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吴仲友读诗:

悬河之刃:重读《黄河》的苦难叙事


       舟自横渡的《黄河》以冷峻的刀锋剖开了母亲河温情的面纱。当历代诗人醉心于"黄河之水天上来"的雄浑气象时,这位现代诗人却用"浑浊"与"折腾"解构了神圣的集体记忆,让历史长河中漂浮的尸骨重新浮出水面。

       诗人以"黄泛区"为解剖台,展开黄河的双重面相。泥沙奔涌的物理运动在"抬高龙床"的隐喻中完成了权力话语的转译,那些被盐碱化的土地、被荒漠吞噬的村庄,在改道的洪流里凝成永恒的创伤记忆。这种将地理特征与政治隐喻熔铸的修辞术,使得自然现象获得了意识形态的沉重感。悬河不再只是水文奇观,更成为高悬在历史天空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语言的爆破力在"重写"这个动词中达到高潮。当改道被描述为灾难的反复书写,黄河的流动轨迹就变成了不断叠加的苦难编年史。诗人有意选用"龙床"这个封建意象,让自然暴力与权力暴力在语义场中形成共振——泛滥的河水与专制的统治同样具备摧枯拉朽的破坏力,同样在"数千年如一日"的时间维度里完成对生命的规训。

       这种颠覆性书写撕破了传统黄河颂歌的华美锦袍。当颂扬集体力量的"大合唱"遭遇个体苦难的"独奏",当自然崇拜遭遇生存困境的诘问,诗歌的张力恰恰在于揭示被宏大叙事遮蔽的真相。那些在河床上沉默的尸骨,那些在盐碱地里枯萎的禾苗,构成了民族记忆的另类纪念碑。

       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这首诗的现代性愈发凸显。它不仅是历史苦难的控诉状,更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反思。当诗人将黄河的"本性"定义为折腾时,或许在提醒我们:任何将自然神圣化或妖魔化的认知,都是对人类生存境遇的简化。真正的救赎可能在于建立与自然平等对话的新型伦理,让悬河不再成为永恒的威胁。



附:

黄河
文/舟自横渡

浑浊是你的底色
折腾是你的本性
黄泛区里尸骨为证
盐碱 荒漠
每一次改道
都把灾难重写
泥沙奔涌
为抬高你的龙床
数千年如一日
悬在亿万人头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4-1 11:17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