瓮口悬着半枚月亮,
是溺亡时未闭的眼睛。
井栏外每片落叶,
都标着向上的路标。
光收拢如伞。
汲着虚空,
汲着瓮中陈年的雪,
汲着井壁自己的回音。
被困笼子里的鸟,
被拴住的大象。
蜂音器的响声,电击的痛苦,
沉入海底,无法呼吸。
笼外花的芬芳遥远,
试着啄开锁链,
尖喙崩裂,鲜血染红了旧伤,
希望如泡沫般碎在时光。
眼眸里的光渐渐熄灭,
沉默是唯一的乐章。
放弃挣扎,缩进角落,
无助如影随形,灰烬无尽寒冷。
注释:习得性无助是指个体在经历了连续的失败或不可控的负面事件后,在情感、认知、行为方面产生的消极心理,表现为个体在面对问题时,即使有机会改变现状,也认为自己的行为无法改变结果,从而表现出被动接受、放弃努力的状态 。
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将狗置于一个无法逃脱电击的笼子中,狗在多次尝试逃跑未果后,即使后来打开了笼门,狗也不再尝试逃跑,而是卧倒在地被动承受电击。
• 人类实验 :塞利格曼还让人类被试听难以忍受的噪音,并告知其按下旁边的按钮可终止噪音,但实验中按钮被操控无法使用。当结束后让被试到另一房间进行可避免噪音的任务时,被试仍不采取行动,即使告知噪音可被终止,他们也不去尝试,表现出无助状态。
表现
• 动机减退 :个体缺乏行动的动力和信心,对目标和成就的追求降低,如学生因多次考试失利而对学习失去兴趣和动力,不再努力备考。
• 情绪低落 :长期处于无助状态会使人产生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对生活和未来感到悲观失望,甚至出现自我否定和自我贬低,如认为自己毫无价值。
• 认知偏差 :个体倾向于将失败归因于自身不可控的内部因素,如能力不足、性格缺陷等,而忽视外部环境或可改变的因素,且这种认知模式会逐渐僵化,影响对其他事件的看法和判断。
影响
• 对个人发展的影响 :会阻碍个体的学习和成长,使其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轻易放弃,难以取得进步和成就,还可能导致自我效能感降低、适应能力衰退等问题。
• 对社会和集体的影响 :在团队合作中,习得性无助的人可能会影响团队的士气和效率,拖累团队的发展。在社会层面,若大量个体存在习得性无助,可能会导致社会整体的活力和创新能力下降。
克服方法
• 认知重构 :引导个体改变对失败和挫折的认知方式,帮助其认识到失败并非完全由自身不可控因素导致,而是可以通过调整方法和策略加以改善,从而增强自信心和掌控感。
• 设定小目标 :为个体设定一些具体、可实现的小目标,使其在逐步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自信心和行动动力,打破无助的循环。
• 提供支持和鼓励 :来自家人、朋友、老师等的支持和鼓励对克服习得性无助至关重要。他们的理解、关心和积极反馈可以帮助个体感受到被认可和接纳,增强其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 培养成长型思维 :强调努力和学习的重要性,让个体意识到能力是可以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得到提升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从而激发其积极面对挑战、不断进步的意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