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7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诗歌原理举要10~10】——诗性描写艺术中的通感和蒙太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1 19: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闲云野鹤 于 2012-11-21 19:05 编辑

写现代诗必须会熟练地运用通感(联觉)和蒙太奇这些个手法。    我觉得通感的手法要大于一般的修辞格。感觉的联动是诗人的灵感处于被激发态时思维呈直觉状态下的感觉形象语言的跳跃性拼缀。是通过对语言的语法常规被突破来完成的,是语言变形的结果。效果是感觉形象交叉渗透,意象缤纷,意蕴深厚繁复,感触空灵浑厚。
    琢磨“诗性描写”,“通感”以外自然想到电影的“蒙太奇”。因为电影不能直接表现身触鼻闻以及心理情感的形态,是纯粹的视觉听觉形象影像的处理艺术,更适合于诗性描写来借鉴和融入。古今中外蒙太奇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已经普及。

    具体内容请“百度”。
    我这里也要再举几个例子来,在好的诗歌中俯拾皆是。

  
    读长春老藤的微型诗《春晓》(2009-10-26 03:53:16)

         《春晓》

          风儿拉着 绿水 花香
          鸟儿的歌唱 还有
          她的影儿
          拨响了 谁的诗行

          拄拐杖的身影
          牵着
          稚嫩的童声  
          融进 朝霞

          看 那串鸟鸣 惊绿了
          枝头上的朝阳
          把我的灵魂
          放进小溪 欢快 流 淌

    这里的“鸟鸣——听;惊——心动;绿——视;朝阳——由视觉逼近温暖的感触觉”,最后形成“春晓“的总体形象的感觉图画。读起来“空灵”,就是因为准确恰当的运用了拟人等修辞方法,再通过适度突破语法,实现了意象语言的移植夸张等语言的变形,致使各种感觉“联动”起来得到的效果。

附:【诗性描写中的蒙太奇手法】举例1:

《黑》/作者:瑞雪

1
你累了,只想在床上美美地睡会儿
爱情这条路,你一直喊疼
大幕拉下,你有权躲在夜里缝补伤口
梦是唯一的线索
星星知道哪一束光才是永恒
2
都在忙碌着自己的人生
在树上,在水上
在木制或砖瓦的房屋里
闲暇的时候,也想想母亲
要让世界相信
不是只有乌鸦才懂得反哺
3
夕阳坠了下去
没来得及与她道别
只瞥见那血红的眼,似乎有泪
我只剩下肉身了
怎样把凄凄夜色挣扎成黎明?
4.
用一组相片,留住青春
酝酿很久,行动还是晚一拍
这时光的距离还能找回吗?
按下快门,曾经的幸福被拓印
底片的颜色,黑与白
从此尘封
5
月光薄凉,我在找一个理由突围
找一把斧子,披开内心坚硬的核
用最锋利的武器,砍掉变黑的藤蔓
6
我有猫一样的瞳孔
善于搜索猎物的种种劣迹
便于更准确地捕捉
在鼠族,我永远是胜利者
7.
我颤抖,身体和心紧缩成团状
你是取暖的篝火
我如此怕冷,只有在夜里写诗
才会把天空照亮

    人类从远古走过来,最直接伴随的就是“光明”与“黑暗”了!人们对光明与黑暗的认知,相信会最早以分子生物学的遗传密码的构成形式编入人的DNA。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的“原型理论”应该会有足够多的篇幅来论证它们。人类的历史、文明史、文学艺术史无不是对光明的期盼赞美呼唤和对黑暗的恐惧诅咒对抗!黑暗在人的意识中沉淀成客观上的残酷凶狠毒辣等等邪恶的价值评判,而在人的主观则是苦难痛苦忧伤阴郁等等的代码形式。诗中的“黑”是后者。

   在中国的现当代诗歌中,女性诗歌从翟永明开始,“黑暗(夜)意识”更被加深加重加大了。

    黑,首先是视觉感知。所以刘华明说:“语句舒缓、情感真挚、视觉在转换中自然、圆润”。“视觉在转换中自然、圆润”,是指围绕标题“黑”,一首诗歌7节,无一节没有“黑”的视觉意象,通篇诗歌是“视觉转换”的过程。“自然、圆润”构成了诗歌写作上的手法亮点,说明了作者的诗歌写作技艺的功底已老道娴熟,非普通写手可以做得来。标题的“黑”与全诗各节段的视觉“黑”意象,以标题为端点看,呈“中心辐射式结构”,反过来也可以看做是“聚焦式结构”。而且这样的结构恰恰就是诗歌的一条极其重要的线索。有了这样的线索,诗歌“黑”的主题才明晰凸显透彻到最深刻的效果。

    仔细阅读这首诗歌,发现诗美的时空是由三条线索构架而成的。“黑”在全诗中的视觉转换,即上面所说的为一条线索。第二条线索是诗歌的基本结构框架。这首诗歌具有故事性:写的是一男一女因过去生活的“黑”,被迫离别(请看三四段),男的离开爱人和母亲在外劳累饱受爱情亲情的相思之苦(请看一二两段);女的在家同在外的男人一样在遭受着孤独寒冷忧伤无奈等等的折磨摧残(请看五六七段)。这两条线索前者是微观的,后者是宏观的。正是这样的两条线索合力拱起第三条线索:7组画面的“蒙太奇式剪辑结构”,这就是诗歌的第三条线索。我们看到这三个线索结构都属于诗歌的“形象美”的范畴,它们是诗歌“意蕴美”的依托,在“美的情感”的驱动下,诗歌才最后落实到“语言”,呈现全方位诗美“韵致”。

    这首诗歌的文本叙述,一二两段人称上的“你”,是第二人称;三四段是第二人称内的一二人称转换,作者此时是潜在的使用第三人称;六七段“我”,是第一人称;但第五段的人称呈模糊状态,类似旁白。这些人称转换及叙述角度变化的手法的运用无限的扩大着诗歌的表现空间,增强着诗歌的张力,深化了诗歌的主题,很难得。


    诗歌语言表达的手法很多新颖独到之处。下面结合诗歌简略地讲一下。

    第一段写“你”累了歇息时承受爱情的相思之苦的袭击的“黑”—“大幕拉下,你有权躲在夜里缝补伤口”。这里是简洁的现实境况的描述法。第二段写思念家乡的母亲而不能得见的“黑”—“不是只有乌鸦才懂得反哺”,使用的是退步吊口反诘下的否定肯定句式,特别有力度!第三段写回忆离别时刻的灵肉割舍的凄惨情景的“黑”—“怎样把凄凄夜色挣扎成黎明?”运用的是痛苦中想象改变现实的拟喻。第四段写过去生活的痛苦经历的“黑”—“按下快门,曾经的幸福被拓印/底片颜色,黑与白”,运用的是幻觉映像成像及暗示,(诗中从略了对“黑”的客观原因等的拓源或批判性的叙述)。第五段写在痛苦孤苦还在延伸中的“黑”—象征比喻暗示及语法的突破等:“月光薄凉,我在找一个理由突围/找一把斧子,披开内心坚硬的核/用最锋利的武器,砍掉变黑的藤蔓”,表达抗拒黑暗的决心及行为选择。【读这一段,想到海子后期固守着“用斧头饮水,”“在岩石上凿出窗户”,越来越现出无法消解的“疼痛”的悲剧命运。他逐渐放弃其诗歌中“母性,水质的爱”,而转向一种“父性,烈火般的复仇。”然而,他的利斧没有挥向别人,“而是挥向了自己”!1989326海子在山海关卧轨自杀。——洪子诚语。今天是2010324,此评权作个纪念罢】第六段写自我孱弱无力如“猫”的自我意识的“黑”—“有猫一样的瞳孔”,运用拟喻,令人想到顾城的名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用它寻找光明”。最后一段,写“你”的苦难是激发我在寒冷中写诗歌的力量。但是谁都知道“诗歌只能呼唤,不能给予”,诗歌只能令你苦上加苦,实际上是写对改变现实力不从心无可如何绝望情绪的“黑”!诗歌中还出现数处的“反讽”“语言变形”“吊诡”等手法,妥帖高效,实属难能可贵,显出了作者深厚熟练的词句运遣的功力。

    关于诗歌剪辑的7组形象的画面的各个细部,就从略了,恕不作过细解读。

    对瑞雪的诗歌《黑》,就说这些。不当处恳请作者读者指正。补充一句,反对诗歌精雕细刻的朋友来看看,我喜欢的诗歌尽是些人工斧凿雕琢的品物,但感觉确实很美——上品田黄玉全地球只有6公斤,指甲大的一块就价值连城,不用雕琢,可是你有多少?普天下的宝物收藏居多的还是名人的雕工之品啊!

  

  【诗性描写中的蒙太奇手法】举例2:

古典诗歌文论,从“意、象、情、言、韵”这五个方面推敲诗美,现代有人把这五个方面综合归纳为四个方面,即“意蕴美、形象美、情感美、形式美”。我们看不论古今,关于诗美总是离不开“象”、“形象”,这是因为诗歌的“意象”是诗歌的核心的元素,诗歌的“意”总是或者必须通过“象”来表达,所以说“诗歌是形象的艺术”。有人说:“诗歌是可以演出的”。进入21世纪,有人总结“及物写作”成为诗歌文本的突出特点,这都还是在说明诗歌的写作诗歌美的形态表现就集中或必须在对物件、物象、物态的描述上。

这里就天上人间的《梦着。小家碧玉粉粉的画中画》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梦着。小家碧玉粉粉的画中画》/文:天上人间

一、【表面上看,是“家”的背景全貌,细看“露”和“泪”的对立运用,是“对立蒙太奇”。联系题目是“小家碧玉”的情殇。】                        
一滴露结一滴缘
青砖粉瓦一片片
细泪濛濛 ,静透千山

【“一滴露”,一般的镜头形象通常是由一片叶托着,是人生卑弱但却幸福光明滋润的暗示意象。这里属于一个议论句,是不适宜镜头形象传达的。

“青砖瓦房一片片”,是乡村、是家、甚至是进一步暗示天下千家万户。这个家是俭朴的殷实的。“细泪濛濛”是悲伤(细泪可以用细雨表现,因为诗歌未及人物)。“静透千山”(静怎么去镜头形象表达还不好说)。全节三句放在一起是由近及远的四组镜头剪辑。属于“并列平行蒙太奇”中心的意思是在时下——有个女人(只能根据诗歌后边的内容联想理解)孤独地悲伤哭泣着。

本来,电影形象落实在诗歌的语言,描写应该越具体越好,就是要求“诗歌的剧本化”,所以征文的时候特意以顾城的《弧线》为例。

应该说,天上人间对我的这次个人征文的热心支持让我很感动。初次写这样高难形式的作品要达到彻头彻尾纯粹的描写提纯,是很难办到的。这也就是征文中最令我满意的一首了。我也就实事求是谈自己的理解,讹误及生出歧义或不当处,恳请作者读者包容指教。】

二、【忆。旧照片。揭盖头。曾经婚姻的美满幸福欢乐。】
看。灰与白的约定————————不是剧本语言
揭开你的面纱来—————————这个是镜头画面
古典的音律 ,解你的风情—————前半句是听觉形象,只能通过形象表现

【这一节三组镜头,连续的平行并列蒙太奇。(蒙太奇很少以单一的形式出现,同时出现的频率也不平衡)这一节从上一节的家的状况“梦”转到对象夫妇的人的情形,表现的是郎才女貌、情投意合、幸福美满。】

三、【美女小桥流水。】
桥下,潺潺流淌的清音————形象具体,美丽、清亮、活脱、能烘托出女子的骄矜和欢欣
桥上,碎步缓缓的轻盈————女子的温婉、娇柔、清秀、飘逸美
羞涩涩的水墨丹青看过来———这一句属于对上两句的总结

【美女特写镜头。阳光、自信、忍俊不禁。这节和上边比较,属连续平行蒙太奇。但是三节放在一起,就是把后边的五节都放在一起,因为诗歌意象象征隐喻暗示的手法,又可以说通体上是连续的“叙述蒙太奇”基础上的“表现蒙太奇”中的“隐喻蒙太奇”。】

四、【人生的路。素朴的家通向事业辉煌的希望和梦想。】
湿漉漉的青石板——————————家通向社会的路径
一头牵手古老的残壁深巷——————家居处
一头直奔雨后的彩虹。一抹朝霞———夫妻人生在磨难中对幸福未来的企求和梦想

【写实和隐喻蒙太奇的结合。因为表现的心理追求,同时也是“心理蒙太奇”。】

五、【青春美好幸福永驻的梦想。】
瞧。飘逸出水的霓裳————————柔婉
亭亭玉立池塘中央—————————秀雅
啊!婉约一词在这里定格。 永恒

【以景喻人的“表现蒙太奇”中的“隐喻蒙太奇”。】

六、【“菡萏香销翠叶残”,凄清苍凉凋敝。】

江河悲凉。小山泣泣
花儿凋零。鸟鸣归朝
清莲去远。残叶低吟


【和上一节比较,是转折“对比蒙太奇”。落花流水春去也。寂寞、孤独、悲苦、忧伤、绝望。“落花犹似堕楼人!”】

七、【知音无觅,孤苦无着,凄凄惨惨戚戚。】
山谷里。千年不倦的琴声啊
弦音袅袅飘忽不定
抚琴忧忧等着谁?


【“表现蒙太奇”中的“心理蒙太奇”。】

八、【红尘梦断,正是警(惊)醒时分。】
月儿高下
忽闻一夜梨花白
寺钟敲响。桃红柳绿。轻舟归来
【隐喻和心理蒙太奇。“寺钟敲响。 桃红柳绿。”既是隐喻蒙太奇,也是对比蒙太奇。全诗八节,叙述了爱情婚姻家庭,温馨的港湾都烟消云散,曾经的花容月貌,如今都凋零败落!今夜,那杨柳岸小桥流水之上婉约娇羞依人的女子,在爱的怀抱中沉醉的那一刻,是否把今夜天长地久的月色,编织成自己永远的嫁妆?而那一个她深情依偎的男子,是否可以告诉她爱有多远?这些都是叙述、连续蒙太奇基础上的对比抒情的心理蒙太奇。
今夜,那盛世繁华的街头,滚滚红尘起落处,执手走过长亭短亭的男女,有谁敢停下来大声说,他们的爱情是永不断凋谢的花朵?月华流转,情世变迁,永远有多远?已无人能答。
所以天下正在爱着的女子,你可曾问一问自己:我们拿什么成全爱情?】
读过诗歌需要深度思考的问题:(答案从略)
第一节:爱情的幸福为什么要落实到家庭?《私有制、家庭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
第二节:谁是谁的阿尼玛和阿尼姆斯?《爱情原型理论》(荣格)
第三节:女性求偶的自然特性?《种族进化理论》(达尔文)
第四节:爱情和家庭生活的社会制约?《历史唯物论》(马克思)
第五节:爱情幸福的梦想对生命的支撑作用和意义?
第六节:男人背弃女性背叛爱情的因素都有哪些?
第七节:女人喜新厌旧的生物心理学因素?
第八节:爱情挫折下的自我解救?
【小诗鉴赏】《传说(外二首)》/文:赖杨刚
传说

青石板 绯闻般
散着
几瓣桃花

高跟鞋
被春天
崴了一下

灯,在小镇
用光
包扎夜的伤

2011-10-24

停下来

鸟在蓝天 突然
停了一会儿

雪融化到一半
突然
停下来

都想看——
爱情要送给谁
红手绢

2011-10-24

面对土墙

她踩上他的肩膀
刷标语
楷体字的信仰

人们经过,嘟咙一句:
危险啊

更多的 在瞅小广告
——招工 租赁
交友
2011-10-24


    赖杨刚朋友把这三首小诗冠以【幻灯片式的小诗】,就是指出这三首小诗是“镜头”画面诗。这样的诗歌落实在语言表达是纯粹描写式的。每首诗歌三段,每段(之间)特别是前两首,没有连接过渡,这样的总体表达就是电影的蒙太奇剪辑,是蒙太奇在诗歌中的运用。《传说》《停下来》两首是叙述蒙太奇中的平行蒙太奇;《面对土墙》是叙述蒙太奇中的连续蒙太奇。就诗歌文本特点,读者重在对诗歌的内在意义意蕴的领会,是不能停留在诗歌的字面表面的理解上的,审美要在自然的唯美基础上升华为人生、社会、生活的认知美,也还就是意义美。就诗歌蒙太奇表达,读者不能只把目光停留在字面然后在脑子里幻化出画面,就算完成阅读,而是要连贯起那些续断的画面,体味出画面以外的精神意味儿的啊!《传说》《面对土墙》是社会画面;《停下来》是自然画面。自然画面在阅读时也会升华到社会画面。而不论自然画面还是社会画面,最后都会浓缩或升华为人的思想和精神灵魂,而这“自然——社会——人的精神”三位一体,再进一步突出精神层面,正是文化文学的“精神守望”所要求的“文学的生态学”的体现吧?从这个意义上看,三首又都具表现蒙太奇的特征。“蒙太奇”在诗歌中的运用,在“语言超常搭配”的基础上的“画面搭配”,既是“语言超越”本身,也是“超越语言”的跨界证明!

《传说》的平行画面,有时间的连贯意味。第一节是过去,后两节是现在。表面写的是爱情的“伤”,难道不能反映表现人们生活的从过去到现在的一贯的总体的黑“夜”中的“伤”吗?!我看能,而且必须这样理解,否则赖杨刚的诗歌就什么都不是,他在这里要比别人高出一筹才算“妖”,否则算什么啊?这是作者对广大巷子里的人民群众生活的认识理解和关照,是对人的生存境遇的关怀,是对人的生活不幸的同情怜悯。不这样写不这样理解,诗歌的创造和再创造的使命在哪里?你到底还算是个什么诗人和读者?论坛上普遍看,作者和读者提高的任务很迫切很艰巨!简直令人担忧!

《停下来》中的鸟停下来是犹疑大地和春天;“雪融”停下来是说自然气候乍冷还寒。第三节是要看春天到底属于谁?这是表现社会出现了不公平,春天的到来并不是所有人的幸福,对于社会最低层的穷人来说,痛苦并不会因为自然的春天的到来和社会呼唤及表白而真正到来,贫富激化极化已经是全球问题!全球经济危机,美欧发达国家近日的大罢工和游行示威甚至频发暴力说明什么?诗歌语言的象征隐喻暗示等手法结合蒙太奇手法把各个画面贯通起来理解领会,就生成的这样的精神意味儿,诗歌就是在这里集中表现体现出美来的!否则还是艺术吗?

《面对土墙》中的“土墙”,是新生活中阻碍社会历史及个人前进脚步的象征物。但是当你无法推倒铲除它时你就还要利用它,体现了“土墙”的两面性。“标语”是社会群体的呼唤;“小广告”是个体人的现实生活追寻;突出“交友”,是对生活幸福快乐和谐的追求。这是一幅具有时代生活气息的生活画面。

从艺术到思想很精彩的三首小诗,感谢赖杨刚朋友赐予读者这样高质量高品位的精神食粮。高兴做为前几天的“诗歌蒙太奇”征文,收藏了。谢谢!


传达内在情感与心理的形象寄托物的意象过程,我在这里单列出一个通俗的表达方法为“诗性描写”。描写就是对形象意象的存在和运动形态的形容性表述。但表述的方式方法又十分复杂多样。这一篇的前边我讲了“通感”。如其中举的长春老藤的《春晓》的例子,表现的还是纯粹大自然的美,其中所用的形象还不具意象的特征。幽兰的《相遇》,形象就具有了意味,这样的形象就是意象了。
作为意象的形象在诗歌的具体写作中是怎么样被运用和处理的,这里不重复许多人都反复讲过的其存在形态在诸多种分类上的内容,只就诗歌意象的可操作的处理的直观性的角度再费些口舌。我们来看赖杨刚的三首小诗(均已做过点评):

西湖不是我的爱情》/文:赖杨刚

如果以西湖为背景
那么最好要下着一场烟雨
特别吩咐寒山寺的钟声
不准缺席
其实那里有许多摊贩
手势和叫卖声
正在以阳光的名义
赚走一个人的
——流浪和兴奋
2011-10-9
【这首诗歌的诗性描写,即意象被运用和处理的方式就诗歌的前半部分,可以看做是“议论导入式”,也就是语言的主干是一种逻辑推论的结构形式:“如果——那么——就(第三句前边被省略)——”,“烟雨”“钟声”这两个意象,被局部非语法地顺势导入置于其后了。前四句和后五句是以假设为前提的因果关系,前四句是“果”,后五句是“因”,而“因”是一个肯定判断句式,“阳光”“流浪”等意象也以局部非语法的形式被植(导)入诗歌之中。】

   《由树叶想到的》/文:赖杨刚

多么象村子里的小媳妇
当不了家,却要认真地
上管天空下管大地
中间呢还要管风管雨
终于,把自己的女儿绿
熬成了秋意,才能
陪着阳光,陪着男人
开始爱,自由自在
去旅行
2011-10-14
【这首诗歌的诗性描写,即意象被运用和处理的方式主要的是“记叙导入式”,就是说诗歌的内容是一个主体人物的某些情形在时间和空间活动变化的转换过程:“上下——中间——终于——”。“风雨”“绿”“秋意”“阳光”等这些意象被局部非语法植(导)入。另还有一个逻辑结构“却——还——终于——才能”,在诗歌中起着贯通语言辅助叙述的作用。】

   【小诗鉴赏】《嘎贡雪山》/文:赖杨刚
藏女
耸起雪白的
丰满
给蓝天
喂奶

偶尔
一滴鹰飞
乳汁般
让锅庄边的黑狗
咂了很多年

【这首诗歌的诗性描写,即意象被运用和处理的方式是“纯粹描写式”!即诗歌以一个描写对象通过“耸”“喂”“咂”几个动词,以“给”“让”等几个介词带动意象形成三度意象创造。全部非语法拟人化。精炼的语言中蕴含丰厚,及其耐人寻味,产生了超常的审美效果。】
通过考察赖杨刚朋友这三首小诗的“诗性描写”的形态,梳理意象植入诗歌的形式方法,我们会发现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感觉诗歌创作的意象运用和处理是一个既自由灵活,又十分艰难复杂的操作。作为一个非专业诗歌爱好者来说,也就只能话到此处为止,因为本人自知根本无法将这样的问题能够真正搞清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2-11-21 19:26 | 只看该作者
拜读 精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1-14 03:05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