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流派网
标题:
读刘华明的诗《冬日书》(2011-01-19 20:01:28)
[打印本页]
作者:
闲云野鹤
时间:
2012-11-21 06:41
标题:
读刘华明的诗《冬日书》(2011-01-19 20:01:28)
冬日书/文:刘华明
雪一场场下,阳光被分解、折射
仅存的温暖也随风飘散
这个冬天,路上的冰雪越积越多
他们对抗车轮、马匹,和寒冷一起将城市团团围困
仿佛八旗子弟斩关、夺将,所向披靡
我的思想尚在城乡结合部封存
透支的体力隐藏剩余的锋芒
一群鸽子穿越零下30度的领空
响起的哨音足以摧毁黄昏的宁静
从松花湖到长白山,我的满目荒凉从未停歇
新鲜的大马哈鱼在网里奔跑,梅花沿着山谷独自开放
一切都等待时光的裁决
冬眠的梦中,有多少可以走入春天的版图
广场上的雕塑蒙上厚厚的一层白纱
几个清洁工在旁边挥舞扫把
其动作娴熟、表情单一
与我写作的姿势同出一辙,互不相扰
“
冬”是自然界四时的一个季节。首先是它的自然存在的客观性,就是“日月运行,寒暑相推”的结果,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兴焉”《论语》,就是讲的天地四时自本自根自生自灭生生不息的客观性的道理。《周易》系辞还讲道“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所以人们不论做什么,包括写诗歌,也都应该“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周易*系辞》。也就是要“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诗歌尤其是“天人合一”的艺术。所以刘华明的诗集《月光微寒》的前两辑,就是四时“流动的风景”和“无痕的岁月”。觉得很多朋友写诗也都是自觉地跟着春夏秋冬走,这是正确简捷的路线。
刘华明近几年每年都有关于冬天的诗歌,举几个收在《月光微寒》中的例子,重点看看其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冬》中写道:“为什么季节会老”?“遥远的经幡/飘动的雪/白色的梦拖着长长的胡须……”。在《冬夜》中这样开头:“寒冷是预定的期货,按时按地派送”。结尾两句是“今夜,酒是身体里的卧底,爱情不在服务区内/减去刚刚熄灭的炉火,我的心情已经归零”。在《雪后》中,是这样结尾的:“雪后/我喜欢一个人在旷野行走/把内心的荒凉一寸寸地排列/再一寸寸拉长”。应该说,熟悉刘华明的朋友都知道刘华明的诗歌有意象化的倾向,诗歌的内涵都是极其厚重的,这里每首诗摘录下来的几句并不能代表其整首诗歌的意蕴,但是我们也确实能通过这些句子,见出作者对于“冬”的无奈和忧伤的悲凉。
《在北方的冬天里》写道:“纷飞的精灵告诉我们/生命原是要不断的更新和变幻的”这就从积极地意义上承认冬天的客观性辩证性,具肯定和乐观意味。《冬天的故事》则更进一步写道:“不与黑暗妥协”!“点燃春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学着鸟兽潜心修炼,花朵在适当的时候放出蜜蜂的琴音”,“推开房门,你的山河没有破碎”!情绪高亢激越,表现出追求和获得春天即人生幸福的坚定信念和意志。
这首《冬日书》四节,叙述呈空间结构序次展开。第一节写城市;第二节写“城乡结合部”,其实就是农村老家;第三节写广阔的原野及山川;第四节回到自我及艺术。这种诗歌的外在结构或者说是线索,是服从诗歌缜密的思想脉络即诗歌的内在结构的。刘华明写诗构思从来都是极其严谨的,所以诗歌的结构就不仅仅呈语言自组织状态的完整完美,常常表现出自己独有的特点。思想意义也独异于并高于前边所列举的几首。那么这首诗歌,写的是什么呢?
我觉得,第一节是在以明快的又揶揄的口吻写几千年的文明进化特别是近年来先富裕起来的人们蚕食土地资源用以建筑令穷人们根本无法承受得起的高价楼群,支撑转嫁经济危机的现代“城市”轻易地在寒冷和大雪中陷落!第二节相反,写本来“体力透支”的我及农村老家更及那些天上卑弱的“鸽子”自在安详而且有着活力。作者写道:“我的思想尚在城乡结合部封存”,是讲特别关注城市以外的生态,表现出对违反自然发展的城市的反感和对顺从自然的乡村的自然古朴祥和的赞美,追求人与自然城市与乡村的和谐发展,时髦的话也就是科学发展观。第三节“从松花湖到长白山,我的满目荒凉从未停歇”。虽然荒凉,但是“新鲜的大马哈鱼在网里奔跑,梅花沿着山谷独自开放”。梅花的绽放毕竟是其适应寒冷和大雪而给予冬天的世界的一份艳丽美;冰下的“大马哈鱼”成了正应寒冷的冬季渔民的大餐。说明幽明生死要由天地自然自己来主宰,“一切都等待时光的裁决”。“冬眠的梦中,有多少可以走入春天的版图”?冬天的就应该属于冬天,和春天是两码事。更何况北方如果没有冬天的寒冷,也如赤道上的一派炎热,是可以想象的么?在北方种子如果没有冬天的寒冷,春天的绿叶和花朵就应该都是不可想象的。正如北极熊和南极企鹅及整个人类,冰川消融正是灭顶之灾!第四节广场的“雕塑”表达的是人们正可以利用寒冷来创造美怡人济世,“几个清洁工在旁边挥舞扫把/其动作娴熟、表情单一/与我写作的姿势同出一辙,互不相扰”。事物各自有自己的个性。
人生活在自然中要认识尊重自然规律,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所谓“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周易*系辞》。就是讲尊重客观规律(天的法则),不但“不违”“不过”“不忧”,重要的是还能“仁”能“爱”!
刘华明关于冬天的诗歌还有如《雪花》。和《冬夜》里的雪不同,在这首诗歌里,作者把“雪-花”做了“雪花银”,即金钱货币的象征和比喻。就如诗歌的第二段开头一句:“它属于民间遗失的散碎银两 ”。作品通过对货币这个司空见惯的特殊商品,作为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商品交换的“一般等价物”的思考,表达了他对货币和国家-社会-和人及自我乃至人的灵魂等的关系做了广泛深入的探讨,透辟的思考精湛的表达呈现了诗歌意蕴的凝重美,表现出诗歌写作作派的大气洒脱趋向。
《寒冷》未收入《月光微寒》。《寒冷》是一首很不容易读懂的诗歌,是和毛泽东《沁园春---雪》的互文。通过互文尖锐地表达出这样一些意义:世界是寒冷的。历史的脚步并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想通过人的能动作用一下子彻底从根本上铲除世界的“寒冷”是办不到的,甚至已被历史证明就是妄想!深刻到如此程度,真都是太难能可贵,期待华明此后的更多精彩。
作者:
冷铜声
时间:
2012-11-21 13:22
来欣赏。
作者:
冷铜声
时间:
2012-11-21 13:29
有见地的评。
欢迎光临 中国诗歌流派网 (http://sglpw.cn/)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