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94|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敬畏生命,与诗人勉而行之 ——浅析张凡修第三部诗集《地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9 10:2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臧贵中 于 2012-11-29 10:48 编辑

                                    
                 敬畏生命,与诗人勉而行之
                                                                                            ——浅析张凡修第三部诗集《地气》


                                                                                                                    臧贵中



       “接地气”已成为当下最流行的词了。张凡修第三部诗集《地气》(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就在这个火候应运而生了。他善良地行吟在辽西的土地上,真诚地向人民坦露情怀,用他特有的心象,善意地对视读者。于是,意象与心灵的真相在思维里的时空中成为“变易哲学”。引发人对生命产生深刻的思索。如:“是我的疏忽。播种时/塑料薄膜覆盖得不严实/漏风了。还有被茬子尖扎破的小窟眼儿/三亩棉苗有七垄/瘦弱、单薄、茎细、叶小《细小本身》”。诗中忙碌的“潜在内相”没有时间体会痛苦、劳累、焦虑和疑问。从中我们可以想到农民在劳作中的谦抑形象。体味到他们像小苗一样,知足地享受着阳光和快乐。再如“他心疼秕谷弱不禁风的身子/……一穗谷的秕,远没有根部的一堆虫子/结实肥美(《一穗谷的秕》)”。在他的一些诗里,很少看到“像××”、“如××”、“似××”等惯用的喻白,而是以超常的思维,不漏痕迹地暗示。正如臧克家的《老马》、艾青的《树》对本体的真实心相半字不提,达到了“用心如镜”,不漏印象的无我境界。这就是一位诗人内心结构成熟的标志。我把这种将本真的自己归于心,即把元神附在意象背后的诗人称之为“自性诗人”。正像儒家朱熹所说:“天地以生物为心,人以天地生物之心为心”。 张凡修在诗歌语言的取象方面,主要来源于农耕生活,所取之象有声音、有味觉、有色彩,甚至把人体的某些零件也用来取象。这样,使他的诗景中有情,做到了移情于景。景成为了有灵魂的景。增强了诗句的内涵性、穿透性、和翻转性。其艺术构思避开对自己历事的叙述。一语“……而葫芦陷入泥土,它不开口(《梅瓶》)”,不由得让人想到古人的一句诗:“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有时他的诗仿佛长满根须紧抱辽西的土地。如:“……小苗拽着我逃不出高粱地/我将身子压得很低/老天爷的身子也压得很低。/……我困在草里,被挪来挪去/……看来我在地里爬着/天空就不会抬高(《暗涨》)”。再如“蹄窝敞开──/一团水洼照出了各自的身份/草、茎、叶片、枝丫……/已是不可久留的洞穴/被踩过的嫩芽,又徐徐开放(《人间》)”。他在一首《接受》的诗中说:“我更喜欢,你那片芥菜花/虽芽孢日渐枯萎,果实却越陷越深”。他不想用说教的语言来改变别人,也不想用纱衣般的诗句眩人。他只想打开心门唤醒心中的巨人,用灵魂撞击命运,用观念洞见世界。
       张凡修在他的一首诗《不安》里写到“……柴草垛挪走了/我拿着叉子……/……突然的哽咽。那些/叫不出名字的昆虫/在暗处看着我/我多么不安。为自己亲手制造了/这短暂的窒息:纷乱、冷漠、空”。这些句子完全使用了暗示(暗喻),诗人把意象与哲理痛揉一起的真力令人心血沸腾,并能发现他在聪明与呆傻之间,锤炼语言的能力。这种对生命的尊重和善待以及对动物的怀忍之心,简直可以成为“仁政”、“王道”的基础。说到这儿,正中诗人不愿提及的痛处。在他的眼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好像一盘棋,而这盘棋却经不起手一样的叉子轻轻一划。同乡诗人李如中《手中的瓷瓶》诗集里有一句:“地球只是一枚棋子(明喻)”。可见诗人就像“太空人”,其心境的远,可以缩小人类赖以生存的时空(地球)。从而达到万物无界无分别的状态。张凡修和他一样,都悟到了不同程度的“空”。当我读懂他的诗时,便不想偏见地牵强附会,因为偏见比无知更可怕。反而认为“不说”也是一种说的艺术方式。因为我怕“碰碎《今夜》的一粒光”。我知道,即使他在睡梦里“惊恐地拉锯(《内心》)”,即使“水穷,路穷,土穷”,他也甘愿让“仅有的耐力,被搓衣板/慢慢揉洗——”,甘愿沉默地“拣碎石、拣碎瓦、拣碎砖/……一棵棵栗树苗插进圈内/——细心,谨慎,倾情/装碎土。然后/担水、上山(《梯田》)”;虽然生活中“咸中带酸,酸中带涩,涩中带苦,苦中带香(《地气》)的滋味”无法付之瑶琴,只能在“一口大缸”里被石头压,但他还是甘愿“接受腌酿”,“哪怕越来越多的盐渗出我的皮肤(《接受》)”;甘愿将“黑面,白里”的“小夹袄”“用来煽风(《……燕子低飞》)”。甘愿真诚地《容若》一切改变,虽然“残存的几粒火,隐秘,灼热/试图倒叙,试图转身。而锅/绝不可扣过来——”。这充分彰显出他的坚强性格和他对生活的态度。其中的“几粒火”、“倒叙”、“转身”的巧用,颇有“惊回千里梦,已三更(《小重山》岳飞)”的意境。
       再如《无字》:“几粒米加几滴水/熬成一锅粥/喂养着白胖的生活”。是视觉转到味觉,又由味觉转到视觉的语言处理,而视觉的清白,味觉的体积,成为引人遐想的淡墨;《衣兜里的雪》:“庄稼是村庄的衣裳。厚厚的棉袄/只有母亲缝制的/一小畦香菜/一小畦韭菜/一小畦菠菜/一小畦香葱/四个衣兜。依然绿着”。这种叠加式的意象,不知不觉让我们把家园的气息嗅进心里。使人感觉庄稼日子就是小菜一碟,即平常而有滋有味;《孤岛》“……光亮处的死水/一颗绿宝石,”的互衬;《像你明亮的样子》“……一小节上稍/白嫩、修长、光滑/……罕见的一幕/恰好被我看见了——”。这种稀世醉语,充满激情又富有色彩,绝对是人间唯美的佳句。他的诗没有狂躁的鼓动性,不追求意象的华丽形式,而是将自己的“意识流”沉下来,使内在的时间观念不受空间限制,所以有些事情他会想的很透彻、很遥远。
《下午的绳子》
……
现在我要借助绳子挪动自己。
登车的刹那
母亲很费力地低头
把本不松垮的腿带子,下意识地解开,又重新缠绕。
……
       在这首诗里,他利用“绳子”、“腿带子”视觉联想的变幻,强化了“儿行千里母担忧”的动人一幕。表现出他一种上下求索的意志、耐心和毅力。字里行间,把自己的命运同人类的命运紧紧相连。
      “母亲的胃一直空着/那年的母亲给公社大食堂推磨/囫囵吞下许多生粮/不嚼。只暂时存在胃里/回家后用筷子捅进喉咙/一口一口,再吐出来/未消化的粮食喂饱了奶奶,爷爷/也喂饱了爸爸和我……(《母亲的胃》)”。这首诗从过去的年代里截取了一小段时空,暗融了农民在“政治、经济、历史条件下特定的生存状态。那个年代在农村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谣:“大干部搂,小干部偷,社员缝个大挎兜”。现实(缸、口袋、大挎兜)与灵性(胃)的诡异契合,是张凡修抓“象(意象)”的神秘绝招,由于他在炼句中舍去了“表象”, 使一般人不易察觉到他的心底世界。
       诗人是多情的,面对“已风干多日”的“丘陵的肋骨(《反差》)”,诗人张凡修的“泪语”已“堵住筛眼”。他多麽渴望老天降雨,哪怕是“两滴”,他也会感恩不尽,忠诚地安顿给高粱地。由于他深爱这片土地,所以他才彻悟:“种子放在水泥板上只能晒死,唯有这片热土才是种子离不开的母亲”。
       诗人善于把自己放低,甚至甘愿低到脚掌与土地之间。只有当雷雨浇到人的头上时,他才会毫不犹豫地将自己抬高。从诗人朴实的品质中,可以让你听到满船仓的“棉花的叮咛”, 也能让你看到他顶起的“船”。
       诗人在《最小的人民》这首诗里这样写到:“根稍是穗。大地上的任何一株庄稼/再没有,比一株芝麻/拥有更多的果实了/一群最小的人民/从低处,一层层托起祖国的天空。/不急于攀上,不急于张扬,不急于/摇曳。从肉里抽出骨头/母亲仍怕疏松……”。他把那一身生满芝麻的茎秆暗跳成“骨头”。他那天使般的意象,让我们在回味之余,却有一股心酸涌上心头,又系心头。
       土地再贫脊,它也总是沉默地为天空付出果实,而且无怨无悔。土地的气质感染了张凡修。一天,在饭店里他无意中说出一句话:“再饿、再馋,也不能吃百姓。”一句话,居然让窗外的雨变成雪。正因为如此,诗人用《丘陵书》做了他苦心经营的“三部曲”的“封面”,用《地气》做了“封底”。其厚度已不仅仅是土地的厚度。由此可见,诗人思维里的艺术空间已不被时间所束缚,他的思想境界,以达到“与日月齐光,与天地为常”。


                                                                                                                                                   智云斋东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2-11-29 15:27 | 只看该作者
诗人善于把自己放低,甚至甘愿低到脚掌与土地之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2-11-29 21:44 | 只看该作者
没读过。{:soso_e11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3-5-19 23:01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1-28 16:56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