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潘建设 于 2011-12-11 17:10 编辑
破碎与完整
人类一思考,上帝便发笑。不知道这句话谁说的。但可以看出人思维能力的极限程度。不管怎么思考,总摆脱不了一定的局限性。一个人有些东西是可以后天的思考和学习纠正的。有些东西却是自始自终如影随形地陪伴着他的,羞耻感、空虚感、虚荣、欲望等,谁也无法逃避,我们不可避免地产生对异性的幻想,对食物的渴求。生活不可以交给他人,必须独自行动。一个人去面对。 一个人面对,注定每个人所找到的东西必然不同,这些东西必须独自占有。如果说我们可以避免掉社会对我们所施加的普遍影响,成为独立自由的人格。我们还必须要面对自己的过去人生经历所施加给我们自己的影响,在这条路上,我们能够百折不饶,勇往直前吗?我们能克服和忘却掉以前的种种伤痛、不适、审美习惯的偏见吗? 自己的经历是否具有连续性,影响是否深远。个人不但要面对社会,还要面对自己。即社会不对我们施加影响的情况下,我们如何把握自己,如果安排自己?是沉沦,是清醒,是懒惰,是不作为,是真诚,是虚伪,做自己还是做别人?你如何找到心中所爱,你付出行动了吗?你不可避免地喜新厌旧吗? 你时常处于孤立无援?思想上无人理解,信仰上你独自一人? 不管怎样,理想总要碰撞现实,而且大多被撞得粉碎,你感到害怕了吧。你感受到时间飞逝,年华易老了吧。你感觉到人心冷漠了吧。你感觉到你被欺骗了吧。有寻找,就有失落。也许你找到了你的另一半,他真心待你,可以时刻站在你这一边。恭喜你,现在你是两个人的寻找与失落了。 那巨大的虚空,有时候也并非是两个人所能克服得了的。还有那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不停地让你爬下,也许你能像男子汉一样在失败的体验中,走失败走出来,超越失败。然而更多的时候,你被完全打垮,像一块块无法合拼的小碎石。即使是自己的一个思维,又是你岂能控制得了的,你被他突然打断,进入到一种无法自控的境地。 就像金斯堡所说的,我们的爱不够完美,我们的人生也充满了破碎,正是那时常的破碎构成了我们完整的一生。 李清照《如梦令》最简短的几句话,却道尽了一生的美好。那个故事,经久不衰,是人世间最浪漫的故事。是罗马假日所发生的一切,是人鬼情未了,是阿甘正传,是一部电影一场戏。生命漫长,所值得永久记忆珍藏的不过是某一天某一时某一刻。就像那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的时刻,误入藕花深处。人生能有几回尽兴,能有几次沉醉啊。那惊起的一滩鸥鹭会是怎样的情形。人生不过是在溪亭、归舟、藕花、鸥鹭之间的逗留。
其他的时候,人都是如死人一般,丧失了激情和活力。孤独时,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悲愁时,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短暂的春天转瞬即逝,常常让人叹息花落春去。寂寥时,梧桐深院锁清秋,夜长帘幕低垂。伤心时,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人生是什么呢?春夏秋冬的递次推进,花开花谢的自然消亡,起伏跌宕的音乐节奏。人生是一个盒子,里面满盛着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时光拉开我们之间的距离,拉远青春和现在的距离。现在是一架摄像头,正瞄准着过去的远方。电影是生命中精彩的一瞬,而现实是一场比电视连续剧还要琐碎还要漫长的生活场景,我们往往不是故事的主角,只是配角,甚至连配角也算不上,只是个跑龙套的。也许故事并不精彩,只是无尽的琐碎,平凡。不过,每个人都曾做过公主和王子的梦。
在追逐梦境的过程中,有的人在孩童时滑倒了,有的人跑得更远的时候滑倒了。我们的梦却依然停留在消逝的时光中,成为后来人的追逐。
2010.8.22
精神的虚无与虚无的状态
精神的虚无和虚无的状态并不是同一个概念。精神的虚无是指一个人没有良好道德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只注重物质的享受,而不在乎精神层次的高低。 这个精神的虚无感,可以是没有文化不重视精神享受的人,也可以是有文化想有精神享受但没出路的人。由于社会信仰的普遍缺失,世界观的混乱,价值观的集体拜金等,导致个人抛弃精神或者在倒塌的精神世界里徘徊。这种精神的虚无感,可能是没有精神出路的苦闷者,也可能是自得自乐的虚无主义者。那种虚无主义者,便抱有虚无主义人生观,认为人生是虚无的,毫无意义的,不值得奋斗的,于是便滋生了享乐主义、物质主义等等。 虚无的状态仅仅指一段时间下的心灵状态。这时候他体会到时间的虚无,真正的虚无,他静静地触摸着虚无,为它陶醉或为它苦恼。虚无是真实存在的,它是具体物之间的一个间隙,是死亡,我们的心灵经常会处于这样一个审美的状态之中,在诗人那里虚无出现得更为频繁。但他并不代表着精神的虚无,而仅仅表示某种意义和美好的消失。 有存在,必然有虚无。哎,虚无啊,让人追求让人奋斗,让人担忧又让人解脱。 你何必怀疑人生的虚无呢,虚无本身就存在那里啊!它是存在的一部分,甚至是一大部分。 正是因为虚无的存在,让我们懂得珍惜,正确对待生命的变化、消失和无常。生命是虚无的,因此我们要放弃执着,放下悲伤、恐惧、欲望、仇恨、烦恼等心理上的负担,接受并观照虚无,养生慈悲。执着是一切孽障的根源。虚无是世间万象的规律,只有遵从生死无常,淡然面对才会获得解脱,寻求到快乐。只有认定虚无才能看清凡夫心后的佛心和本我,而非尘世中的自我(即“我执”),才会把肉身看成是幻影,把色看成是空。修佛,就是要我们做梦幻之子。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有因果的,我们要看透事物之间互相依附的关系,培养不惑的澄净空明的心境。当然,诗性与艺术性也可以有这种心境。我想诗人是常有的,也最容易感悟。然而大多数的诗人太执着于表象,不注重内里,导致诗歌华而不实,没有超凡脱俗。当然超凡也是靠表象也体现的,看我们能不能把握好如何表现了。 正是有了虚无,我们才觉得我们存在了,不必要怀疑我们存在的意义了,因为我们迟早也会走向那永恒的虚无。如果你不愿意被那些虚无的毫无意义的事情和状态缠绕住,那么就请你带上你的剑从虚无中抽身而出,走向广袤的世界,干你喜欢干的事情。 要么你干脆沉醉在虚无之中,感受着那死亡的虚无,在遍开的火红的罂粟之中,亲近虚无,亲近死亡,那窒息所带来的快感和释放。
2010.8.26 合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