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9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时代诗歌”宣言——诗歌和哲学、艺术、宗教的关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2 00: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衣影 于 2012-12-22 00:51 编辑

一、诗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关系

中国诗歌的艺术传统由来已久,诗歌与画作的结盟更是“臭味相投”。尤其在诗歌鼎盛的唐代,诗歌更是融合多种元素的“百家汇”,以画入诗、以史入诗、以禅入诗是经常之事。及至今日,以画入诗仍然是广大诗人群体所钟爱的艺术形式,并且发展出了与画作理念相对应的创作手法与语言技巧,诗歌俨然成了画作的旁注。也正如此,很多诗人将诗歌当做和美术一样的艺术形式,遵循共同的美学原则。诚然,这是诗歌“寄生”发展的一个路向,但绝不是唯一的路向,艺术性也绝不是诗歌的根本特性。艺术性只不过是诗歌涵永“美”的特征的一种属性,是诗歌众多属性中的一种而已。诗歌的三大特性中,还有“思想性”、“道德性”。统一起来,诗歌的三大特性也就是“真”、“善”、“美”。

“美”并非一切艺术形式的主要特征,更不是唯一的特征,因为“丑”、“崇高”、“恐惧”、“变形”、“抽象”等同样是表达艺术的特征。只不过在人的审美习惯中,美是最常见也是人们最喜闻乐见的艺术特征而已。因此,人类才将“美”作为美学原则的标记,来涵括一切其它的艺术特征。在西方诗歌和画作中,美通常是跟真善的理念合一的,也就是兼具艺术性、思想性和道德性。而在衡量一件艺术品的参数中,思想性和道德性往往是起决定性的作用的参数。思想对应的是哲学,道德对应的是宗教。这就好比一个人,哲学是他的头脑,宗教是他的心脏,而艺术只是他的血肉骨骼和衣服。一个人没有头脑和心脏根本无法存活,而血肉骨骼残缺或衣服丑陋,绝不影响这个人的安身立命。因此,将诗歌完全划入艺术的领域,实则是在起空中楼阁,是一种舍根忘本的做法,是主观唯心主义者的一厢情愿。

在西方,从柏拉图以降,诗歌的发展从来就没有偏离过思想性,甚至思想性是诗歌一切主题的核心。尤其在诗歌反映现实时,更是深具思想与哲理。也正如此,诗歌并不是单个人的艺术作品,而是属于整体大众的社会作品。它理应具有其存在的社会价值。

诗歌的思想性、道德性和艺术性必须统一起来,一首诗歌才能算得上兼具“真善美”,也才算得上真正的诗歌。尤其是诗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关系,这直接反映了诗人的思想水平和艺术层次。诗人的思想是其诗歌的灵魂,一个没有思想的诗人,或者思想浅薄的诗人,他的艺术性在普通人看来再高,在真正的诗人和艺术家眼里,也不过是一种机巧和拼凑,连三流货色都算不上。因此诗人的人性必须和他的诗性统一起来,才能真正体现诗人诗歌作品的实践价值,而不仅仅是艺术价值。人生的意义,不只是为了寻求美和占有美,更重要的是追求和实现真理与善。过分追求美的形式,只会导致人的肤浅和虚荣,使自己和读者玩物丧志。

同时,诗歌的艺术形式要实现创新,并非无中生有。正确深刻的思想对艺术创新具有科学的指导意义,能够促进诗人对艺术形式的全面把握与灵活变革。这就像一堆纷杂的材料摆在面前,要将它组成一件新的事物,就必须有理性的建构能力。一味的讲感性、直觉,是不可能在艺术形式上实现突破的,最终只是在固有的感性材料里胡乱拼凑,无章可循,自娱自乐。

二、诗歌创作中的神秘体验

诗歌跟宗教的关系,是很多诗人津津乐道的。正如宗教对善男信女所主张的那样,你们“信仰就好”。一切从主观感觉出发,将梦境当做现实,将意识的幻化当做人形化的神灵和真实存在的三千大世界。然而,那也只不过是无知的迷信者,要让他真正去钻研佛经,亲证实践,恐怕他就不会这么简单的“直觉以为”了。

人们对于一切都喜欢从简单出发,这是一种“懒惰”的天性。这样的人习惯被动,主观情绪化,往往不思进取,无法做到杰出,更难以成就伟大。这也是为什么在诗歌界,难得出现一个伟大诗人的原因。因为要成就伟大,或者至少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诗人,就必须去钻研这个世界最高深的智慧,而不是一味停留于自我的感受性,相信“感觉”和“直觉”。感性能力只是为了表达诗歌所采取的形式和手段,决不是目的。因此,真正的诗人绝对不会沉溺在感性世界的迷乱中痛苦挣扎,迷醉混乱。他总是不断地寻求出路,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理智和灵魂。他总是从被动的“灵感创作”最后实现自觉的“理性创作”。他能完全地把控自己的非理性因素,将它们通过自己的“理性的迷狂”成熟地展现出来。

对于诗歌创作中的神秘体验,这种超验唯心的说法,既不科学也不真实,只是诗人长久沉浸于感性状态下意识的幻化,就像被酒精洗脑后的梦幻之境,是一种深度的中毒状态,这种状态下的人,毫无思想性和道德性可言,他的创作只能是即兴发挥,作为被动的状态,除却他的天才,再无其它是可以圈点的。

从诗人的追求来讲,要永葆诗歌创作的生命力,而不是昙花一现,就必须摆脱自身蒙昧、神秘体验的状态,从那种无知的痛苦中变成对理性的洞察,道德的审视,即为诗歌安上健全人类的灵魂,也使自己摆脱痛苦和毁灭。诗人必须长大,必须成熟起来,这就必须让思想性、道德性和艺术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从神秘状态走向澄明空灵,从“诗意的迷狂”走向“理性的迷狂”。

三、诗歌的终极追求——真善美

前面已经讲到,一部完美的作品,一定是真善美的统一,是思想性、道德性和艺术性的统一。这个标准放之四海而皆准。因而,不仅针对诗歌。反过来,诗歌作为人类的精神产物,理应同其它一切艺术形式的作品一样,追求真善美的统一。不能独尊艺术性,就偏废了思想性和道德性。诗人更应该注重的是,诗歌和自身的统一,诗歌的真善美应该是诗人的真善美的外化,而不是诗人“为了诗歌而诗歌”的拼凑产物,那样的人称不得真正的诗人,他只是个工匠,或者文字流氓。他们不是写诗,而是玩诗。追求思想性、道德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应当是一个真正的诗人所必然追求的,这既是其安身立命的题中之义,也是诗人成就真正诗歌作品的必然之路。任何诗人妄想舍弃对自身理智的健全和完善,思想的启蒙与发展,道德的反省与自觉,就是“伪诗人”,就是文字流氓,就是玩物丧志的小人。他们只会败坏诗歌的名誉,而不是推动诗歌的发展,我们理应挞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12-1 04:18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