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硬撑 于 2013-1-13 18:08 编辑
简读王法短诗《两只大鸟》文/硬撑
《两只大鸟》诗/王法
两只大鸟
在白雪皑皑的莽原上飞过
他们飞的真像两只大鸟
巨大的翼影下
有轰然的枪声
散发浓烈的酒气
和雾霾
那枪声
轰然得真像
枪声
2013-1-9
从欧洲油画技巧的发展历程来看,写实主义虽然更接近生活和人们的欣赏习惯,但人的思维并没有满足于照相机式的客观的表面视觉,而是渴望对世界理解得更深。正因为如此,才出现了主观性很强的塞尚和梵高。之所以提到欧洲油画,是因为我觉得王法《两只大鸟》这首短诗,更像是欧洲油画里的印象派。艺术品的客观和主观呈现那个更靠谱?我的答案是,在抵达真实的马拉松中,跑在前面的表达更真实。
两只大鸟
在白雪皑皑的莽原上飞过
他们飞的真像两只大鸟
在汉文化的大语境中,大鸟最早出现在庄子的《逍遥游》:“北海有鱼叫鲲,鲲之大不知有几千里;它化为鸟叫鹏,鹏之背也不知有几千里”。作为意象隐含的意义,《逍遥游》之后司马迁在史记《陈涉世家》里,借用陈胜之口再次固定下来:“燕雀焉知鸿鹄之志哉?”。这首短诗中的大鸟,作为意象,我宁愿相信它的寓意是:格调高远、品味卓然,汉文化推崇的理想人格。复数的“大鸟”和“他们”相对应,志同道合的大鸟们,处境依然糟糕:在白雪皑皑的莽原上飞过。这是时代某种特征的形象性抽象归纳。本该用"它们"却使用了另一个词的“他们”在意群中的作用很有突出。修辞上首先这大概是偷换、拟人,其次似乎也使用了含混。“他们飞的真像两只大鸟”呈现的是仪态。“他们飞的”作为本体和喻体“两只大鸟”表面上构成一个比喻,但因本体和喻体是同一事物,这实际上是在说:“你懂的”。他们飞的仪态无可比拟,你该认识大鸟本身。
巨大的翼影下
有轰然的枪声
再明显不过的事实是,当下,具备理想人格的人越来越少。非但如此,并且由于某种原因,两千年来社会整体的道德曲线已经降到底部。这两行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高度概括了当下对大鸟们更为不利的处境。庄子的逍遥游里,寒蝉和小鸠对大鸟的态度还只是议论和讥笑。——“我们也飞上去过嘛,咹?穿过榆树和檀香树枝,飞不过去就老老实实地落下来算了,何必南飞九万里?”。而当下的状况是,理想的人格不但不被作为修为的选项,而且被突如其来的、庞大的枪声中伤。
散发浓烈的酒气
和雾霾
那枪声
轰然得真像
枪声
这个意群作者使用了引申重复的手法。有两个词再次出现:轰然、枪声。细品之下,“轰然”不仅形容声音大而嘈杂,还有明目张胆的意思。这就更加彰显了作者对事态的把捉的精确度。在被词语轰然修饰的另一个词语枪声,却有着不同的含义。后面的枪声是对前面枪声的具体化。"散发浓烈的酒气/和雾霾",不是吗?那种蛮横和扑朔迷离的氛围,我们不是有过切身的感触吗?!值得注意的是最后三行的语态里透出的基调,或者说意味。有一种不屑一顾、藐视的气度,同时也透露出大鸟的无畏。短诗在枪声这个词第三次出现时戛然而止,没有更多交代结局。枪声响过之后,大鸟受伤了吗?也许。即使受伤,大鸟的灵魂也不会跌落。但我宁愿相信,枪声轰然响过之后,大鸟一阵翅,已经滑翔九万里。
私以为这首短诗,将像大鸟一样,飞的久远。
2012.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