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833|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名家名诗】之六:语言学转向下诗歌的另外可能——兼论王家新《旅行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31 10: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张无为 于 2012-1-31 16:27 编辑

【名家名诗】之六:
                         语言学转向下诗歌的另外可能
                                                                                ——兼论王家新《旅行者》

        优秀的诗歌总是自足的,无需赘言的。它告诉自己,它就在那儿,它澄明,映照出人类最基本的经验,他拒绝了作为一个诗人的冒犯。而这种冒犯,将语言置于一个尴尬境地,似乎诗歌不需要情感的滋养的观念。在低劣的诗人那里,这往往被奉之为瑰宝,以此开始他们乐此不疲的追逐。而在优秀而自足的诗歌面前,批评者所作的,往往只能是指示,是彰显,而不是将自己所谓的“高见”强加于上。现代诗歌的语言学转向,将诗歌语言提高到本体的高度,将语言视为一套自足的系统,语言总是充满了歧义,其自身是模糊的、不透明的,自我衍生的,这无疑是了不起的洞见。但正是在整个诗歌界出现语言学转向后,现代诗歌无可辩驳的衰落了。诗人们在语言面前退让了,在诗歌中试图让语言自身说话了,他们玩起了语言试验,在语言的自我嬉戏中消费着廉价而且可怜的快感。而且一再将诗歌语言与日常话语划清了界线,似乎诗歌摆脱了交流的目的性意义,陷入了一场集体洪大的“自说自话”的狂欢。诗人们在语言中迷失了方向,他们所要做的,只是在语言的律动中生发出某些诗意,写诗成了一场被动的心理追逐。语言学转向陷入了语言的迷途,这无疑是现代诗歌堕落的开始。而真正的强者,是在这场迷途中有所反省,而实现飞越的人。诗歌总体说来,是一项均衡的艺术,它不限于某种单一的诗歌理论。诗歌理论对于诗人来说,只具有指向性的意义,别无其他。如何我们愿意深究,在于我们完全忽略了语言学转向的另外一种可能:既然语言充满了歧义,其自身是模糊的、不透明的,自我衍生的,那么诗人要做的,恰恰是在言语中,寻找其明晰的部分,而不是盲目的服从,甚至人为的“增魅”。究其原因来说,语言本质就是一种功利性的语言,如果失去了语言的“吁请”—“接受”的交流性功能,失去了指涉,语言将不复存在。因此诗歌必须是明晰的,而不是含混的,需要重视的是其可解的部分,而不是未知的部分。应该认识到诗歌语言与实用语言在此意义上来说,是并行不悖的。差别在于,实用语言在于理性的辨析,而诗歌语言在于情感的凝粹。诗歌的明晰性在于情感的可转移性,失去了情感的支撑,诗歌不会获得任何的生命力,就像现在很多诗歌所实践的那样。对于现代语言学转向的拨乱反正,将是一场诗歌界的一场“哥白尼”式革命。
   
        让我们看看王家新的《旅行者》。这首诗不长,它所有的句子,几乎都是明晰的,都有着明确指涉的,即便是在想象中,这种想象仍然是基于现实的(想象其实也就是一种现实),基于整体的情境。它拒绝了所有的隐喻和换喻。也就是说,语言在这里所要做到的,只是如何更好的表现作者的意图,恢复当时的情境。在这里,我并不否认词语和诗人的角力,但很明显,在这其中,诗人是强有力的,是主导者。在这里,诗人的想象也不是无止境的,而是服从于情感的需要。这是一项综合性的劳作,均衡才是其最终归属。
   
        旅行者
        作者:王家新
  
  他在生与死的风景中旅行,
       在众人之中你认不出他;
  有时在火车上,当风起云涌,我想
  他会掏出一个本子;或是
  在一个烛火之夜,他的影子
  会投在女修道院雪白的墙壁上。
  
  蚂蚁会爬上他的脸,当他的
  额头光洁如沙。
  他在这个世界上旅行,旅行,或许
  还在西单闹市的人流中系过鞋带;
  而当他在天空中醒来时,
  我却在某个地下餐厅喝多了啤酒。
  
  七年了,没有一个字来,
  他只是远离我们,旅行,旅行;
  或许他已回到但丁那个时代,
  流亡在家乡的天空下;或许突然间
  他出现在一个豁然开阔的谷口——
  当大海闪光,白帆点点在望,
  他来到一个可以生活的地方。
  
  七年了,我的窗户一再蒙上白霜,
  我们的炉火也换成了暖气——为了
  不在怀念中生活?而我一如既往,
  上班、写作、与朋友聚会……
  只是孤身一人时我总有些害怕;
  我怕一个我不再认识的人突然敲门
   
       诗歌的情境很简单,无需作出任何的过度阐释:一个朋友七年没有见面,在世界各地旅行,七年间我的生活中有变化也无变化,因为我的这些变化和无变化,使我想起如果七年前的朋友造访,我将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而无可否认的是,我和他同样面对着死亡。这是一种人类普遍的情感。这种情感整体传达到读者那里,诗歌的使命已经完成。至于我们可以将他引申开去,比如这个朋友就是诗人自己,这种旅程(那么就成了两个)就是生命旅程的两种体现等等,也未尝不可,但要清楚的是,这种内生的机制,是来自这种普遍情感本身。
        
        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他在生与死的风景中旅行”似乎有隐喻的成分,其实我们将其摒弃,效果更佳,比如我们改成:
   
        他将慢慢死去,
        在人群中,你很难发现他。
        他……

       又比如“他的额头光洁如沙”这个修辞,非但没有增强诗歌的力量,反而削弱了。因为它反而将“蚂蚁会爬上他的脸”这种现实可能性局限在了他的额头是否光洁,是否像沙之上。去掉修辞,反而更好:

       蚂蚁会爬上他的脸,他的额头
       光洁如沙。 ……

        下面,我不妨对整个诗歌修改如下,好坏与否,当然是见仁见智的事情:

        旅行者
          
  他将慢慢死去,
       在人群中,你很难发现他。
       他有时在火车上,当风起云涌,
       他会掏出一个本子;或是
  在一个烛火之夜,他的影子
  会投在女修道院雪白的墙壁上。
  
  蚂蚁会爬上他的脸,他的额头
       光洁如沙。 他在这个世界上旅行,
       旅行,或许,在西单闹市的人流中系过鞋带;
  而当他在天空中醒来时,
  我可能在某个地下餐厅喝多了啤酒。
  
  七年了,没有一个字来,
  他只是远离我们,旅行,旅行;
  或许他已回到但丁那个时代,
  流亡在家乡的天空下;或许突然间
  他出现在一个豁然开阔的谷口——
  当大海闪光,白帆点点在望,
  他来到一个可以生活的地方。
  
  七年了,我的窗户一再蒙上白霜,
  我们的炉火也换成了暖气——为了
  不在怀念中生活?而我一如既往,
  上班、写作、与朋友聚会……
  只是孤身一人时我总有些害怕;
  我怕一个我不再认识的人突然敲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2-2-4 22:15 | 只看该作者
诗人要做的,恰恰是在言语中,寻找其明晰的部分,而不是盲目的服从,甚至人为的“增魅”。诗歌必须是明晰的,而不是含混的,需要重视的是其可解的部分,而不是未知的部分。应该认识到诗歌语言与实用语言在此意义上来说,是并行不悖的。差别在于,实用语言在于理性的辨析,而诗歌语言在于情感的凝粹。学习!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12-2-1 20:04 | 只看该作者
王家新《旅行者》是哪年写的?没注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2-1-31 20:1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能落到文本且不盲目有自己想法很值得欣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2-1-31 14:42 | 只看该作者
方程 发表于 2012-1-31 14:09
写完这篇,刚读到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落后了啊。

嗯,他反对把意义看做一种实体,受维特根斯坦影响。祝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2-1-31 14:09 | 只看该作者
张无为 发表于 2012-1-31 14:05
现在论坛中,“在语言的自我嬉戏中消费着廉价而且可怜的快感,陷入了集体洪大的“自说自话”的狂欢”的诗也 ...

写完这篇,刚读到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落后了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2-1-31 14:05 | 只看该作者
现在论坛中,“在语言的自我嬉戏中消费着廉价而且可怜的快感,陷入了集体洪大的“自说自话”的狂欢”的诗也很多,即简直是胡言乱语的拼凑。更奇怪的是评论者只是笼统地赞赏,其实连基本意思都没明白,这是很危险的。所以这篇文章是很有意义的。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2-1-31 12:06 | 只看该作者
方程 发表于 2012-1-31 11:56
呵呵,改得很好。这样确实整体性更强了。两个该法我认为都在将修辞落到实指的层面。不知道您同意否?

是的,将修辞落到实指的层面才更切合语言转向的目标,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1-31 11:56 | 只看该作者
张无为 发表于 2012-1-31 11:47
从语言学转向切入思考当下诗歌问题,很好。而且您的理论语言组织富有个性,以这样风格的语言谈诗可谓相得益 ...

呵呵,改得很好。这样确实整体性更强了。两个该法我认为都在将修辞落到实指的层面。不知道您同意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2-1-31 11:47 | 只看该作者
从语言学转向切入思考当下诗歌问题,很好。而且您的理论语言组织富有个性,以这样风格的语言谈诗可谓相得益彰。呵呵。{:soso_e181:}
目前,诗人试图让语言自身说话并不错,但在语言的自我嬉戏中消费着廉价而且可怜的快感,陷入了集体洪大的“自说自话”的狂欢,这肯定是症结。因为语言转向本来为诗歌探索展开了新平台,而原有路似乎突然显得遥远、苍茫,路上依然拥挤着,但小得几近于无。问题是语言学转向下诗歌究竟如何?现代诗歌失去热效应是不是衰落?如果是,语言转向在原因中占多大份额?这些都值得深思,包括诗歌语言与日常话语的关系。
结合文本阐释问题更好,对强化理论效果肯定非常有益。您对《旅行者》的文本改动我是支持的,至少可见仁见智。该文本肯定不完美,如首句我也以为太空落。
下面我提出2个问题,不知当否?您是否同意?——
1、以“面对着死亡”概括全诗似不妥吧?因为其蕴含主要还是生的况味,包括价值取向、意义追问、沧桑感等等。
2、将首句改为“他将慢慢死去”虽然与您的题旨契合,但与全诗还是不协调。譬如可否改为“他在另一片风景中旅行”似乎更简洁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1-14 02:15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