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162|回复: 3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悲悯之心温暖远逝的乡情——由唐诗及其诗《父亲有好多种病》想到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3-14 13: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妙手丹青 于 2013-3-17 13:11 编辑

       悲悯之心温暖远逝的乡情
  ——由唐诗及其诗《父亲有好多种病》想到的
  
  看到唐诗二字,自然想到《唐诗三百首》,这是中国文学的最高成就。不知唐诗先生为何要取“唐诗”这个笔名,估计是要朝着中国当代文学的最高峰攀登吧。
  唐诗是博士,是中基层干部,不但写诗、评诗,而且选诗、编诗;不但自己编,而且聚合文学博士和诗界大家来编。他为中国诗歌的努力,让我们感动。
  中国曾是诗之大国,诗曾是中国文化的形象大使,力压群雄,无与争峰。然而,中国的新诗并不像人们所期待的那样。虽然有一代又一代中国诗人的努力,但并没有得到世界认可,——就是中国文学业内人士也并不看好。
  中国新诗走过了近百年的历程,按理说,应该成熟,应该有扛鼎之作了。遗憾的是,这样的诗作少之又少,与具有五千年文明、十三亿人口的洋洋大国很不相配。
  中国现代诗人之所以走不出国门,一是喜欢戴着镣铐跳舞,二是喜欢在月光下独舞,三是手握长剑乱舞。所以,中国新诗“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虽然流派纷呈,走马灯似的,但都没形成气候。
  然而,中国新诗并未因此而沉默,中国诗人并未因此而沉沦。他们在艰难中奋起,在压抑中崛起,已经向世界文学高峰攀登了。这是值得肯定和庆幸的。
  诗歌从来是悲悯,诗人从来皆忧患。虽然有风花雪月,虽然有悲欢离愁,但多数只是一种写作手法和情感寄兴,其实与风月无关,与离愁无牵。如果我们只当风月为风月,只当离愁为离愁,那就太低估我们的诗人了。
  以唐诗《父亲有好多种病》为例,让我们来看看当代中国诗人的那份悲悯和忧患。
  《父亲有好多种病》无疑是有所寄兴。父亲是一个民族苍老多病的象征,或者说是农村日渐衰败的象征。只有我们紧紧抓住“父亲”这个喻体,方可破解这首诗的深刻内涵,才能掂出这首诗的真正分量。如果仅仅是看到父亲的“病”,那是浮浅的、狭隘的。民族苍老多病这个意象需要大篇幅来解读,下面我只就农村日渐衰败这个意象略作解读,权作是抛砖引玉吧。
  “父亲,您身上有好多种病。一想到这里/我的泪水就不知不觉地淌了出来。”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当我们日急火燎地大抓城市化建设的时候,农村却日渐衰败下去。农民一拨赶一拨地进城打工,田地荒芜,杂草丛生,人气大跌,萧条不堪。小孩没人管,老人没人理,一帮老弱病残照看着一群年幼无知。农村是中国的根,根壮,才能叶茂。然而,我们只要叶,不要根,你这根朽也罢,烂也好,与我无关。看到这种现状,你能不落泪吗?
  中国农村为中国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当中国驶入快车道后,却将中国农村这个积劳成疾的老父亲抛在了一边。“父亲,您身上/有红高粱发烧颜色,有水稻灌浆胀感/有屋后风中老核桃树的咳嗽……”“您身上有松树常患不愈的关节炎,有笋子/出土的压抑,有从犁头那里得来的弓背走路的姿势”,这一组意象如同电影特写镜头,又如出自罗丹之手的雕像,一幕幕,一桩桩,一声声,撞击着我们的良知。这又让我想起了罗中立的那幅油画《父亲》,父亲端着的那只碗,盛着的不是收获和喜悦,而是满碗的苍桑和辛酸。回过头来,再读唐诗笔下的父亲,我们读出的是压抑、艰辛和屈辱。也许会有人愤愤然,骂我胡说八道。好,我不跟你争辩,你去农村生活一年,哦不,半年就够了。然后你再来读《父亲》,就会明白我之所言一点不过激。你也就会真正体味到“当我/看到您发青的脸庞,我感到,遍体的石头都在疼痛”“当看到您眼中黯淡的灯盏,我就像您身上掉下的/一根骨头,坐卧不安”并非是矫情,而是用泪水研成的墨写成的真情。不到农村生活,你就不会真正了解中国。
  中国农村的悲剧并没有改变,你看,“为了替您买药,瘦弱的弟弟,把痛苦压低10公分/变卖了家里最后那头老水牛。”瘦弱的弟弟,这是中国农村再度衰败的象征,他所有的和所能做的只是压低痛苦,变卖老水牛,他连父亲坚韧和倔强的禀赋都失传了。作为父亲虽然有“住在白云飘过窗口的城里”的大儿子,但他只能“坐在郁闷里”抽烟。
  城市与我何加焉?还是回归到农村本身,回归到自然中来吧。“红高粱说要治好您的发烧,老核桃树说/要治好您的咳嗽,水稻扬花的芬芳/会重新回到您的血管。”这是现实浪漫主义,写得最好。读到这样的诗句,我的眼睛湿润了。抛开一切人为的因素,以最朴实的情怀来拥抱大地,追求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我们的心自然就会宁静。诗人如此说,父亲如此想,红高梁、老核桃、水稻花也是如此做的。这样的诗,方是撼击灵魂的诗。
  诗人最后写道,“父亲,现在,我正流着泪/为您写这首诗,我笔下的字,一粒比一粒沉/一个比一个重,像小时,您在老家弯曲的山道上/背着夕阳和柴禾,一步一步地回家……”你看,依然是回归。诗人只有从自建的高楼中走下,接地气,回自然,以悲悯之心来面对苍生,你笔下的字才会变得凝重和厚重。只有提笔千钧重,方能落笔成千古。
  《父亲》让我们看到了蜗居在城市的诗人的一滴悲悯之泪,这滴泪温暖和湿润了那份远逝的乡情,或许这是一个很好的信息,毕竟春天来了嘛。


附:

《父亲有好多种病》

唐诗

父亲,您身上有好多种病。一想到这里
我的泪水就不知不觉地淌了出来。父亲,您身上
有红高粱发烧颜色,有水稻灌浆胀感
有屋后风中老核桃树的咳嗽……当我
看到您发青的脸庞,我感到,遍体的石头都在疼痛
父亲,您身上有松树常患不愈的关节炎,有笋子
出土的压抑,有从犁头那里得来的弓背走路的姿势
当看到您眼中黯淡的灯盏,我就像您身上掉下的
一根骨头,坐卧不安。父亲,您为什么有病也不想治
您为什么总是忧愁时抽着烟,坐在郁闷里
为了替您买药,瘦弱的弟弟,把痛苦压低10公分
变卖了家里最后那头老水牛。而我住在白云飘过
窗口的城里,偶尔写点悠闲的小诗,却常常
忽略了您一拖再拖的病,更没想到用我的诗句
作您的药引。父亲,您只想苦熬着把疾病逼走
守着昏迷中的您,母亲哭得默不作声
父亲,红高粱说要治好您的发烧,老核桃树说
要治好您的咳嗽,水稻扬花的芬芳
会重新回到您的血管。父亲,现在,我正流着泪
为您写这首诗,我笔下的字,一粒比一粒沉
一个比一个重,像小时,您在老家弯曲的山道上
背着夕阳和柴禾,一步一步地回家……

                               2002年4月初稿
                               2011年2月定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
发表于 2013-3-27 04:40 | 只看该作者
《父亲有好多种病》无疑是有所寄兴。父亲是一个民族苍老多病的象征,或者说是农村日渐衰败的象征。——是这样。社会学批评也需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
 楼主| 发表于 2013-3-21 09:38 | 只看该作者
黄土层 发表于 2013-3-21 09:32
总体上妙手评论是不错的!能将城乡、父子、城镇化和精神回归等等之间的差异和疼痛感评析了出了,评者也具有 ...

谢谢黄土兄来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
发表于 2013-3-21 09:32 | 只看该作者
总体上妙手评论是不错的!能将城乡、父子、城镇化和精神回归等等之间的差异和疼痛感评析了出了,评者也具有了很大的悲悯之心。赞一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13-3-21 09:27 | 只看该作者
10楼闲云引述古诗应为原文,不能自己演绎。前两句应为“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后边“农夫犹饿死”也无感叹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13-3-18 20:31 | 只看该作者
风之子 发表于 2013-3-18 17:33
老兄说的极是,赞同。农村生活条件虽然差强人意,但还是不断的好起来了,城乡差别的消除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

问好风编

1.乡哺城已走完,接下是城哺乡之路,
2.乡人不断涌入城,城乡一体化理念还是对的,尤大城市郊农民比市民有钱,开支省,房产多
3边穷偏远地区应设法迁出来,不住人,长远必是这样
4国家发达了,不管什么政府,总会走极少数种田,那种自耕自作的乡人要么适应农场制大耕作要么进城镇
5.如沪郊纯农70岁以上国贴360元一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13-3-18 17:33 | 只看该作者
朱荣兴 发表于 2013-3-14 14:40
父亲是一个民族苍老多病的象征,或者说是农村日渐衰败的象征。-----------------不敢苛同

老兄说的极是,赞同。农村生活条件虽然差强人意,但还是不断的好起来了,城乡差别的消除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山区农民艰辛,大家有目共睹。农村日渐衰败的说法似有不妥。城市化一定要走,但要有计划的走,不能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发表于 2013-3-18 14:52 | 只看该作者
朱荣兴 发表于 2013-3-18 14:04
有水准

见的风景不同而已

共勉共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13-3-18 14:0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朱荣兴 于 2013-3-18 14:08 编辑

有水准{:soso_e181:}

见的风景不同而已

条条大道通罗马

无优劣之分

宏与微相对而辩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2013-3-18 14:02 | 只看该作者
我觉得,诗歌写作多数是从大处着眼,而从小处着笔。作为诗评,恰恰相反,一般都从小处着眼,而从大处着笔。这是我的一己之见。正如爱因斯坦并不借“望远镜”而发现相对论,这并不是对科学仪器不重视,而是说方法虽然不同,其结论可能完全相同。就此打住,不要让唐诗从唐朝穿越过来,看现代人的笑话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1-8 15:37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