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207|回复: 1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唐山劳动日报》副刊文荟版发表唐山石竹花女子诗社专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3-29 1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3年3月28日,《唐山劳动日报》副刊文荟版发表唐山石竹花女子诗社专版。这是石竹花诗社今年第一次集体亮相,亦让我感到了一种春天的绽放。特发于此,留作纪念。
                                                ——碧青


                                  旗袍物语
                                        范立彦

    女人的衣橱里总是少一件衣服,少的便是旗袍。
    旗袍是中国的传统服装,它总是能让人想起一些东西,高挽的云髻、纤手上温润的碧玉镯、耳畔点睛的珠坠、还有那隔着古木箱子散发出来的丝丝缕缕的幽香。大约每一个中国女子都做过关于旗袍的绮梦,灯火初上,着一袭旗袍香风袅袅地走来,一步便是一抹丁香的诗愁,沉静而又魅惑,古典隐含性感,清艳如一阙花间词。
    细数旗袍的前世今生,便会发现,旗袍有着穿越时空的生命力。所谓旗袍,顾名思义,旗人之袍也。清太祖努尔哈赤统一了关外女真各部,设立了清军中的红、蓝、黄、白四正旗,入关后又增添镶黄、镶红、镶蓝、镶白四镶旗,称为“八旗”,八旗妇女习惯穿长袍,是满族妇女的土著服装,因此而得名。本来,旗袍只是清宫相沿袭的服制,长过脚面,腰身宽松,配以花盆一样的高跟鞋,不同的等级穿以不同的颜色。我曾在故宫和清东陵的展室里看过那些皇族穿过的旗袍,想来那该是最古老的旗袍了,在幽暗的展室里,散发着古老的气息,华贵而遥远。20世纪初,中国政治风云跌宕,辛亥革命废除帝制,创立民国,剪发辫,易服色,把属于封建朝代的官服等级制度送进了历史博物馆,为新式旗袍的诞生创造了条件,旗袍由宫廷传入民间,并且慢慢在全国普及。  
    1929年国民政府颁布的服制条例里,规定“齐领、前襟右掩,长至膝与髁中点,与裤下端齐,袖长至肘与手脉之中点,色蓝,纽扣六。” 这是典型的旗袍样式,蓝布旗袍尤其受当时的女学生青睐,看老影片,一袭蓝布旗袍,一头清汤挂面的学生头,便是当年洋学生的典型装束。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旗袍风行了20多年,款式几经变化,领子的高低、袖子的长短、开衩的高矮,使旗袍彻底摆脱了老样式,改变了中国妇女长期来束胸裹臂的旧貌,让女性体态和曲线美充分显示出来,为女性解放立了一功。在旗袍的映衬下,诞生了一位又一位的时代女性。萧红,从苍凉的呼兰河畔走出,深邃的文字透出铁骨铮铮,素净的旗袍映衬出不羁的灵魂。张爱玲,更是踏着夜上海的美艳,袅袅婷婷地走来。这个乱世中的女子,也同样钟情于旗袍,她不但自己设计了很多旗袍,而且在书中勾勒了许多身着旗袍的女子,《倾城之恋》中的流苏,《金锁记》中的姜长安,《花凋》中的川嫦,无一例外地穿着各式旗袍出现。就连最终辞世时,都是一件褐红的老旧旗袍,是名副其实的旗袍女人。唐代的霓裳,宋代的霞帔,早已湮灭在历史的尘埃中,惟有旗袍,托着清朝的遗韵,一路起起伏伏地前行。
    对旗袍的喜爱,最初是源于张爱玲的文字。后来看了张曼玉主演的《花样年华》,更对影片中精致华丽的旗袍念念不忘,而张曼玉那 轻寒斜瘦的身影就此定格在脑海中,旗袍情结就这样从文字直抵我的内心。我的第一件旗袍,或者准确地说,是半件,是从母亲古旧的衣箱中翻出来的。那是一件浅紫色手工缝制的丝质旗袍,上面有着紫色的蝴蝶图案,领口和袖边都镶着细细的滚边,据母亲的年龄推算,应该是50年代的样式,那时母亲应该正是豆蔻年华的少女,和我当时发现旗袍的年龄正相仿。可惜母亲婚后操持家务不便,也迫于生活的拮据,就把一件精致的旗袍剪开,下摆重新做了半袖衫穿上,只遗下旗袍的上半截,拿着半截旗袍的我仍然欣喜不已,央了母亲把下摆散落的滚边重新镶好,我又配了一条纯白的裙子,居然也穿出了一份少女的欣喜。
    后来一天,我在商场的昊藤专柜,看到一款题为烟雨江南的旗袍,暗色的花朵,水墨画一样洇染开来,那一排琵琶扣下荡漾着绮丽的梦想,便忍不住试穿起来。当我看到镜中那个女子时,便立刻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之后,又有了第二件,第三件……于是,在温暖的午后,或是散淡的黄昏,我会偶尔换上深爱的旗袍,在袅袅茶香中,逃离俗世纷扰,沉浸到一份悠远的文字与情怀中去。
    旗袍之于我,是一个情结,是一个梦。喜欢那烟水迷离欲言又止的惘然,喜欢那种骨子里透出来的冷然飘逸的高贵。我总觉得,旗袍的语言是水质的,流泻着孤傲、柔情与任性,袍身上的花饰图案胜过任何叮当的配饰,无需语言,旗袍本身便有着自然的流露,一领一窈窕,将古典优雅、內修外敛诠释得淋漓尽致,旗袍的美实在有太多丰富的内涵。在越来越繁忙、越来越浮躁的今天,穿上旗袍,便会有一种回归的自然和沉静,空气也会如水如酒般荡漾开来。



                                  指秋水生
                                          张卫华


    有友爱古琴,说,此生寻不得绿绮焦尾了,一架普通古琴,也定是要的。纵是不得琴技要法,当一次叶公也足矣。心里暗笑友风雅,有附庸的嫌疑。却也知,那份情切,是喜那古琴之韵之境之意之德也。
古有八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其器为钟、磬、琴、箫、笙、埙、鼓。此八音,正是动荡血脉,通流精神也。于我,却也是更钟情于丝音琴韵。
    红楼中,黛玉为古琴知者。她对操缦的事,甚是熟稔。那份不负琴意,择地择时择人择情择境之种种虔敬,让人心生柔软和恭顺。近似茶,人敬它,得大自由大自在的,是人。万类一道,人,事,物,大凡此类,则是道中了。
听老唱片,傅雪斋之《梅花三弄》。呵,漫弹绿绮,清迥处,幽奇横生。声摇月落,弄月,弄云,弄江,风荡落梅,魂已飞,魄已散,欲罢,却是不能。孤秀处,泠泠一个清字!怔然,虽向往之,实不能。落寞处,又怎能不起对月邀弦之遐思?款款真意,又该是怎样隐隐于指下。呵,音远处,人徒作山林之想。
    羡煞古人。此番曲谱,虽是后人撰添,却也如此动人。惜那原汁原味的古谱,被古人听去,澄心、缓度、远神,一而诗再而词地几番咏唱。今人,却无福洗耳亲聆,真真撩拨人的心怀。难怪,古人抚琴,定是要鲜花供养,盥手焚香,选清雅之地,体态尊重,徽心对己心,卷舒自若,身心俱正方可。如此,倒不知是羡人还是慕琴了呢。
    实则,抚琴之人,指下之曲,聆音之耳,有幸为哪一个,都是一种尚好的机缘呵。这么想着,心如甘饴。
    琴为雅乐,之古之淡,声稀得只能静处方能拨听其音。俗曲多繁声,入众耳,喜凡心。不过,能尽这高逸的,恐怕惟至人耳。而这世间配得上至人的,寥寥又无几。有趣的琴事,秦人徐珂最会讲。
    有乔山人,善琴。常叹,有高山,无钟期之流水也。是的,与之相鸣和的,只有禽鹘。一日,于断林荒荆间,鼓之。有老媪枉自嗟叹。乔山人且惊又喜,呵,终遇知音也。欲详谈,老媪说,此声和先去老伴儿之弹絮音,相类也。
    呵呵,好玩。世有佳音,又何必执着于知而音呢?琴音之淡,又何劳人来听?看来,这乔山人未必得琴之真髓,温润调畅,不艳不伤得还不够。意趣在老媪说得那么笃真,于她,高雅之琴,弹絮之俗,均无二样。
    实在是高。自然而真实地贴近人心,拨动人最普遍最柔软的那根弦,俗和雅,异曲可同工,才是最高妙呵。
读古书,自是趣味横生的。
    清稗类钞.音乐类》中,亦有记载,有女儿家徐映玉,字若冰,生亦奇异。其母曾于她出生时,梦梅坠庭。长大后,喜读书,常吟诗于梅下,风雨至,又往往惜梅而伤。天就生得一副清骨冰聪。琴学,又得虞山指法,钟灵静庄,好生了得!既嫁,却说,“此非妇人事也。”断然弃之。
    本来,抚琴和婚嫁该是两码子事,可在旧时纲常的网中,却为两种心念纠结在一起。惜哉!如此通透慧警之女子。另作他想,女人顺乎世,牺牲性情,择稳妥安全之选,又怎可厚非?谁又能说,这不是生存之大慧呢?
琴棋诗书画,余事,实乃消遣。徐家女儿如此绝决而弃,这于当世艺术之功利汲汲者,又真真境界也。
    听曲说琴,胡说又乱话罢了。古人,亦是不必歆羡。从古于今,总有不变的,自可凝神南窗,阳关弹尽。变的,尚可捻一念,那花底曾经酡过的旧颜。
此刻,无老松亦无云雾,无山巅亦无水涯,尽在层楼。惟提香一壶,清念匀息。想起陶翁无弦之琴说,心动蔼然。呵,十指下,恍惚竟是生得秋水一湖了。
    深念于时,毛孩正吵吵,老妈,我饿啦!惊然,浩浩之汤汤,峨峨之巍巍,琴鸣韵尽散。
    呵,红尘灶瓦,锅碗瓢盆之俗器间,能得心闲手敏,弹得无弦一曲,才是心趣。



                 我为什么不放老杨的照片
                                     薛茜严


    老杨是我的男朋友,相恋两年半,感情稳定。
    前几天,和同寝室的女生聊到友情,舍长提到她从不在空间里放现在周围朋友的照片,我们问为什么,她说为了一个朋友。那女生是她的中学同学,现在一个人在香港,可能当初家庭里、生活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故,性情里总是沉浸着淡淡的孤独哀伤,对这个世界的善变充满了恐惧。听起来,是个把回忆当作生活重心的人。舍长说很心疼她,但什么忙也帮不上,只能空着相册,希望她能明白,舍长一直是老样子,没有新的朋友,没有新的生活圈子,她们之间的情意分毫未减,她们共同的回忆历久弥新。我当时很感动,因为我没有过这样的友谊,即使我明白这种努力是怎样的弱小微薄,又能给人怎样强大的力量。当我反思着自己对别人付出的不够深刻的情意时,我突然意识到,我的空间里也有一片空白,因为我从没有在空间放过老杨的照片。而我,为什么不放老杨的照片?
    我想,在我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得先提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为什么要放老杨的照片?我为什么要把我的生活状态像开放的美术馆那样展览着?
    如果我把我们所有的照片都展示出来,我的生活就改变了。首先,我们的存在完全被揭示了,心中那份被囚禁已久的拥有幸福的自豪感见了别人的天日了,平时只有我们两个津津乐道的话题变得人尽皆知了。然后,除了我们自己,还有人知道我们幸福,不管这些人是否幸福,不管他们抱着怎样的心态看照片。我也当然弄不清,这个小巧玲珑的美术馆,在作者心中还是观众心中是否刻下了更深刻的印象。
    然而,一切行为都有它的目的。
    如果我放了照片了,会让比我们好的人明白,我们也不差;让比我们差的人了解,他们要向我们看齐。而谁又能保证自己的幸福对别人不会是一种误导,展览幸福不是对幸福本身的一种伤害呢?人总是在与自己不同类型的人身上拼命寻找相同点,却从来不情愿把自己与他们归成同一类别,所谓个性也就只存在于这若即若离之间。
    现在,很多人把人生的很大一部分搬来展览,大到人生理想,小到一颦一笑。活在聚光灯下的人,像明星、政客、社会名流自然不在话下,可是普通的我们又为了什么呢?为了标榜个性,彰显自我,也就是为了和别人有“差别”。可是,这种用相同的手法打造出来的差别又能有多么突出的“个性”呢?为了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有人把自己置于水深火热之中,有人让自己飘渺在清风白露之上,最后,努力和目的都失去了发言权,不可预知的结果掌握了自己的生杀大权,我们便成为这样那样的肤浅、不堪。白云之上依旧是人潮,火海之中依旧是人海,我们又指望从中博得几分颜色?
    人的世界中,容易粉身碎骨的往往是我们最赌不起的东西:骄傲、尊严、幸福、梦想……不展示又能怎么办,谁会永远记得我们曾经的情意绵长,百年之后,那些美好的愿望、心酸的眼泪、漫天飞舞的花瓣雨又将在何处栖息,它们是否会长出洁白宽大的翅膀,向着霞光万丈的苍天尽头飞翔。我们只求,自己在别人的记忆中不复存在之前,做此刻能做的一切,因为我们没有能力,让尊严与梦想升腾成高贵的信仰,无法让永恒灿烂的阳光普照心灵粗糙的大地。不管你承认与否,展示最终都把你谱写在这哀歌里,因为这些东西,一旦从生命之内变成生命之外某些虚相的流云或雾霭,就再也不能真正化入你的心里了,不会成为心灵和生命有金色和质感的那部分。即使你此时感到无比的幸福,即使在你的万千姿态中,哭着、笑着、唱着都是那样的完美。而照片里凝固的完美,只是记录了那个幸福的一瞬间,它给不了幸福前因后果,给不了幸福未来,瞬间就是瞬间,成不了永远。所以,不要这样轻易的把沉重的一生美化在这一场场华丽的展示中,不要这样轻易的相信了幸福与梦想的永恒,不要因为永恒太美,宁愿把自己的一生演成一场悲剧去追寻。
    我想抗争这悲剧的命运,我只能用心脏跳出最强音,去感受永恒灿烂的阳光的所在,我把抗争本身当成一种胜利,这样大概可以永远不败。
    他们向一张张华丽的照片索要人生的意义,就像是一个孩子去追寻天边的云,最终也只能让云变成孩子的一段遥远的梦,而我却用空白。我为什么不放老杨的照片?因为我强迫自己去活一种我内心深处的是非感,我的一切都要遵循那个神秘的意愿。我不想让崇高的话一到嘴边就变成了泥土中卑微的哀怨,“想放”与“放了”之间的距离就是这么遥远。
    老杨像是长在我手心里实实在在的一条纹,宁愿让它在我手心里隐藏一辈子,也不会为了展示,让它飞到天边,化成一道轰轰烈烈的闪电。

                                 
        正楷的人字
              阚丽萍

这么多年
已记不清风的手掌
多少次推倒内心的坚守
骨子里的不忍
又一次次含泪扶起
日子的小路,布满荆棘
划破的不仅仅是衣襟
渗血的心,常把一种痛传给黑夜
清苦,在血肉的稿纸上
撰写世上罕见的传奇
岁岁年年,每一笔都有落英的痕迹
多少文字的奖牌
簇拥被时代淘汰的冰清
又有多少风流男女玩世的脚步
早已绕行这块纯净的领地

一颗心,鹤立鸡群
在世俗的版图上
挤出干净的血,一撇一捺
书写正楷的人字
只两笔
就用了半生风骨


        静静的岁月
       王建华


很多时候 都这样
静静地看生命一天天走过
静静看时日的流逝
直至被你的清美的乐曲唤起
像秋天的河流慢慢趟过心底

面对缤纷的世界 心
竟那么淡然
山岗的蓝花啊 只有风偶尔吹过
像年轻时的景致
丢失 却又重重地拾起
童年竟已那么遥远
伸开的双臂再也拥不到纯真的
梦羽

品读你美丽的诗句
微笑而不语
生命原本有许多颜色
而我只剩下剥损后苍白的茧
缠裹了岁月给予的沉默

春花秋露有多少可以记起
余辉里 垂柳那份亦静亦远的
安然 一直在心里
延伸着永恒

放下吧 所谓的悲喜
岁月已为你沉淀了一切
不再回望
甩甩头 背起爱的行囊
星月满天的夜晚
独看生命的弄影



        我的前世
      李 潇

我的前世
是一把土
埋藏的种子  叫梦想
是一剪梅
一身傲骨  风度凛然
是萤火虫
烧尽生命  把梦想点燃

我的前世
是一朵花
心系故乡  泥土的芬芳
是一株草
踩在脚下  也绝不屈服
是一捧沙
情躺海边  观巨浪击涯

我的前世
是一条鱼
跃入大海   自由徜徉
是一只鹰
博击长空   梦想飞翔
是一棵树
片片枝叶  撑起一片蓝天


                          唐山石竹花女子诗社简介

    唐山石竹花女子诗社,创建于1984年12月,最初的成员为来自迁安和遵化的张书琴、白雪、刘秀珍、张玉洁、李艳君、王建华、刘桂敏。
    唐山石竹花女子诗社旨在探索创作现代女性诗歌,用西方现代诗歌的形式和手法,结合中国传统和现代文化思想,创作具有独特审美价值和思想价值的诗歌,丰富现代汉语女性诗歌创作。   
    1985年1月,曾创办《石竹花》社刊,正式开始了当代女性诗歌的探索之路。张书琴起草创刊号的刊首语。《石竹花》不定期出刊,与当地和外地的文学社交流。诗人刘章、张学梦和戏剧家于英是诗社的指导老师。篆刻家古泥为社刊题写刊名。
    评论家马嘶看到石竹花社刊后,曾经在1985年3月29日《唐山劳动日报》发表《野花初绽淡淡香》一文,对她们的诗歌给予较高的评价:“一部浩瀚的中华民族文学史,不泛女子的诗作。但是,在过去,由于女子的悲苦命运和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诗大多充满了凄清之感和脂粉之气。而这几个长城女儿的诗,都一扫这种惆怅悲戚之情,表露的不是忸怩的女儿态,而是象石竹花那样,茁壮,粗犷,清新,质朴。”
    1985年《女子文学》第3期“诗社原地”专栏发表碧青、张玉洁、王建华的诗歌。1985年9月6日,诗坛具有先锋性的《安徽诗歌报》第24 期,发表了石竹花女子诗社成立的消息。
    20多年来,她们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在《人民日报》、《诗刊》、《农民日报》、《诗选刊》、《诗歌月刊》、香港《经济日报》、美国《常青藤诗刊》等数十种报刊发表大量诗歌、散文或小说作品。并出版10多部诗集、散文集和小说集专著。
    诗社的成员也不断变化,幽兰、张卫华、阿紫、范立彦、腾月、李腾飞、贾小艳、李潇、薛茜严等先后加入诗社。现有成员16人,其中1人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4人为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
    2004年12月 创建“唐山石竹花女子诗社”bbs论坛。2011年5月,石竹花女子诗社成为迁安市文联下属的社团组织之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14-2-9 16:49 | 只看该作者
祝福石竹花马年更加美丽,越来越好,大家一起努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3 11:25 | 只看该作者

谢谢!问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3 11:25 | 只看该作者
博客编辑部 发表于 2013-5-24 13:26
选发本网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8c43ff4e0101cryr.html

感谢选发!问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13-11-9 10:35 | 只看该作者
祝贺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13-7-6 17:33 | 只看该作者
姐姐,有时间,把唐山晚报发表我们的诗歌那版,也发在这里吧……期待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13-7-4 15:50 | 只看该作者
你选的几首诗都特别有特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13-5-24 13:2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13-5-6 16:24 | 只看该作者
祝贺姐妹们……祝福石竹花……明天更美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3-4-28 15:52 | 只看该作者
寻梅居士 发表于 2013-4-28 14:58
祝贺各位!

谢谢!祝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9-21 03:19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