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狱圣歌
——马启代诗歌印象
任孚先
我早就听说过马启代的名字,知道他是诗坛的一位痴子,知道他以两手空空的“财力”,支撑着一份《东岳诗报》。他虽不是我的故乡人,却在我的故乡执教。那时,我想象中的马启代,是一位“疯子”诗人的形象,他不修边幅,放荡不羁。及至见到马启代,原来却是一个沉稳、安详、不苟言笑,善于思考的青年人。在与他的交谈中,似乎只有一个题旨,那就是诗。诗是他的生命,诗是他的一切,为了诗他可以不顾一切。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原来想象的“疯子”诗人的形象倒真是与他相契合的。
经济的腾飞似乎一定要以文化的商品化作为沉重代价,纯文学陷于困难的低谷之中,而文学家族中的诗歌,则尤为艰难。原本的不少诗歌爱好者和诗人,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不忍痛告别诗坛,投靠到赵公元帅麾下。只有那些不以诗歌为直接功利目的的、执著于诗神的、耐得住寂寞的人依然默默地耕耘着诗坛圣土。这些人是值得人们尊敬的,马启代就是其中的一员。
我无意将马启代归入朦胧诗派、现代诗派、新现实主义诗派、新生代诗派,但我可以说这是一位正直的诗人。他继承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又吸取新的营养而具有新生命,将时代精神与个人情感相融合,运用意象、通感、象征、暗喻、反讽等艺术手法,营构着自己诗的天地。
马启代的诗,在意象的创造上,不对客体作如实的惟妙惟肖的描摹,不注重客体描绘的真实性,而更注重主体的真实性,表现主体对客体的认识、感悟。如诗人对房子似乎有特殊的感知,房子触到了诗人最敏感的神经。所以他在《为什么喜欢房子》、《房子(一)》、《房子(二)》等诗作中反复吟诵着房子。诗人并没有着意去写房子的结构和外观,而是写房子对诗人的人生经历和思想感情的深刻影响。诗人笔下的房子,已超越了房子的具象而有着抽象的意义并籍以进行了哲理的思考。房子是栖息之所,“使我们活在里面充满安全感”,但又是一种束缚,在里面“感到陈旧的气息四面扑来”,“拒绝任何生命的形式”。由此还伸展开去,以致思考着周而复始、常年累月重复着的生活方式,鞭挞着千百年来形成的生活惰性,在《关于河流》中,河流不是指哪一条具体的河,更没有对哪一条具体河流的具体描绘,河流在诗人笔下也是象征物,已经成为我们民族、民族精神、生命力的象征。
马启代的诗善于表现复杂、微妙、深沉的感情。运用内心独白,主体情绪流动的表现形式,情感呈散点辐射状态,拓宽了诗的想象空间,增强了诗的多义性。他的诗很难用几句话说明其主旨和价值取向,很难用几句话说明要体现的感情。在《家》中,无疑渗透着对家的眷恋之情。“我们就生在这里/并且在这里长大/便不得不对它产生感情/便不得不在谈起它时/显露一种异常动人的神态”。但当“家”成了一种束缚愈加离不开它了,便产生一种“敬畏”继而又是“恐惧”。在偌大的世界里,只习惯一种生存方式,在众多的道路中,只熟悉周围的小道。在这里,诗人对家的感情就是复杂微妙的,很难一言以蔽之,而是要在对诗的阅读中,品咂个中三味。《关于泥土》似与《家》有相似之处,有对泥土的依恋和赞颂,也有解脱羁绊的呼喊,“我们习惯了以俗有的组合/互相尊重/却无法凭原有的惯性/逃离约束”。对泥土、墙、人的关系有一种独特的认识。
马启代是皱着眉头观察、思考现实的,他的诗有一种忧伤的调子,但忧伤而不消沉,是可贵的忧患意识促使他增长着冲破传统走向新天地的信念。在《关于传统与现实》中,诗人看到的是“生人者为母/被生者为子”的“老样子”,但在古老的景象中毕竟透出了新的风景。《海天一线》,诗人要争取更大的生存空间。《致鸟儿》,诗人要像鸟儿一样飞翔,要与鸟“平行地学会飞行/在各自的归程中/敲击这世界”。《波浪》中显示的诗人内心情感的波涛,将会冲破沉寂。诗人在抚慰身体和心灵的伤痕,以求得在新的征程上奋进。
1993.5.29济南
附:
家
有了房子
再经过一番劳作
一道很高的墙站起
这便是我们叫做家的地方
在中国
你到处可以看到
我们就生在这里
并且在这里长大
便不得不对它产生感情
便不得不在谈起它时
显露一种异常动人的神态
仔细想一想
它里面的每一件东西
都与我们的灵魂相当亲近
我们一辈辈活成现在这个样子
的确很不容易
因此它总让我们牵挂
总让我们把所有可以牵挂的东西
都放进去
我们便愈加离不开它了
这一生悲悲欢欢的感情有好多种
却没有一种不与它相关
这样想一想
内心便生出一种敬畏
继而是一阵恐惧
世上的道路有许多种吧
我们却只熟知周围这些小道
不知从什么时候
我们便习惯了这种生存
忠实地开沟引渠种植庄稼
总想使我们的家像个家样
有时望一望天空
也会莫名其妙地想些什么
但看看周围这些将要成熟的
庄稼
便感到很充实
我们与祖先一样勤劳
房子(一)
那些不会说话的东西
一经我们先人的手
便很听话地拥抱在一起
无论你是否承认
我们从此便有了房子
主房加上配房
这种稳固的形态
使我们活在里面充满安全感
那一层层升起的台阶
让我们这些好不容易长大的孩子
深感优越
我们很安稳地活在里面
姿态与先人似曾相识
表情充满着爱与威严
这些无不与房子有关
我们便这样正常地生存
所有在这个地方活过的先人
都被我们一一模仿
了却终生
我们同样善于再把这种本领
让后人继承
你不得不承认
我们做的相当好
那些终年劳累的东西
一声不吭
尽管外面已斑斑驳驳
里面仍然干干净净
有了它
而且这样地走完后半生
我们就没有白活
房子(二)
改变原有的姿势
让这些石头们叠在一起
你不得不惊奇
它们就组成了你的归宿
它们能组成很多东西
只要稍稍变换一下位置
这世界便不得不发生变化
如今它们彼此携手
相互尊重已好多年
如此你感受到石头的存在
享受自己的角色已经重要
你忘记了它们的痛苦
连同在这里生过死过的一切
这是一个长久的过程
青苔从表面生长
拒绝任何生命的形式
围困中央
你感到陈旧的气息四面扑来
此时你感觉到了石头的痛苦
它们原本属于一座山峰
被人们温柔地敲击后
成为一种永久安全的材料
失去初始的血涌
构筑成一片沉静的生存
这时许多声音从周围传来
你始想起自己尚不如一块石头
这许多的年来
我们如此地活着
也早已成为一种安全的物质
却毫无察觉
关于河流
无论干涸 或者
洪水肆虐
河流都是一种象征
有这样深下去的河道便够了
见了它
你就会想起许多事情
世上的河流千差万异
你所见到的河流都似曾相识
那些靠地为衣的百姓
皆依河而居
傍河而耕
长出来一代代庄稼
也延续一代代的子孙
有河的地方便有生命
便有生命演绎的悲壮
歌唱河流是一种高贵的豪情
一开口便会有许多古老的情绪
它就是屈原投江时的那种
二千年来
它依然统治着我们
中国河是最澎湃的河
你无法不相信
因为它使你周身都感到力量
关于泥土
因为风雨的交媾
泥土便站成了人
又经日月的淬炼
便有了思想有了语言
使这世界深刻地孤独
这是活的泥土
这是取源于茫茫大野的泥土
源于此
我们获得了生命
也获得了沉重
长久以人的姿态存在
消蚀着时间的价值
对神的膜拜
便是对泥土的信仰
也便是对人的戕杀
我们习惯了以俗有的组合
互相尊重
却无法凭原有的惯性
逃离约束
关于传统与现代
我们都还是老样子
生人者为母
被生者为子
奉献一样的慈爱
履行一样的孝道
无论你对此是否觉察
被人养者为官
养人者为民
官样照样是官样
民态依然是民态
这就是传统
我们谁也不可随意更改
然而变化却已显得突出
超越家族与种族
那色香俱全的父母
开始生下许多混血的孩子
地上长出许多杂交的庄稼
按照他们的方式
世界便生出许多陌生的风景
这变化只有在不知不觉中开始
最后在不知不觉中结束
因而至死也无法明白
你古老了多少
或现代了多少
一旦走近人群
你便没有了自己
这是中国的国情和特色
外国人也这么叙述
海天一线
不是海与天
是在我目光与海与天的交吻处
海非海 天非天
我也非我
海自一线处源源推来水纹
天自一线处不断推来云鸟
我只是天与水之间的生灵
前后左右
皆使那线起起伏伏
一切都在一线内看到
一切都在一线外发生
或者
一切发生都被我看到
然而一切仍是一切
皆在一线之内亘古如初
我与地也是一线吗
与水也是一线吗
与天呢
?
致鸟儿
你的叫声震颤了阳光
阳光掠过那些微风中的叶子
我就坐在叶子下面
温馨四溢
且被你震撼
我在你的下面
因你天空而伸展得很高
而土地因我值得你歌唱
并且伸展的相当辽阔
我们同时感应着世间的爱意
在逐渐上升
你飞去
或者我走开
结果都是一样
我们平行地学会飞行
在给各自的规程中
敲击这世界
波 浪
你就这样成了一座山丘
一堆黄土
一条爱人胸脯上起伏的曲线
在任何存在的物体中
我都看到了你的流动
听到了你的呼啸
你一遍遍地把坚硬的东西摧毁
并且以全部的温柔与深情
缔造着生命
哪里有什么风平浪静呢
在你沉默的时候
是在我的灵魂深处
那里不是你
而叫狂涛
(选自马启代“黄昏三部曲”之二《苦渡黄昏》1993年6月天马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