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李明利 于 2013-5-19 09:38 编辑
詩是寫給靈魂相通的人讀的
2013-05-19 来源: 香港成报 (尊重原文未简化)
核心提示:楊克,國家一級作家、編審,中國當代最有影響力的詩人之一,現為廣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廣東商學院兼職教授,中國「第三代實力派詩人」,「民間寫作」代表性詩人之一。他回應了詩歌在1980年代的激情、1990年代的冷寂和21世紀初的混亂,在高度商業化了的大都市裏竭力葆守着生命與人性的尊貴。
人物簡介:楊克,國家一級作家、編審,中國當代最有影響力的詩人之一,現為廣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廣東商學院兼職教授,中國「第三代實力派詩人」,「民間寫作」代表性詩人之一。他回應了詩歌在1980年代的激情、1990年代的冷寂和21世紀初的混亂,在高度商業化了的大都市裏竭力葆守着生命與人性的尊貴。有人形容他的詩像一頭「越獄的黑豹」,給人一種騰越的感覺。
詩人要有更高的精神要求
成報:有人說,當代詩歌是一片沙漠。您覺得您的詩歌是不是這片沙漠中的一片綠洲?
楊克:這個判斷有點蠻橫武斷。看看作為提問平台的騰訊微博,寫詩和詩歌愛好者何其多?光騰訊加入了微詩歌的網友就以千記,這麼多星星點點的綠色,說不上鬱鬱蔥蔥的話,總也不能說成滿目瘡痍。我覺得很正常,愛詩的人就像韭菜,一茬茬,我算一棵老蔥頭。
成報:文學評論家張檸說您定居廣州後的詩歌,是在對一個現代化的商業城市進行解剖學式的觀察。那麼,您怎樣看待在這樣一個極度物慾和極度商業的時代?
楊克:首先我肯定這個時代,他帶給中國人比以往更多的物質享受。改變這片土地一窮二白的面貌,一直是鴉片戰爭以來無數中國人的夢。同時我批判這個時代,詩人需要有精神層面的更高要求。從欲望進入敘述是我的立場,不是簡單地肯定否定,而是仔細傾聽它的奧秘,用詩歌的手術刀精確解剖。
成報:詩歌作為語言表達最精萃的部分之一,優雅而純粹一直是中國詩歌的傳統,而垃圾派、下半身等詩歌流派卻打破了這樣的傳統。您怎樣看待這些詩歌體例?
楊克:跟其他藝術一樣,詩人也搞搞新意思。類比於音樂,從交響樂、圓舞曲、或者美聲和民族唱法等優雅精緻的音樂語言溢出來,成功的就成為崔健和周傑倫們,當然也有更多失敗的嘗試。所以要看得開,對各種實驗、美術界的行為藝術,很多人也看不慣呀。
詩歌作用於人的精神生活
成報:趙麗華說詩歌是無用的,愈是經濟發達的國家愈不重視詩歌。您怎麼看?
楊克:有用的東西,很快就被更有用的取代而過時。比如上個世紀90年代的BB機,還有更早的煤油燈……人們早就不用黃道婆有用的紡織機了,還在讀李白無用的詩。宗教和哲學,沒有具體用途,但對人的精神生活有作用,詩歌和文學也如此。發達國家,特別是歐洲,很重尊藝術,包括詩歌。沒有多少人寫詩,但人家尊重詩人。歐美奧運會開幕,美國總統就職,就常朗讀詩歌,他們重視,不重用。
成報:近日,由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新詩百年大典》,入選詩人有自五四以來兩岸三地的300多位詩人。有批評者認為,此書漏掉了一些重要詩人,選入了一些不該入選的詩人。您認為「該」與「不該」以甚麽樣的標準去判斷?
楊克:沒有該不該的問題,每個選家唯有憑藝術良知做判斷!不同的選家不同的選本,更多一些,就會慢慢形成共識。唐代的詩歌選本基本都漏選大詩人杜甫,說明有時看走眼也正常。只要不是人際關係故意不選,或者人情選入,判斷不同,無話可說。客觀、公允、良知,為歷史負責也為自己的選本負責,這是對選家的要求。
成報:大家都在討論中國夢,可以說詩歌是最接近「夢」的藝術形式之一。但是現在大家忙着賺錢買車買房,做夢的人少了,詩歌更是被邊緣化。您覺得當代詩歌能否走出困境重回20﹑30年代空前的豐富與多樣,詩歌被邊緣化與社會經濟環境是否有直接關係?
楊克:今天中國人追求物質生活有正當性,隨着時間的推移,隨着人們經濟地位普遍提高,會有更多人對精神生活感興趣。當然社會發展,藝術形式與門類也會多樣化,有人喜歡動漫,有人讀詩,也是社會的進步,無須全民熱愛詩歌。詩歌,本質上還是我說過的一句話:詩是寫給靈魂相通的人讀的。
夢想、激情、創造性,這就是詩歌永恆的魅力與追求,比起上個世紀20﹑30年代,當今的詩歌應該說更多樣。比如徐志摩他們新月,或者七月詩派,九葉詩派,很難說他們的成就就比朦朧詩人那一撥高,或者人數更多,表現更豐富。當今的詩更五花八門,需要時間淘洗、篩選,使精品留存。
網友提問:
曾美芬: 有個說法,第一流的天才寫詩歌,第二流的天才搞哲學,第三流的天才寫小說。楊老師您怎麼看?為甚麽詩歌值得這麼高的評價?
楊克:一般而言,詩歌是更接近天性的寫作,無法先有提綱,一個構思,慢慢補充完成,往往是靈光一現的產物,也許從這個角度,覺得寫詩是天才。但寫詩也是可以通過不斷嘗試提高詩藝的。
紅香閣文學社:暫且不談當代詩歌的風格問題,就如今詩歌的發展趨勢來看,詩歌愈來愈不受到重用,比如作為中國第一大考的「高考作文」中,有很多省份的高考作文寫作要求中,都是「體裁不限(除詩歌外)」。從根本上抹殺了詩歌,對此,你們怎麼看?
楊克:我覺得這恰恰說明了詩歌的高貴!詩無達詁,沒有標準答案。「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你可以解讀為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也可以解讀成愛情綿綿無絕期。考試只是要回答所謂的標準答案。詩歌培養的是學生的想像力!這其實非常重要。現在應試教育把學生打造成只能按照答案回答問題的應聲蟲,是教育的悲哀,不是詩的悲哀。當然,考試只是選拔接受教育的人才,而不是專門挑選藝術天才,所以不考詩歌亦在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