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诗人郑愁予在山大(威海)举办学术讲座
2013-06-26 华夏经纬网
6月24日晚7点,台湾著名诗人郑愁予在山大(威海)主楼报告厅举办了诗歌学术讲座。期间他主要讲述了个人诗歌创作的心路历程,并与大家分享了对现代文学经典诗歌的品读与感悟。
首先,郑愁予以自己的名字为切入点,他讲述了自己原名“郑文韬”的来历,并以郑芝龙、郑成功等人在历史上的活动为线索,介绍了郑氏家族的历史。同时,他阐述了个人的童年经历,并点出“战火不断”的时代背景对他诗歌创作的影响,其中不少往事成为其诗歌灵感的来源。郑愁予认为,诗人是世界上最“单纯”而又最“复杂”的,每首诗都不是一个单一的事物;诗人在“情绪流动”时所看到、听到、感觉到的场景,会引发诗人情感的集中,想法于是便产生并被表现出来,这便构成了诗歌出现的基本条件。
随后,郑愁予用富有音乐性的语调、结合者不同作品的情感基调为大家朗诵了如《八百二十三声》、《雨说——为生活在大地上的儿童而歌》、《山鬼》、《昙花》、《烟火是战火的女儿》、《饮酒金门行》、《小小的岛》和《错误》等自己未被收入诗集的作品,并分别讲解了每首诗歌创作的背景及特色。这些诗歌大多以反对战争、渴望和平统一的内容为题材,并注重音乐感、內韵节奏感以及隐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结合自己的创作,郑愁予同分享了自己对诗歌独特的情感与体悟。他认为,古代诗歌多数是五言诗、七言诗、乐府诗等固定模式的古体诗,而现代诗歌的形式则是强调对某一具体事物的“量身打造”,不再拘禁于固定的模式。郑教授风趣的语言使得场内笑声不断,精彩的讲解赢得了在场听众的阵阵掌声。
讲座最后,山大(威海)文化传播学院院长张红军指出,郑愁予将“读其书,诵其诗,不知其人,可乎?”和“知其人,不知其诗,可乎?”两个问题对比提出,发人深思。同时,他强调,诗歌是诗人人生的自我记录,是一个时代的缩影,郑教授的本次讲座更加激发了我们读诗的热情,并提高了我们对诗歌的体悟与品味。(威海市台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