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李明利 于 2013-7-11 11:23 编辑
用90后的发散与奇异书写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风雨 2013-07-11 来源: 荆楚网 楚天金报讯 □本报记者文俊 7月1日,90后作家冬筱首部长篇严肃小说《流放七月》由长江文艺出版社推出。《流放七月》以“七月派”诗人为主要对象,以新中国成立之后的“胡风案”为背景,构思巧妙地讲述了三代人热血与悲情的人生,小说尝试展现“七月派”诗人最后的谢幕,告别并惋怀一代伟大而悲怆的知识分子,并且以年轻人的视角回望祖辈的人生,预言式地纪念必将到来的历史时刻。
出生于1990年的冬筱,从小深受家庭的熏陶(爷爷曾为“七月诗派”一员),热爱写作,尤其偏好有一定历史厚重感的小说创作。尽管他也会和其他90后一样,拥有发散性的思考和奇异的想法,但他始终认为,“写作的人,自我应该少一点,多去思考,有一点社会担当。”
著名作家张抗抗看到此书后主动提出为其作序,并表示非常震惊,张抗抗说,“在我这个年龄,恐怕已经很难被一部作品轻易打动。然而,《流放七月》的阅读是一次例外。《流放七月》显然超越了‘90后’读者的文学审美趣味,也超越并纠正了我们以往对‘90后’写作的常规认知。青春文学不再是唧唧呻吟的‘小我’,而有了开阔的视野与博大的情怀。”
对话 为了送别与纪念致已经所剩无几的七月诗人
楚天金报:七月诗派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围绕着胡风主编的《七月》、《希望》杂志的一批诗人与作家,如绿原,阿垅、曾卓、牛汉等,形成了一个贯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最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对你写作有什么影响?你的新作也是以七月诗派为背景创作的,为什么选择这样一个切入点?
冬筱:他们所经历的历史一直在吸引我,我无缘亲口问他们一些问题,只能通过找资料,阅读他们的作品去了解他们,他们的诗文的确给了我许多灵感和触动;选择他们的初衷在于送别和纪念,毕竟七月诗人已经所剩无几了,而且了解他们的人越来越少,我希望爷爷能看到这本书,对他来说也算是个安慰。
楚天金报:在文坛上,“世代观念”常被提及,比如80后作家之类的。对于80后、90后这些常常被提及的世代概念,你是怎样看待的?你会觉得,自己写的东西,跟80后那一代作者,有不同吗?
冬筱:这种划分有道理,也有局限性。我觉得即使有不同也相差不大,毕竟生活经历还是类似的;不同肯定还是有的,90后作者可能会有更多发散性的思考和奇异的想法。
楚天金报:像当年的80后一样,对于社会上给予90后的一些特征的总结,比如崇尚个性、蔑视陈规,敢想敢做,不在乎别人看法。对于这些特征总结,你本人有何感觉,又有些什么观点?在90后作家中,你最欣赏谁的文字?
冬筱:这些总结还是比较客观的。90后思维敏锐,热爱自由,同时缺点也很明显。不过我觉得90后正在变成熟,渐渐能承担起一部分社会责任了;我很欣赏薛彬和余慧迪,他们的作品非常出色。
楚天金报:将第一部长篇作品锁定如此一个非流行的冷门题材,这需要的不只是技艺或想法,更需要的是勇气,对于这样的一个题材,您怎么看待的?
冬筱:写作这个题材并不是我刻意的选择,其实我是为了讲述七月诗派的故事才开始创作小说的。我很自然就把核心选定在了七月诗人们身上,这个题材就是我写作的初衷和目标。我现在明白,也许自己将来的任何一部作品,都不可能像第一部小说那样,目的单纯,不求回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