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0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 间 正 道 是 沧 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8-7 13: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人  间  正  道  是  沧  桑
——论“新韵运动”



山 东•雁 阵



上篇:山雨欲来风满楼
(一)新韵运动的前沿
    关于“新韵运动”的提法不是偶然的。重阳、李万修、向策等诗人都有过精辟的论述:“新韵的兴起是历史的必然。”(重阳),“新韵,必将揭开我国诗史新的一页,兴一场运动,掀一次革命,开一代诗风。”(李万修),“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中华新韵’的开创,可说是元曲之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又一场中国诗歌划时代的伟大革命。”、“新韵的兴起是从第二诗界的民间,自发形成的一场革命或者叫新文化的群众性革命运动。”(向策)。在当前为何要倡导新韵运动呢?原因主要有二。其一,是新诗(现称现代诗)严重西化,偏离了民族的诗歌航向,其观念其影响至深;其二,是传统诗词缺乏新锐变革的气象,特别是国人对诗格诗律视为“国粹”,其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在此种情形之下,欲想推广、普及新韵,绝非易事。新韵的兴起,触动的是诗坛的大神经,大动脉,是两个强大的诗歌阵营!西化与守旧两股势力的过于强大,必然导致新韵运动的爆发。因此,兴一次革命,兴一场运动,才能改变当前诗坛的格局。
(二)新韵运动的前夕
    在现当代诗歌发展史上,值得研究的是西洋自由诗(简称西诗)对中国传统诗歌的影响与冲击。西诗的最初影响是在五•四时期,当时是由于思想解放运动也好,西诗乘虚而入也好,总而言之使中国诗歌形成一个巨大的断层。有诗论者说好就好在这一“断”,它使中国进入狂飙突进的诗歌时代,产生了象郭沫若、艾青、臧克家、徐志摩、戴望舒这些大师级的诗人。但对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诗歌而言,客观上却影响了它的持续健康发展。尽管这个断层属于“文革突变”,但与传统并非格格不入的,而是很好地结合了传统。只是到了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以来,诗坛出现了否定社会主义文艺方向的“新的崛起”与后来的反文化、反历史、反传统、反理性的“后起崛起”现象,才使诗歌受到前所未有的灾难。这种诗潮对于诗歌理论的诠释已远远地超过了诗歌应有的内涵。诗是什么“更深层的生命体验”,“内宇宙的发现”,“潜意识的发掘”、“生命意识的苏醒”等,对于这种诗论观点正确与否姑且不论,关键问题是把诗歌引往何处。诗歌只是诗人梦呓般的禅语,而与社会、历史、人类、文化完全没有什么联系。如果说五•四时期白话诗运动是对西诗借鉴的话,那么以后的诗歌的“二度革命”则是对西诗的横向移植。值得一提的是有些诗评家将现当代诗坛“三代分开”。第一代以五•四时期白话诗运动的先躯为代表,第二代以朦胧诗人为代表,第三代诗人主要以整体主义与非非主义等先锋诗人为代表。如果按照这种“三代分法”论,就是以现代诗派为正宗,为主流,中国新诗则完完全全地为现代诗派所替代,而其它卓有建树的诗派,关心现实、关心政治的诗人全不在话下了,中国新诗完全地沦为“西诗”也在所难免了。在当代诗坛,许多有重大影响的诗人,写过许多批判性的文章,强调诗歌方向,强调主旋律。但因那股西化势力过于强大,终未能行之有效地扭转过来。当一种先进的诗体尚未形成之前,诗歌依然沿着原有的轨迹向前滑行。
    在新世纪,股股诗潮悄然隐退,各种主义、各种“流派”业已分崩离析,而“新韵”正如朝阳蓬勃向上,极富有生命力。拯救诗运,扭转诗坛局面的重任,自然而然地落在新韵者们的肩上。
中篇:大风起兮云飞扬
(一)新韵运动的兴起
    当“第三代诗人”部落分崩离析的时候,中国诗人普遍徘徊于世纪末的黄昏之中。先锋诗歌笼罩着挽歌气氛 。也就在这悲寂的、无助的黄昏氛围中,在中国诗歌跌入低谷的时候,一道亮丽的风景粲然而至—— “新韵”应运而生!
    1997年,重阳先生发表《提倡推广新声韵》重要论著,成了“中华新韵”诗体开创的前奏曲,促进了“中华新韵”的兴起。
    1998年,重阳先生发表了《“新韵”的兴起是历史是必然》,向策先生发表了《“新韵学”在中华大地脱颖而出》,标志着新韵理论的形成。
    再后,重阳先生创立了《中华新韵说》,并以“中华新韵大家说”引发了新韵理论体系的形成,从而奠定了新韵运动的基础。
    当新韵理论体系完全确立之后,就成为指导诗坛全局、指导新韵运动的文献。新韵运动就会空前活跃起来。
   “中华新韵学会”的成立,形成了新韵运动的组织核心和领导核心。新韵运动在全国各地,必将以星火燎原之势蓬勃兴起。

(二)新韵运动的格局
    如果说最初的声韵改革促成了新韵理论体系的形成,而新韵理论体系的形成则引发了新韵运动,为新韵运动拉开了序幕。
    当前,新韵尚处于幼小状态,新韵运动只是初始阶段。随着新韵的发展与普及,新韵运动一定会发展到波澜壮阔的局面。
    在传播新韵,推广新韵的过程中,一批新韵精英脱颖而出,形成了“百花齐放,春潮齐涌”的良好态势。重阳为新韵运动的主将,他成立了“中华新韵学会”,创立了新韵理论体系,领导了新韵运动。向策、李万修、常毅坚、方仲权、姚义、陈林、红女、叶城文等诗人(详见《中华新韵精英榜》)为新韵理论体系的发展完善,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真理愈辩愈明,诗人们通过大研讨,大辩论,对新韵的科学内涵、新韵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都做出了杰出贡献。
(三)新韵运动会引起哪些论争
    新韵从诞生的那天起,就带着鲜明的时代性,先进性与革命性。随着新韵的大力传播与推广,新韵有可能被推到风口浪尖上。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新韵面对着两股强大的势力(龙其以西化势力最为严重),两股势力有可能联手共同围剿“新韵”,或者单方对“新韵”发难。在这种情形下,必然会导致一场不可避免的理论之争。
    其论争的焦点往往会激化起来,形成一道道悲壮斑斓的人文景观。新韵者们必须审时度势,充分估量面临的新问题,迎接新的挑战。
    论争之一:方向之争
    是坚持社会主义的文艺方向还是否定社会主义文艺方向;是为人民歌唱还是为自己歌唱;是借鉴西方优秀文化,还是盲目照搬;是西诗占主导地位还是新韵占主导地位。
    论争之二:观念之争
    诗人观念的不同,必然会造成诗歌观念的不同,或者以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价值观、审美观作为出发点,或者以唯心主义、个人主义为出发点。
    论争之三:新旧之争
    新韵之争包含革新与守旧之争,进步与落后之争,积极与颓废之争。比如传统诗词,是固守僵式,还是大胆改革、创新;是因循守旧,还是赋予其时代精神;是吸收其精华,还是沿袭其糟粕。
    论争之四:韵律与“是非”之争
    诗是有韵律的文体,无韵不成诗。而现代诗抛弃了韵律,分行便诗。到底是“韵”定是非呢?还是“行”定是非呢?在“是非”的论争中,恐怕“无韵非诗”将成为最激烈的论争焦点之一。


下篇:人间正道是沧桑

(一)新韵运动的作用
    新韵运动有两个巨大作用:其一是抵制新诗的严重西化,其二是革新旧体诗词。
    新诗应该根植于民族的土壤。如果将西诗完全引进过来,非但解救不了当前诗坛的危局,反而还会给民族诗歌带来极大的灾难。无论是第三代先锋诗人还是第四代先锋诗人,都没有真正找到中国诗歌发展的出路,都没有将诗歌引向健康发展的轨道。中国诗歌发展的唯一出路,是遏制诗歌西化的进程,回到民族诗歌发展的轨道上来。中国诗歌必须从传统诗词、民歌、新诗中汲取养分,走三者相结合的路子。西化与守旧是两种极危险的倾向。
    中华传统诗词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我们既要很好地继承它,又要不断加以创新、发展,赋予其鲜明的时代特色。先秦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形成了每个时代的特色和优势。在当前,新韵是最适合我们这个时代的诗体。因为她不但带有强烈的民族特色,而且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她与西诗格格不入,保持着民族风韵与道德风骨;她与僵化的格律诗格格不入,她富有创造性与生命力。
    新韵者们推行新韵运动,是在诗歌跌入低潮,是在当前严峻的诗歌境况下必须选择的正确道路。新韵运动,就是使诗歌保持民族性、时代性与先进性,而摒弃落后的、颓废的、没落的因素。
(二)构建民族诗歌的工程
    新韵运动的目的,是重新构建民族诗歌的工程。当新诗依然沿着原有的轨道向前滑行的时候,新韵者们有必要改变它运行的轨迹,向良好的方向发展。当新韵理论体系完全确立之后,当西化与守旧两股势力依然强大的时候,新韵者们有必要重新构建民族诗歌的工程。这个工程是继往开来的,产生象唐诗、宋词、元曲那样的诗歌高峰。这个工程是以民族文化为根基的,它自然也包含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份。
    构建民族诗歌的工程,包括新韵理论与新韵创作实践两个部分。先进的科学的理论体系指导着诗人的创作实践,起着指导全局的作用。
    我们对二十世纪诗歌发展的历程,进行认真地回顾与总结。白话诗运动的理论体系,指导着诗坛全局,采用了白话自由诗体,带来的是狂飙突进的诗歌运动;现代诗歌理论体系对现代诗的形成与发展,起着指导作用。但它以西诗为主导地位,没有解决中国诗歌发展的出路问题。新韵理论体系确立了新韵诗体,必定使诗歌再次产生巨大的飞跃。

(三)新韵事业是正义的
    重阳先生在《中华新韵说》中响亮地指出:“‘新韵’无成败!”当新韵发展成一座诗歌高峰之后,可能会被后来一种更先进的诗体所取代,此为自然法则,不可违背。正如宋词取代唐诗,元曲取代宋词一样。“新韵无成败”,主要针对诗体而言。我们所倡导的新韵运动,我们所奋斗的新韵事业,必定会取得胜利!
    也许会有人担忧或持怀疑态度,新韵学会初创时,全国各地委员仅有几十人,现在也仅仅一百余人,怎能担当得起拯救整个华夏诗坛的重任?其实,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五•四运动时,宣传马列主义、社会主义,在思想界仅有两位杰出人物,那就是陈独秀和李大钊,加之五•四运动中的骨干毛泽东,邓小平、周恩来、赵世炎等人,也仅有十余人。五•四运动后,北京、长沙、济南、广州、天津等地共产主义小组相继成立,各共产主义小组成员也仅有几人组成。1921年7月,召开中国共产党成立大会,出席大会的代表仅有12名,代表着全国53名党员。然而正是这12名勇士肩负着拯救整个中华民族命运,推翻三座大山的重任。正是这12名勇士,将中国革命拉开了序幕,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在当前,尽管新韵学会在全国各地的委员也仅有百余人,但随着时局的发展,必定会迅速壮大起来,成为扭转诗坛格局的中坚力量!
    我们所倡导的诗文化是先进的文化,我们所奋斗的事业是正义的事业。正义的、先进的事业是不可战胜的。任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也许暂时是强大的,但最终将以失败而告终!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新韵运动必胜,新韵事业必胜!
                 2002年5月于青居园书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4-5-3 14:46 | 只看该作者
人  间  正  道  是  沧  桑

——论“新韵运动”



山 东•雁 阵



上篇:山雨欲来风满楼
(一)新韵运动的前沿
    关于“新韵运动”的提法不是偶然的。重阳、李万修、向策等诗人都有过精辟的论述:“新韵的兴起是历史的必然。”(重阳),“新韵,必将揭开我国诗史新的一页,兴一场运动,掀一次革命,开一代诗风。”(李万修),“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中华新韵’的开创,可说是元曲之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又一场中国诗歌划时代的伟大革命。”、“新韵的兴起是从第二诗界的民间,自发形成的一场革命或者叫新文化的群众性革命运动。”(向策)。在当前为何要倡导新韵运动呢?原因主要有二。其一,是新诗(现称现代诗)严重西化,偏离了民族的诗歌航向,其观念其影响至深;其二,是传统诗词缺乏新锐变革的气象,特别是国人对诗格诗律视为“国粹”,其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在此种情形之下,欲想推广、普及新韵,绝非易事。新韵的兴起,触动的是诗坛的大神经,大动脉,是两个强大的诗歌阵营!西化与守旧两股势力的过于强大,必然导致新韵运动的爆发。因此,兴一次革命,兴一场运动,才能改变当前诗坛的格局。
(二)新韵运动的前夕
    在现当代诗歌发展史上,值得研究的是西洋自由诗(简称西诗)对中国传统诗歌的影响与冲击。西诗的最初影响是在五•四时期,当时是由于思想解放运动也好,西诗乘虚而入也好,总而言之使中国诗歌形成一个巨大的断层。有诗论者说好就好在这一“断”,它使中国进入狂飙突进的诗歌时代,产生了象郭沫若、艾青、臧克家、徐志摩、戴望舒这些大师级的诗人。但对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诗歌而言,客观上却影响了它的持续健康发展。尽管这个断层属于“文革突变”,但与传统并非格格不入的,而是很好地结合了传统。只是到了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以来,诗坛出现了否定社会主义文艺方向的“新的崛起”与后来的反文化、反历史、反传统、反理性的“后起崛起”现象,才使诗歌受到前所未有的灾难。这种诗潮对于诗歌理论的诠释已远远地超过了诗歌应有的内涵。诗是什么“更深层的生命体验”,“内宇宙的发现”,“潜意识的发掘”、“生命意识的苏醒”等,对于这种诗论观点正确与否姑且不论,关键问题是把诗歌引往何处。诗歌只是诗人梦呓般的禅语,而与社会、历史、人类、文化完全没有什么联系。如果说五•四时期白话诗运动是对西诗借鉴的话,那么以后的诗歌的“二度革命”则是对西诗的横向移植。值得一提的是有些诗评家将现当代诗坛“三代分开”。第一代以五•四时期白话诗运动的先躯为代表,第二代以朦胧诗人为代表,第三代诗人主要以整体主义与非非主义等先锋诗人为代表。如果按照这种“三代分法”论,就是以现代诗派为正宗,为主流,中国新诗则完完全全地为现代诗派所替代,而其它卓有建树的诗派,关心现实、关心政治的诗人全不在话下了,中国新诗完全地沦为“西诗”也在所难免了。在当代诗坛,许多有重大影响的诗人,写过许多批判性的文章,强调诗歌方向,强调主旋律。但因那股西化势力过于强大,终未能行之有效地扭转过来。当一种先进的诗体尚未形成之前,诗歌依然沿着原有的轨迹向前滑行。
    在新世纪,股股诗潮悄然隐退,各种主义、各种“流派”业已分崩离析,而“新韵”正如朝阳蓬勃向上,极富有生命力。拯救诗运,扭转诗坛局面的重任,自然而然地落在新韵者们的肩上。
中篇:大风起兮云飞扬
(一)新韵运动的兴起
    当“第三代诗人”部落分崩离析的时候,中国诗人普遍徘徊于世纪末的黄昏之中。先锋诗歌笼罩着挽歌气氛 。也就在这悲寂的、无助的黄昏氛围中,在中国诗歌跌入低谷的时候,一道亮丽的风景粲然而至—— “新韵”应运而生!
    1997年,重阳先生发表《提倡推广新声韵》重要论著,成了“中华新韵”诗体开创的前奏曲,促进了“中华新韵”的兴起。
    1998年,重阳先生发表了《“新韵”的兴起是历史是必然》,向策先生发表了《“新韵学”在中华大地脱颖而出》,标志着新韵理论的形成。
    再后,重阳先生创立了《中华新韵说》,并以“中华新韵大家说”引发了新韵理论体系的形成,从而奠定了新韵运动的基础。
    当新韵理论体系完全确立之后,就成为指导诗坛全局、指导新韵运动的文献。新韵运动就会空前活跃起来。
   “中华新韵学会”的成立,形成了新韵运动的组织核心和领导核心。新韵运动在全国各地,必将以星火燎原之势蓬勃兴起。

(二)新韵运动的格局
    如果说最初的声韵改革促成了新韵理论体系的形成,而新韵理论体系的形成则引发了新韵运动,为新韵运动拉开了序幕。
    当前,新韵尚处于幼小状态,新韵运动只是初始阶段。随着新韵的发展与普及,新韵运动一定会发展到波澜壮阔的局面。
    在传播新韵,推广新韵的过程中,一批新韵精英脱颖而出,形成了“百花齐放,春潮齐涌”的良好态势。重阳为新韵运动的主将,他成立了“中华新韵学会”,创立了新韵理论体系,领导了新韵运动。向策、李万修、常毅坚、方仲权、姚义、陈林、红女、叶城文等诗人(详见《中华新韵精英榜》)为新韵理论体系的发展完善,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真理愈辩愈明,诗人们通过大研讨,大辩论,对新韵的科学内涵、新韵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都做出了杰出贡献。
(三)新韵运动会引起哪些论争
    新韵从诞生的那天起,就带着鲜明的时代性,先进性与革命性。随着新韵的大力传播与推广,新韵有可能被推到风口浪尖上。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新韵面对着两股强大的势力(龙其以西化势力最为严重),两股势力有可能联手共同围剿“新韵”,或者单方对“新韵”发难。在这种情形下,必然会导致一场不可避免的理论之争。
    其论争的焦点往往会激化起来,形成一道道悲壮斑斓的人文景观。新韵者们必须审时度势,充分估量面临的新问题,迎接新的挑战。
    论争之一:方向之争
    是坚持社会主义的文艺方向还是否定社会主义文艺方向;是为人民歌唱还是为自己歌唱;是借鉴西方优秀文化,还是盲目照搬;是西诗占主导地位还是新韵占主导地位。
    论争之二:观念之争
    诗人观念的不同,必然会造成诗歌观念的不同,或者以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价值观、审美观作为出发点,或者以唯心主义、个人主义为出发点。
    论争之三:新旧之争
    新韵之争包含革新与守旧之争,进步与落后之争,积极与颓废之争。比如传统诗词,是固守僵式,还是大胆改革、创新;是因循守旧,还是赋予其时代精神;是吸收其精华,还是沿袭其糟粕。
    论争之四:韵律与“是非”之争
    诗是有韵律的文体,无韵不成诗。而现代诗抛弃了韵律,分行便诗。到底是“韵”定是非呢?还是“行”定是非呢?在“是非”的论争中,恐怕“无韵非诗”将成为最激烈的论争焦点之一。


下篇:人间正道是沧桑

(一)新韵运动的作用
    新韵运动有两个巨大作用:其一是抵制新诗的严重西化,其二是革新旧体诗词。
    新诗应该根植于民族的土壤。如果将西诗完全引进过来,非但解救不了当前诗坛的危局,反而还会给民族诗歌带来极大的灾难。无论是第三代先锋诗人还是第四代先锋诗人,都没有真正找到中国诗歌发展的出路,都没有将诗歌引向健康发展的轨道。中国诗歌发展的唯一出路,是遏制诗歌西化的进程,回到民族诗歌发展的轨道上来。中国诗歌必须从传统诗词、民歌、新诗中汲取养分,走三者相结合的路子。西化与守旧是两种极危险的倾向。
    中华传统诗词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我们既要很好地继承它,又要不断加以创新、发展,赋予其鲜明的时代特色。先秦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形成了每个时代的特色和优势。在当前,新韵是最适合我们这个时代的诗体。因为她不但带有强烈的民族特色,而且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她与西诗格格不入,保持着民族风韵与道德风骨;她与僵化的格律诗格格不入,她富有创造性与生命力。
    新韵者们推行新韵运动,是在诗歌跌入低潮,是在当前严峻的诗歌境况下必须选择的正确道路。新韵运动,就是使诗歌保持民族性、时代性与先进性,而摒弃落后的、颓废的、没落的因素。
(二)构建民族诗歌的工程
    新韵运动的目的,是重新构建民族诗歌的工程。当新诗依然沿着原有的轨道向前滑行的时候,新韵者们有必要改变它运行的轨迹,向良好的方向发展。当新韵理论体系完全确立之后,当西化与守旧两股势力依然强大的时候,新韵者们有必要重新构建民族诗歌的工程。这个工程是继往开来的,产生象唐诗、宋词、元曲那样的诗歌高峰。这个工程是以民族文化为根基的,它自然也包含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份。
    构建民族诗歌的工程,包括新韵理论与新韵创作实践两个部分。先进的科学的理论体系指导着诗人的创作实践,起着指导全局的作用。
    我们对二十世纪诗歌发展的历程,进行认真地回顾与总结。白话诗运动的理论体系,指导着诗坛全局,采用了白话自由诗体,带来的是狂飙突进的诗歌运动;现代诗歌理论体系对现代诗的形成与发展,起着指导作用。但它以西诗为主导地位,没有解决中国诗歌发展的出路问题。新韵理论体系确立了新韵诗体,必定使诗歌再次产生巨大的飞跃。

(三)新韵事业是正义的
    重阳先生在《中华新韵说》中响亮地指出:“‘新韵’无成败!”当新韵发展成一座诗歌高峰之后,可能会被后来一种更先进的诗体所取代,此为自然法则,不可违背。正如宋词取代唐诗,元曲取代宋词一样。“新韵无成败”,主要针对诗体而言。我们所倡导的新韵运动,我们所奋斗的新韵事业,必定会取得胜利!
    也许会有人担忧或持怀疑态度,新韵学会初创时,全国各地委员仅有几十人,现在也仅仅一百余人,怎能担当得起拯救整个华夏诗坛的重任?其实,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五•四运动时,宣传马列主义、社会主义,在思想界仅有两位杰出人物,那就是陈独秀和李大钊,加之五•四运动中的骨干毛泽东,邓小平、周恩来、赵世炎等人,也仅有十余人。五•四运动后,北京、长沙、济南、广州、天津等地共产主义小组相继成立,各共产主义小组成员也仅有几人组成。1921年7月,召开中国共产党成立大会,出席大会的代表仅有12名,代表着全国53名党员。然而正是这12名勇士肩负着拯救整个中华民族命运,推翻三座大山的重任。正是这12名勇士,将中国革命拉开了序幕,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在当前,尽管新韵学会在全国各地的委员也仅有百余人,但随着时局的发展,必定会迅速壮大起来,成为扭转诗坛格局的中坚力量!
    我们所倡导的诗文化是先进的文化,我们所奋斗的事业是正义的事业。正义的、先进的事业是不可战胜的。任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也许暂时是强大的,但最终将以失败而告终!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新韵运动必胜,新韵事业必胜!
                 2002年5月于青居园书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1-1 12:16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