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41|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还原生活:扩展诗歌的精神维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9-1 21: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还原生活:扩展诗歌的精神维度
                   ——论董喜阳的诗和网络时代的诗歌走向

撰文/金振邦(东北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新媒介时代,仍然执著于传统诗歌创作的作家正在越来越少。我在看了学生创作的几期《原》诗刊后曾写过一篇短小评论:“网络时代的诗歌走向”。[1]他们创作传统诗歌的热情和执著,一行行诗句中透露出来的奔放激情、生命活力,使我深受感动。我在诗歌方面是外行,对诗歌的见解常常属于旁门左道。我认为诗人的作品一旦完成就是一个独立宇宙,不再受作家自己及外界评论的影响。任何一首诗作包含着无数空白和未定点。读者最重要的活动就在于排除或填补未定空间,这与其文化背景、审美取向、生活经历等息息相关。解读和评价的作品意义决不是文本中固有的,而是从阅读的具体化过程中产生的。它遵循着沉淀在审美原则的形成与变化中的特定逻辑。可见,诗作的评论必将呈现多元化的态势。
    然而,网络时代由于受纸质媒介的制约,传统诗歌的传播和接受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现在热衷于传统诗歌创作与欣赏的人十分有限。当下诗歌生存空间正在萎缩,并让位于小说的发展。然而诗歌不会死亡,它会随着媒介变化而顽强地生存下去,或渗透到其他文学样式之中,或获得变异和新生,但仍然改变不了其边缘位置。然而执著的作家仍然会创作传统诗歌,笔耕不辍,积聚能量,等待释放。吉林省80后董喜阳就是其中一位勤奋创作、才华横溢的青年诗人。他的诗歌创作理念是:诗歌是生活的关照和呈现,应把诗歌还原于生活,在快乐生活中扩展诗歌的精神维度。可以说他的作品真在实践着自己的创作观,取材于方方面面的生活情景,流泻着心灵的感受和震撼,闪烁着文化精神的多彩亮点。
    善于捕捉生活中的亮点和温暖,并为此感动和震撼。生活中可能坎坷多于顺境、黑暗重于亮色、寒冷盖过温暖,但坚信瞬间亮点和短暂温暖,会引领我们走上正途。哪怕“在阴影里跌倒”,也要把“温暖的黑色”想象成“耳洞里匍匐的光”。时间就像一个“簸箕”,让“出走的孤儿回家”。我们应孜孜不倦“收集体温”,“摞它们于屋角/定期保养,擦洗/让他们保持新鲜,如同生活/对待我的手法。所有不发霉的事物/令我惊喜。成天响声清脆的木鱼/和尚摇头背诵的经书,用力一踢就滚跑的/草籽。我的目光/和笔在深夜里多次为它们震颤。”(《收集体温》)体温是生命和活力的体征,收集体温就是对生命的执著和追求。木鱼、经书和草籽,象征着坚韧、信仰和生命力。作者为此而感到心灵的震颤。
    追求自然本色,为社会发光,做雪中送炭的补丁。自然和本色是生命的本源。用自己一份微弱光芒和一块微小补丁,来回归自然、于世有补。“醒来,天气。我喜欢的是你在这里/并非任人精心打扮的姑娘/你以轻松的幽默完成越野。你有自己/的感觉。像是小飞机噗嗤着翅膀/经过愉悦的玉米地。你是天空健康的肤色。”作者厌倦人为的“精心打扮”和沉重的陈词滥调,尊重主体意识和田野风光。不屑于充当“醒目的广告词”和“光亮于头顶的街灯”,宁愿成为“萤火虫”这样的“火把”,做“一个城市的补丁”。(《醒来,天气》)诗作干预生活的力量是十分有限的,但只要亮出自己的本色,能给予读者一定的启示、反省和思考,它就会流传下去不会湮没。
    保持自己的心灵追求和梦幻壮景。没有追求的人就像是行尸走肉,随时随地生活在迷茫之中。心灵的追求常常是一个个具体愿景的累积,逐渐奔向终极目标。而梦幻壮景正是心灵追求的艺术蓝图。“现在,我要尽量爬到高处/在崇山峻岭和上升事物的注视下/越过自己的头顶//渐渐脱离安全的感觉,让我成为了/季节的主角,高歌或是哭泣”。作者要在“崇山峻岭和上升事物”的参照下,来超越自我。哪怕远离平淡安逸的优雅生活,处于坎坷征程和漩涡中心,不管是成功亦或失败,都勇往直前、在所不惜。在心灵追求基础上的愿景则是:“没有风声搅拌的时间”、“酒盅里投下温暖的倒影”、“灯笼从水里长出来”,以及“那么多的鸽子摇摆,在呼吸之间”。(《我喜欢的时刻》)这些意象化的情景,显示了作者对宁静、友情、信仰和平和的向往。
    通过意象揭示创作动机,呈现诗魂。文学绝不是为歌功颂德而存在的。颂扬、歌功、美化、迎合、献媚、捧场、粉饰等,绝不会成为文学的主调。文学的主要功能应该是疗伤、揭露、质疑、启蒙、宣泄、警示等。“为了孤独和更大的装满自己/掏空亲手建筑的一切。唯一可留下的是/一只蚊子,流着我的血/这时刻翻滚的细小事物,见证着一种存在/轻轻消亡的糜烂和欲望之心。”(《写作动机》)诗人为了沉静思考和充实自己,要解构自己的过去,反省痛苦的简历,消解“糜烂和欲望之心”。“如果钉子不在孔中,沉船不燃烧在/海面上,请为它们祈祷/让每个词语具有沉甸甸的力量/如风逆转,似群山是大地的犄角。”[2]如果诗作不面对现实、不参与社会前进的战役,读者就要祈祷它洗心革面、脱胎换骨。每一诗句都要“具有沉甸甸的力量”,充当“大地的犄角”。但诗作还要成为社会和谐的中介,要展现胸怀、爱心和宽容。诗作应该“盛满包容与劝勉,那些慈悲的拐杖/架在心怀之间的彩虹桥/因为清晨的一丝凉意,使劈不开的/雷声,赶不走的苦雨/如灯自然熄灭,永世不再生长”。 [3]诗作可以化解人世间的积怨、愤恨、苦难和孤独。
    犀利的目光透视社会险恶,抗争生活黑暗面。只有深刻了解当下社会的痼弊,才能知己知彼、坦然应对。我们经常处于社会的迷雾之中,“被虚伪的空气刺伤/背后有刀立在颈项,如隐藏的伤口”。 [4]虚伪常常过度张扬,时不时背后会隐藏着伺机攻击的寒刀,令人不能懈怠。它令人“视力开始下降,面容也已苍老”。为了应对这种尘世,“且时不时/需要披着道具,穿梭在生与死之间”。(《在林间,我思念的事物》)正如几米在《疲惫人生》中所说:“大家都说做人好累,我也这么觉得。/要戴上假发、戴上面具、戴上眼镜、戴上笑容。……天天都得如此,直到上天堂。”[5]作家之间真是有着心理共鸣。生活中存在着激烈的冲突,“斩杀的脚步临近,祭坛前人头攒动/一匹马在烈焰中奔跑,趟起尘土飞扬/有狂风冰雹追赶它,有暴雨泥石流恐吓它。”[6]我们处于社会的大转型时期,新旧思想的更迭、不同阶层的重组,各种力量的较量将势不可免。“奋力的抖动臂膀,像一切前行的事物/把胡须的针芒钉向死亡的翅膀。”[7]诗人毫无畏惧,要以自己的生命来向死亡宣战。
    字里行间流淌着对父母的怀念与挚爱。这常常是人们心灵和情感的港湾,可以使自己的灵魂歇息和温暖。“电话再响起,父亲的声音捣碎着思念。”我曾经“在您银色的翅膀下欢呼、跳跃”。“啊,父亲!起风了/大街上没有人。我多么希望/在下一个转弯处/您和母亲一起站在那,等我。” [4]还可以说对父母的情念,也是一种灵魂的栖息地和依靠,是自我力量的源泉之一。“生活是一团迷雾,离开您/我经常被虚伪的空气刺伤。”“想起您,我就干咳出一把泪来。”[4]父母的启蒙教育,常常给了我们辨别真善美的初始化基准,使子女能够健康地走在人生的征途上。
     作品试图超越自己,反省自己的存在。一个人最大的对手或难以逾越的障碍,常常就是自己。能够认识到这一点的可谓智者。“我们在显微镜下挣扎的,在玻璃窗上打滑/的道德与尊严,早于别人的痛苦而得意/的盘旋,先于人类哭泣而欢愉的情感/如此的渺小和可怜。”(《不要担心自己的存在》)我们所谓的有些“道德与尊严”,是那样的没有根基站立不稳。甚至某些“得意的盘旋”、“ 欢愉的情感”,导致他人苦难和人类哭泣。诗中通过“显微镜下挣扎”语句,衬托出所谓道德尊严“渺小和可怜”的程度。正因为如此,作者“越来越渴望/这样的生活:窗帘不是一种设防/纯洁,寂静是匕首,露出锋利的牙齿/把内心的狂躁与不安全部刺杀。”(《屠戮》)可见,宁静、平和、淡定,是克制内心狂躁与不安的锐利武器。
     对历史的感悟思考与艺术审视。对历史的感悟思考是作品普世价值之所在,是实现文学跨文化传播的重要因素。好的诗歌就是靠深邃的思想,来跨越时空的藩篱,辐射到未来的世界。“清晨是一棵树,出奇的高大/……这树叶子华美,结满生命的果实/我伸手摘下,放在口袋里,为世代的食物/好让这个老眼昏花、黑发花白的窑匠/可以站在磐石上仰望,修理瓷器活。”[8]这是一棵生生不息的历史之树,勾勒出漫长的历史年轮。它积淀着历代智者和先哲的的思想智慧,闪烁着多元文化的精神亮点。它能够为各代精英和勇士提供精神食粮。只有了解了历史走向,才能够使“老眼昏花”站在“磐石上”高瞻远瞩,展望和开拓未来。对历史的艺术审视,这是我们当代作家义不容辞的重要使命之一。作家莫言就是通过一系列小说作品,对近五六十年的历史进行了艺术解构和审视,获得了崇高的荣誉。好的诗作也应如此。“今夜我要爬行,在流满血的路上”,这是一种对历史的全新认知。曾经“红色的革命钟声响起,红色的诗行遍地都是”,连一些诗歌创作都无法摆脱“红色”磁力的影响。“浴缸、家具和沙发,带有资本主义的都抛弃”,甚至连正常的生活都被贴上“资产阶级”的标签。而今痛定思痛,“我刺杀自己,把露出的鲜血搅拌成镜面/照出彷徨的影子,以及七十二变。”[9]作者要深刻地反省自己,揭去脸上那无奈多变的面具,把自己真实的面容呈现于世人之间。
     董喜阳的诗作在还原生活、拓展多元精神维度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是十分可喜的。但是,要真正创作出一流的优秀作品来,还须进一步提升诗作的艺术层次和文化品位。具体来说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大胆尝试和开拓创新。
     首先,借鉴世界级经典诗作,从民间汲取艺术营养。这是创作的高标杆和参照系,也是后人可站立的巨人肩膀。莫言能够创作“高密东北乡”系列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美国福克纳和哥伦比亚马尔克斯给了他重要启发。莫言找到了和他们之间的心灵共鸣点。学习一段时间以后还要尽快逃离他们,否则就会被他们灼热火炉融化掉。诗歌领域,如莎士比亚、彭斯、叶芝、艾略特、阿波利奈尔、歌德、拜伦、泰戈尔、普希金、雪莱、海涅、庞德等,包括中国古代的著名诗人作品,都值得翻阅和揣摩。它能开阔眼界、提升作品格调和品位。其中,庞德借鉴中国唐宋意象诗的手法,可谓出神入化。他创立了美国的意象派诗歌,其《地铁车站》呈现了诗歌意象的真髓。民间艺术营养是艺术创新的土壤。莫言在瑞典学院演讲中谈到的关于泥瓦匠破庙躲雨,破庙最终坍塌的故事,就是取之于《聊斋志异·孙必振》。[10]
      其次,贴近现实、凸显普世性文化价值。文学远离现实就会无病呻吟、苍白无力。诗作只有触及了大多数人关注的热点和现实问题,作品才能触动读者的心弦,引起强烈反响,其文化意义才会跨越地区和国度,辐射遥远的未来。这种作品的价值取向和文化意义,就具有普世性价值,为全人类所接受。如果只是强调服务于特定时空领域的某种意识形态,文学的生命力就不会久远。从诺贝尔文学获奖作品和历届奥斯卡获奖电影的主题呈现来看,就可以从中得到许多深刻而有益的启示。
    再次,尝试跨界拓展诗歌创作的空间。在网络新媒介的催化下,文学不断萌发新枝,网络诗歌异军突起,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特别是台湾一些网络诗歌网站,如“新诗电电看”、“ 诗路:台湾现代诗网络联盟”、“ 电纸诗歌”、“ 妙缪庙”、“ 触电新诗网”、“ 歧路花园”,还有美国的“Electronic Poetry Center” (电子诗中心)、“The Kinte Space” (黑人作家多媒体詩)等,其中大量具有超文本特征的作品,显示出诗歌乃至文学发展的新趋势。甚至,国内外还出现了诗歌自动创作软件,涌现出一些智能软件自动创作的诗作,这种别开生面的作品,正在挑战传统的诗歌形态。一个时代的文化发展,会有一种与之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文学文体。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就是例证。在佛教、基督教文化影响下,小说至今仍处于崛起势头,是网络时代占统治地位的文学样式。传统诗歌作家应该尝试新媒介的诗歌创作,积聚能量,积极等待召唤它的时代大潮的降临。

                                                                                        2013年8月8日



参考文献


[1]金振邦.网络时代的诗歌走向[EB/OL]. [2013-08-10].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e398300100font.html.
[2] 董喜阳.诗心[J].天津诗人,2012(秋之卷).
[3] 董喜阳.表达[J].天津诗人,2012(秋之卷).
[4] 董喜阳.怀念唠叨[J].雁鸣湖,2011(4).
[5] 几米.疲惫人生[EB/OL]. [2013-08-10].http://shaoxing.bbs.house.sina.c ... 787046/thread.html.
[6] 董喜阳.村庄的老秋[J].中国诗,2013(4).
[7] 董喜阳.秋天长大了[J].诗歌周刊,2012(16).
[8] 董喜阳.瓷器[J].诗歌周刊,2012(16).
[9] 董喜阳.七十二变[J]. 诗歌周刊,2012(16).
[10] 马瑞芳. 莫言的诺奖致词直接受聊斋故事影响[EB/OL]. [2013-08-10].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3/04-08/4708675.shtml.

    金振邦,男,1948年7月生于上海。浙江省杭州市人。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文学院院长,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资深教授,文艺学硕士和博士生导师。中国写作学会副会长,国际汉语应用写作学会副会长,吉林省社科联委员,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主攻文体学,开设文体学,写作,电脑中文信息处理,中国文化概论,文章解读的理论和方法等课程。学术专著有《文体学》,《电脑写作:方法与技巧>》,《文章解读的理论和方法》,《从传统文化到网络文化》。工具书著有《文章体裁辞典》,《文章技巧辞典》。主编合著教材和工具书近20部,现已公开发表论著及文章达500余万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3-9-7 10:40 | 只看该作者
文学的主要功能应该是疗伤、揭露、质疑、启蒙、宣泄、警示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3-9-7 10:25 | 只看该作者
母校老师在30年之后也开放一些了,虽然一些,也是可喜可贺的。想当年包括尊敬的曲本陆、冯克正、孟庆枢等在内的先生对朦胧诗、现代派大加讨伐,很是不爽。现在院 长不是王确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3-9-6 16:49 | 只看该作者
新韵自由诗是中国诗歌发展的方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3-9-6 16:20 | 只看该作者
给微博荐读。。

【中国诗歌流派网新浪微博地址:http://e.weibo.com/zgsglp,欢迎关注、转发、评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3-9-6 16:04 | 只看该作者
给微博荐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3-9-4 09:17 | 只看该作者
有人推荐,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1-15 08:04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