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66|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个青春的夜晚——请甫琴科《春夜》阅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4-23 08: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云经立 于 2012-4-28 08:36 编辑

一个青春的夜晚
——谢甫琴科《春夜》阅读


春     夜
[乌克兰] 谢甫琴科

茅屋旁有个樱桃园子
金甲虫在树上爬来爬去
农夫们背着耕犁回家
年轻的姑娘们唱着歌曲
母亲在家里等着他们回去

全家人在茅屋旁吃晚饭
黄昏的星星在天上升起
小女儿给大家送来饭食
母亲又该絮叨几句了
若不是夜莺在枝头唱起

母亲让几个年纪幼小的孩子
安歇在茅屋近旁
自己挨着他们,也进入了梦乡
一切都安静下来……只有姑娘们
和那只夜茑儿还在唱歌

1847于牢中



一直以来,俄罗斯的诗歌让我倍加喜欢,最先接触的是普希金的诗歌,然后是丘特切夫,莱蒙托夫,勃洛克,然后还有费特,叶赛宁,阿赫玛托娃……这些闪光的名字,将俄罗斯的诗歌天空照亮,放射出璀灿夺目的光芒。

我的朋友也常常向我推荐一些诗歌来读,但除了俄罗斯,其他国家的诗人作品总没能引起我足够的兴趣,所以,一旦我想找些诗歌来陶治一下性情时,我总会阅读来自俄罗斯的诗歌。

这一次,当我打开电子诗集《世界名诗大系:俄罗斯抒情诗选》,我跳过熟悉的普希金,莱蒙托夫,叶赛宁,屠格涅夫等大家的名字,然后带着一种发现的心情开始寻找,在这里,我一定要找到一位让我感兴趣的诗人,一定要读到一首让我叫好不已的诗歌。我相信我能遇上。这完全是凭感觉。

果然,当我看到一个标题《茅屋旁的樱桃园子》,立刻引起我的注意,因为单就这个标题,已经让我看到这两样东西:

茅屋,樱桃园。

茅屋,一定是在乡村;樱桃园,那可以看到大片的樱桃,看到那么多的樱桃,你不想摘下品尝一下吗?单就这两样已引起我这些想像。看到这些,你一定想走进去看一看。那儿还会有些什么呢?带着这样的探求心态,我开始读诗。一读完,我的脑细胞全部张开了,我几乎要屏住呼吸来感受眼前的美景:

有一座茅屋,茅屋旁有一个樱桃园,接着,看到金甲虫在樱桃树上爬来爬去,然后顺着小道望去,农夫们背着耕犁正走在回家的路上,路上还走着一些年轻的姑娘,显然,她们也是刚刚从田间劳作完,正与那些农夫们一样走在归家的路上。那些农夫们也许因为疲劳,他们背着耕犁在路上默默地走着。而那些姑娘们则不同了,因为刚刚劳动完毕,现在终于可以放松一下,她们开始唱歌。唱的是些什么歌呢?当然,可以猜想得到,是年轻人喜爱的歌曲,如果是在我们中国,走在田间回来的路上,年轻人也许就会唱那些充满爱情色彩的歌曲,比如《月亮代表我的心》,《我只在乎你》,《大约在冬季》,或者唱《我的未来不是梦》。俄罗斯的年轻姑娘们此刻一定唱着与这些类似的歌曲,来表达她们的内心,对未来生活的渴望,幻想,憧憬……

这些是我们看到路上的情景,而且是由近而远。首先是金甲虫,然后是路上的农夫以及姑娘们。这就是电视画面的一个近景与远景,近景是一个特写镜头:金甲虫在树上爬来爬去;远景是路上背着耕犁的农夫以及唱歌的姑娘们。

农舍里呢?也就是说茅屋里呢?母亲正坐在门边,等着他们回去。他们是些什么人?显然,包括刚才走在路上的农夫,以及那些唱歌的姑娘们。

这是诗人给我们看到的第一组镜头。

仔细想想这个场景,充满了乡间情调,非常平和,温暖,动人。

以上,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结合,怎么这样说呢?坐在家里等着他们回家的母亲,是默默无声地坐在那儿,可见,我们看到眼前的母亲,显然没有说话。然后是那些背着犁回家的农夫们,他们也没有说话,只有姑娘们在路上唱着歌。

这里我们听到唯一的声音,是姑娘们的歌声。

再接下来,我们看茅屋旁的第二个镜头:

正是黄昏时分,一家人在茅屋旁吃饭,吃饭的时候,大家都没有说话,大家默默地吃着,这很符合农家的特点。这时我们仰望天空,星星在天上出现了。我们现在再把眼光从天下落到地面,落到茅屋旁,我们看到小女儿给大家送来饭食,母亲刚准备絮叨几句,这里因为听到夜茑开始唱歌,就停下了刚要说出口的话。

这个情景很有意思,母亲会絮叨些什么呢?还不是与农家生活紧密相关的那些话儿。

这里同样充满了乡间情调,也非常具有乡间色彩。

同样,这一组镜头里也是有动有静,这时我们听到是夜茑的歌声。

最后,我们来看第三组镜头:

显然,这时晚饭已经吃完了,也洗过了,母亲把那些年幼的孩子们安顿在茅屋近旁歇息,我们估计这时气温比较高了,不然,肯定是去房间睡,而不是茅屋近旁。年幼的孩子们,在我看来,至少有三个以上,那时乌克兰肯定没有实行计划生育,一个家庭孩子一般情况是可能都有好几位,不像我们现在,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因为说到孩子安歇在茅屋近旁,我们猜想,母亲可能在茅屋近旁放一个竹床,然后把孩子们放上去,让他们睡,忙活了一天,母亲也有点累了,她就着孩子身旁,也睡了,很快也进入了梦乡。

这个时候,周围非常地安静了。

但是,在这个安静的时刻,夜莺在唱歌,姑娘们也在唱歌。在夜晚唱歌,对姑娘们来说,就是抒情,就是在表达内心的渴望,幻想,还有对未来的希望,憧憬,这里面也许有爱情。姑娘们的歌声包含了这一切。所以诗人在这首诗中从傍晚从田间回家的路上就开始说到姑娘们在唱歌。而农夫们,母亲,小孩子都没有唱歌,农夫们,母亲不唱歌也许是因为太疲惫,或者生活让他们麻木,但姑娘们就不同了,她们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她们对前途,对爱情,对未来,对生活充满了无穷的希望和幻想。

所以这首诗的核心是姑娘们的歌声,而且诗人把她们的歌声非常模糊地呈现给我们,没有具体说她们唱什么歌,只是不断地提到她们在“唱着歌曲”,或者姑娘们在“唱歌”,诗人这样做就是为了让我们充分地去想像,这是诗人的聪明之处。

而这一切将我们深深打动。

看完这一切,我是完全为眼前的景象所陶醉了。这是一幅多么恬淡的乡村画卷啊!真正的诗情画意!

读完第一遍,又开始读第二遍,这时,我们已经完全把文字当成一种符号,顺着这种符号,去看呈现在眼前的那些场景,尤其是姑娘们的歌声。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恬淡,清新,自然,没有丝毫的人工痕迹。完全是一首天然的杰作。

我想,如果一首诗歌,能够达到让读者抛开它的文字,只把它当成一种符号,而是顺着这种符号,看那个被符号传达出来的场景,这无疑已经是非常不朽的杰作了。

回头再探讨一下这首诗的写法,非常简单,这首诗主要由动词和名词组成。

先来看看,名词归纳一下,有这些:

茅屋,樱桃园,金甲虫,农夫们,耕犁,姑娘们,歌曲,母亲,全家人,黄昏,星星,天上,小女儿,饭食,夜莺,枝头,孩子。

然后是动词,请看这些动词:

爬,背着,唱,等着,吃,升起,送,絮叨,安歇,挨着,进入。

现在,我们来一个假设,假定眼前有一块画布,我们把上面那些名词所代表的东西全部画上去,然后根据下面那几个动词与那些名词加以搭配,这样做的话,其结果在画布上会出现一幅非常具有诗意的乡村画。

其实,诗人就是在用画笔,把他看到的这些画在这块画布上。

从上面可以看到,这首诗的语言非常平实,没有动人的词澡,也没有普希金的那种流畅,它完全以天然的姿态出现在我们面前。像“茅屋旁有个樱桃园子”,“金甲虫在树上爬来爬去”这样的诗句,现在的小学生都能写得出,通篇语言朴实,平凡。但这些平实的文字却传达了非同寻常的生活场景,诗人捕捉到了生活中最为动人的一刻,这才是这首诗成功的关键内因。而这些都是通过很一般的语言传达出来的,诗人没有玩任何诗歌技巧,也没有使用任何修辞手法,完全以自然状态呈现,这才是真正的大巧若拙。

艺术作品中有精品和神品之分,谢甫琴科的《春夜》无疑是神品,艺术大师李若禅说过,精品可以通过功力达到;但神品过遇而不可求,而且,神品与一个艺术家的功力没有关系。

谢甫琴科(1814——1861),乌克兰诗人,曾经是农奴,在画家勃柳洛夫的帮助下赎身获得自由。上面诗作注明是作于牢中,那是因为诗人曾经因参加反沙皇的秘密政治团体而被捕。诗人在牢中一定是想起记忆中的那个有姑娘们唱歌的夜晚,于是作下此诗。谢甫琴科的诗歌对乌克兰文学具有重大影响,“被认为是乌克兰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和乌克兰文学语言的建立者”。

谢甫琴科的这首《春夜》又名《五月的黄昏》,《茅屋旁有个樱桃园子》,但我觉得还是《春夜》好。据说,诗人自己非常喜欢这首诗,把它多次抄下赠送友人。

从谢甫琴科喜爱这首诗的程度,我们可以感觉到,诗人对这首诗非常满意。

好作品正是这样,不仅读者喜欢,连创造者本人也一样喜欢。



2010-1-2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5-4-23 23:16 | 只看该作者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恬淡,清新,自然,没有丝毫的人工痕迹。完全是一首天然的杰作。
我想,如果一首诗歌,能够达到让读者抛开它的文字,只把它当成一种符号,而是顺着这种符号,看那个被符号传达出来的场景,这无疑已经是非常不朽的杰作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4-28 08:2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云经立 于 2012-4-28 08:37 编辑

可能是译者笔误。
我是原诗照录。
现在没经译者同意,已作更正。
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2-4-28 06:17 | 只看该作者
夜茑?夜莺吧。
夜茑儿?夜莺不儿化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2-4-23 11:30 | 只看该作者
以散文、亦或散文式随笔写读后感,首先要打动人,本文做到了。
    谢甫琴科我并不熟悉,但通过阅读,和本文作者一起来一次深切的体验,拉家常式的描绘场景,一家人的其乐融融,无不显现出生活的充实与宁静,朴素的笔触与情感的真挚,是这首打动人的可取之处。
   --值得一提的是:这首诗是谢甫琴科在牢狱中写的,谁能想到此情此景,有谁还能这样的波澜不惊,读到这我不觉由衷地生出一种敬仰之情,升华后的情感已达崇高之境,诗人谢甫琴科人格的魅力尽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1-23 04:49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