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龙
前山,一条索道逾越水库架设,那是通山的捷径。
只要你不吝啬人民币,就可以把滑行的铁盒子当轿子坐,看低了山。
后山,铺通道路,并被水泥硬化,游客们以车代步,沿一个个“S”,拐弯抹角地戏弄风景。
在崆峒山巅,我把少年时代登山的情景怀念。
那时,崆峒山尚未开发,还没有贴上“旅游品牌”的标签。
它的浑身散发着野性的气息,犹如一支原生态的古老山歌,被岁月在泾河边深沉地哼唱。
悠扬的旋律,为黄土筑就的西部高原,注入滴翠的生机与灵气。
前山山峰间,一道裂缝曲曲弯弯,是风雨抽打的鞭痕,还是一次地壳运动后留下的纪念?
这是惟一一条通向山顶的路,供人们登攀。
铁黑的荆丛呲出尖锐的牙齿。
横陈的巨石拦在面前。
必须手脚并用,全神贯注,才能在缓行中一点一点把与天空的距离缩短。
好在有列队的树木作护栏,有凸出植被的石头和裸露的树根当台阶,只要你付出喘息的汗珠,就不会在如蚁般蠕动的人群里掉队。
谁敢掉队呀?
倘若独自滞留在山间,哪怕是寂静里风与叶的密语,一只松鼠的突然奔窜,都会使你敲响鼓点的心尖,掀起惊悸的波澜。
仿佛,每一块嶙峋的山石背后都藏着伺机袭击你的野兽。
似乎,那倒挂于峭壁的藤萝,都是毒蛇的化身。
哦,大家结伴登山,多么温暖!
“小心石头!”
每有一颗石块滚落,这样的叮咛便不绝于耳,从上而下,相互递传。
递传着一份真诚。
递传着一份关心。
这一刻,游伴之间,把相牵的手紧挽。
即便彼此互不相识,一个也会向另一个让出脚窝避险。
前行者则会赶快腾出一棵树木,让紧随身后的人抓牢,向上攀缘。
哦,一颗危险的石头,是在把人类的凝聚力考验!
它,把山道上每一个人的善良串起,拧成一根柔软的丝带,扎紧人心,形成一股团结的力量,共同战胜一道道险境难关,抵达梦寐的山巅。
当石块“咚”一声落入谷底,在峡谷,在人们的心中溅响的,是山风般爽朗心情的温暖回声,经久不散!
如今,崆峒山旧貌换新颜,成为平凉一张眩目的“名片”。
但是,真遗憾,为什么我亲近它的兴致日渐缩减?
是因激情被时间磨损?
还是由于缭绕的香火迷乱了我的双眼,模糊了斯山雄秀的画卷?
在索道,在石阶,我再也看不到一串串亲近的脚印。
凡能立足的地方,都支起桌凳向人要钱。
自从问道的黄帝走进史册,满腹学问的广成子就被冷落在结满蛛网的洞穴。
儒释道三教圣人同居山上,却早已放下课本,担负起“神卦”的职责,忙于应付善男信女的祈愿。
塞满竹筒的卦签,不断地被一双双手摇颤。
财神庙里,升官阁前,更是热闹非凡。
手捧香表的人们啊,为了官运亨通,财源滚滚,避难求福,不断弯曲的膝头把蒲团跪烂!
谁会把仰望神像的目光从香烟里抽出来,投向静默的松林和茂盛的花草?
谁会让自己的耳朵远离敲击的木鱼,去聆听山雀的歌声和蝶翅划拨空气的声音?
哦,大自然是一位多么好的医生!
哦,崆峒山是一座多么好的疗养院!
可惜呀,被各种欲望纠缠的人类,却不懂得跨出愚昧的门槛,走出功利的幽暗房间,给身心松绑,晒一晒太阳,用山水这一剂良药,把受损的灵性和健康医治!
在崆峒山巅,我把少年时代登山的情景怀念。
思绪随衣袂被山风吹动。
眺望远方,一片苍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