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5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诗人说诗] 张帆:存在:在向下的开掘中隆起的精神地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2-10 19: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李龙刚 于 2014-2-10 20:08 编辑

  人之为人,在于他的个性气质。城市之为城市,在于他独特的形象与气韵。一座容纳诗人的城市,是带有穿越性的高迈的城市。浣花溪畔有了杜甫、薛涛,成都得以拥有“诗史”的精度。江油有了李白,使一座县城有了横越古今、独步天下的豪情。以诗为鉴,可以知城市之雅俗;以诗为鉴,可以知时代之兴衰。
  诗是难的。在20世纪80年代的集体精神狂欢之后,由现代诗群体大展为标志的群雄并起的山头林立的幻象争夺,分野出民间立场与知识分子写作,分野出浪漫主义的终结与后现代主义的肇始。在此坚守与对垒之际,作为诗歌大省的内陆四川,一直是与中国诗歌艰难处境并行不悖的诗歌高地之一。在北有《诗刊》、南有《星星》、中有《诗歌月刊》的显在主流诗语文本的掩映下,一大批冲荡不休的民间诗歌刊物更以热血喷涌的砥砺,呼应着一个世纪与崭新世纪交接之时的裂变与重组。语言的价值被重估。诗歌的精神被重建。我所说的《存在诗刊》,即是这诗歌之林中的坚强分支,是广阔诗歌植被之上不断升起的诗歌莽林。德阳本土诗人刘泽球、曾令勇、陈建、陈筑、萧颂等均是该诗刊同仁。那些具有大树气象的生命呼吸,即使在区域背景下,也以截片的方式全息了一种精神空间的燎烈与沉默。寻找一个城市的精神地标,构建一个城市的精神品相,或许,通过这些可贵的孤单个案,能够恰切的直达一个城市的内心。

                                         1990年代,发轫,以及寻觅

  改革开放之初,最早感应时代气息的诗歌骑士们,以狂飙突进的姿态闪亮中国文坛。其集结性成果,以朦胧诗派为杰出代言。继之而起的90年代,是一种缓冲或输血。英雄在喘息,大师们稍露倦容。而一大批为这时代精神所感召的年轻学子,似乎正从旷野醒来。他们以青春的姿容,以稚嫩和纯粹为这疲惫的等待期增添了壮丽燃烧的柴薪。
  与众多自足自为的民间诗歌刊物一样,《存在诗刊》的创始期,亦带有明显的实验气质与小集体英雄主义意味。物质的贫穷,并没有淹没精神的高贵需求。追溯“存在简史”可知:1992年初,因为大学时代的一本三人诗歌合集《隐痛》,青年诗人刘泽球结识了陶春,既而是索瓦、梁珩、吴新川、谢银恩。他们之间的友谊和写作上的高密度交往、碰撞,使《存在诗刊》的创办有了最基本的精神前提和基础,正是这几个人构成了今天《存在诗刊》相对固定的核心成员。
  1994年冬,刘泽球从内江师专中文系毕业回到德阳,用攒了一年多的工资和奖金,买了台原始武器般的286个人电脑,甚至没有硬盘,仅用5寸软盘输入。在他的提议下,决定办一个刊物。他们摸到谢银恩当时供职的内江市史家镇小学一间教室里,就着摇曳的烛光,商量刊物的名称和栏目。直到凌晨时分,一直没怎么发言的索瓦说:“干脆叫《存在》吧。”大家从疲惫不堪中猛地振作起来,于是这个具有中性意义的刊名确定下来。陶春在《存在诗刊》第二辑的发刊词中,阐述了他们对“存在”的理解:“存在一词作为整个欧洲之思的动力核心,即:对人本身之在穷竭的追问和不懈努力的争取和命名。在东方,它的同义词则被称为‘道’。”
  1994年底,《存在诗刊》第一期面世,为电脑打印的16开杂志,封面印有倒排的德文Sein,意为“存在”。共复印20份左右,主要送给身边交往的一些诗歌同道,再由大家互相复印传阅。1995年11月,《存在诗刊》第二期出来,也是电脑打印的16开杂志,封面同第一期,复印20份左右,刘泽球联系浙江诗友王川利用单位的印刷机帮忙胶印了50份比较正式的刊物。《存在诗刊》就是在这样一种物质上极端贫血的状态下顽强地分娩下来的。
  1996年,《诗神》杂志推出了一个专门介绍民间诗刊的栏目,《存在诗刊》被作为第一批介绍的民间诗刊。此后,他们陆续接到外地朋友来信索要刊物,而《存在诗刊》少得可怜的印数和粗糙的装祯显然满足不了交流的需要。于是,1997年夏天,正式印刷的《存在诗刊作品集》第一辑面世,小32开,牛皮纸封面,共印500册。此后一直保持这个印刷数量、封面和300页左右的厚度。这期刊物收入了《存在诗刊》同仁1992—1997年的主要作品,文体包括有诗歌、文论和散文。这一辑作品的质量和丰富程度在《存在》的成长史上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同仁们对彼此的作品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打磨,许多作品都作了大面积的删减和浓缩,以求达到语言和意识的精粹度。占了这本刊物三分之一页码的文论,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是非常厚实有力的。这些非体系性的、观念性比较强的文论,确立了《存在》最初的若干个我特征性的概念:严肃写作,诗者使命,面具批评,艺术创造活动的职业化,写作的警觉,语言的尊严,反对集体写作,艺术和生命的双重抗争取向,对人之处境的关注和命名等。
  文本支撑与理论探究的双向开掘,形成了《存在》的基本构架,并使之在“完型”之后,找见了诗人、诗歌、诗论三位一体的进攻向度。

                                         2000年代,逐步趋向壮阔的亲密交响

  2000年以后,更多外来作者的作品进入《存在诗刊》。出现在第三辑中的王刚也是内江人,他的作品具有一种浑然的自然气质和敏锐的观察眼光;陈蔚的散文诗《节日书》呈现出语言的狂欢图景;狂虻的散文诗《分裂》掷下了令人痉挛的刀片和利爪;三原的长诗《窗口》则是一部个人史诗;王明韵的诗歌显现出一个成熟写作者的气韵。2001年的第四辑中出现了韦源和魔头贝贝,前者的作品具有鲜明的自然气息和坚硬的语词质地,后者的作品具有波德莱尔式的坦率和激情;人与的长篇散文诗《双岸黄源》则再现了一个查拉斯图拉……此外,该辑还发表了哑石、史幼波、曾蒙、康城、蒋振宇、刘政波、章平、邹赴晓、李龙炳、艾晓琳、萧颂、刘焱、陈建等人的作品。
  而《存在》的最初成员中,陶春写出了富有超现实主义繁复语境的《回到开端》、混合了历史与经验的内在复杂性的《尖锐之所在》、精神狂欢性质的《用另一种符号形式重新弹奏:燃烧在梦中的舞者所跳的舞曲》。他的文论《信仰与斗争:对稚夫诗歌语言发生场所的探讨暨汉语诗歌精神价值取向的重新定位》,以一贯咄咄逼人的批评语势,借助对稚夫诗歌的剖析,重新清理了自己的诗歌观念。谢银恩写出了具有清醒批评意识和思辨意味的文论《形而下的拷问》。吴新川写出了匕首般尖锐的系列短诗。梁珩写出了不乏惊异感的组诗。刘泽球写出了自我转型的《汹涌的广场》、《在零散的时光之间》、《水泥厂》、《桐梓坝》等作品和引起广泛重视的对网络诗歌写作现象分析的文论《网络时代的文字炼金术士》。
从《存在诗刊作品集》第三、四辑来看,《存在》最初同仁在保持了自我写作精神选择的同时,坦诚而有意识地接纳了不同的声音和文本。至此,《存在》进入了一个文本特征相对开放、包容的多声部合唱时期。
  《存在诗刊》第五辑出刊时间2004年5月,大32开本,357页码。主要作者增加有海上、长岛、小海、袁勇、胡马、阿翔、郑小琼、发星、梦亦非等。刊登有刘泽球长诗《赌局》、陶春《春节之夜》等代表性作品。《存在诗刊》第六辑出刊时间2005年7月,大32开本,481页码。主要作者增加有朱杰、徐慢、华未眠、李龙炳、田一坡等。此外,还开辟了“非非”、“独立”专栏,开设了“存在视域”,发表有史幼波、凸凹、席永君、黄相荣、张选虹、焦虎三、张卫东、马永波等人作品。2006年,由陶春和刘泽球主编的《存在十年诗文选》由远方出版社出版,汇集了《存在诗刊》10年来的诗歌和文论创作成就,与国内部分民间诗刊一道入选“2006年中国文坛年度人物排行榜”,上榜理由为:“各自坚持自己最为纯粹的民间立场。与官方刊物和那些被投机者包养的刊物截然不同,他们几年、十几年来一直坚持着自己对诗歌理想主义立场,是中国诗歌真正的活力部分。”《存在诗刊》总第七辑出刊时间为2008年4月,异形16开本。380页码,新增“存在星空”、“实验高地”、“批评与争鸣”等栏目。《存在诗刊》总第八辑经过近一年策划、组稿、编辑——“新世纪十年川渝诗歌大展专号”于2010年10月隆重出刊。该辑由刘泽球主编,扉页彩印了新世纪十年以来四川及重庆重要民刊封面图片,收录四川、重庆90余名诗人诗歌500余首,成为继80年代《巴蜀现代诗歌大展》之后研究当代四川、重庆汉语诗歌发展轨迹的又一重要选本。
十多年的磨砺,使《存在诗刊》成为国内独树一帜的民间诗歌刊物。刘泽球和陶春也成为国内70后的重要诗人,阳光出版社“70后•印象诗系”推出了二人的个人诗集。诗评家张清华在一篇名为《闪电的和恒常的——民间诗刊》文章中对《存在诗刊》如是谈到:“在四川这块诗歌的‘热土’上出现了太多的诗人和群落,《存在》所聚拢的是一批具有形而上趣味和玄理诉求的诗人,他们的写作追求对日常生活的溯源式体验,追求自我灵魂与存在之间的某些对位和细小的感应。也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特色。”据不完全统计,存在诗刊同仁作品先后在《新大陆》(美国)、《一行》、《诗界》(香港)、《上海文学》、《诗歌月刊》、《诗选刊》、《诗刊》、《萌芽》、《诗神》、《星星诗刊》、《西藏文学》、《草地》、《大开发》、《青年作家》、《文学报》、《笔架山》、《文坛轻骑》、《内江文艺》、《西部文学》、《玉垒》、《华语文学》、《剑南文学》、《非非》、《诗镜》、《东北亚》、《第三说》、《诗前沿》、《独立》、《终点》、《人行道》、《敦煌》、《新汉诗》、《原音》、《审视》、《伯乐》、《界限》、《橄榄树》、《时代作家》、《缺席》、《不解》、《芙蓉锦江》、《汉语文学》、《第三极》、《神性写作》、《当代文坛》、《中国诗歌》、《诗》丛刊、《黄河诗报》、《群岛》、《名家》等50余种刊物发表,部分作品入选《70后诗人诗选》、《70后诗集》、《70后诗歌档案》、《诗歌档案》、《中国当代民间诗歌版图》、《中国诗选》、《巴金文学院新文库》、《中国抒情诗档案》、《桃花诗三百首》、《2006中国诗歌年鉴》、《2006年诗歌》、《2007年诗歌》、《2009中国诗歌民刊年选》、《中国当代汉诗年鉴》、《中国诗典1978—2008》、《2008最适合中学生阅读诗歌年选》、《中国当代新诗100家》、《中国现代诗歌大全》等选本。2011年12月,《存在诗刊》入选“21世纪中国先锋诗歌十大流派”。
  刘泽球在回顾“存在”之时,曾经不无冷峻的写下如下言辞:“实际上,《存在诗刊》不就是一直在这种自闭的精神操练中寂寞自长着的吗?严肃的诗歌写作本来是一项个体性的秘密劳动,在心灵空间大面积坍塌、朝物质黑洞单一向度狂奔的今天,更是如此。谁又能代替我们清理和剔除那些败坏了人之为人的精神毒素?民刊不仅仅是人与人、作品与作品的简单集合,更象是对一座精神的未竟之塔的虚拟,它在无形中向上延伸、增高,渐渐与黑暗溶为一体,每一个严肃写作者都只是那塔身上的一枚砖石或者一粒尘沙而已。你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待着,持续地等待着:让文字自己说话。如果可能,我们还会再继续十年,二十年,如是而作,除非时间的铁锤毁灭掉书写的手,除非我们自己放弃纸和笔的生活。”
  城市使我们获具更加便捷的生活能力,却在某种程度上消解着我们的个性与坚守。在千篇一律的城市建筑中迷失,我们可能迷失的只是物质地标。但在普遍失语的时代中自我放逐,则是对一座又一座城市的精神地标的缺位保持麻木。
  窗外是车水马龙的喧嚣,一本《存在》,以及以其为基本家园团结着的诗人群落,使德阳城市有了更多的伸向遥远异地的温暖之手。语言是存在之乡。因为诗歌,我们重拾了生存的信念。因为诗歌,德阳大地在几千年中国诗歌版图上刻下了一行又一行清晰而深刻的印记。我们说,德阳有诗,实际上是表明,我们在大地上的辛勤劳作有了最终的依据和证明。德阳是美的,她宽容着诗人,捍卫着诗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11-28 14:30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