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115|回复: 12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诗是否该重新命名?——“汉诗焦点讨论”之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
发表于 2014-3-15 11: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汉诗焦点讨论”之(一)征集评论——

“新诗”是否该重新命名?


      中国“新诗”缘于新文化运动,脱胎于文学革命。在这两起划时代事件即将次第迎来100周年之际,中国诗歌流派网决定发起系列“汉诗焦点讨论”。
      首次讨论焦点——“新诗”:重新命名该不该?如何称谓更科学?欢迎诗歌界同仁和各位会员踊跃参与。具体要求如下:
      1、请各位见仁见智,有理有据,本次讨论“依据”附后供参考;
      2、应征评论文章请发至“诗歌评论”栏目,勿在此跟帖;
      3、请在文章标题前注明【新诗命名】字样;
      4、截稿日期:2014年5月15日,为期两个月。如讨论热烈将适当延期;
      5、本网将对有建树或有特色的文章推荐到《诗歌周刊》和纸媒发表,《诗日历》摘要选登。


附:本次“汉语诗焦点讨论”依据

      
      2013年12月1日,在杭州举办的“新诗百年:精神与建设的向度”主题论坛上,诗歌评论家徐敬亚认为,新诗如今已走过将近百年的历程,百年了就不应该再叫“新诗”。“新诗”这个词应该成为一个历史性的概念,“在现在时的意义上停止使用”。因为新诗在内涵、外延、形式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完整的骨架,而且传统诗词和新诗在现在的语境中已经不是“对立的他者”。
      徐敬亚的观点得到与会者的积极回应。诗歌评论家江弱水提议,在“新诗”即将到百年之际,应该给予更确切的称谓。诗人、翻译家汪剑钊认为,可以用 “现代诗”来替换掉“新诗”。“如果只叫‘诗歌’的话,跟传统诗词好像有的时候不太好区分。如果我们用‘现代诗’的概念来替换一下,也许更可行一些。”
      但也有与会者提出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新诗”的叫法之所以一直被沿用,是因为新诗“一直没有完成”,“始终处于寻求变化的过程中”。而且,如果仅仅因为新诗到了百年而去更换一个名字,并没有太大的必要性。或者说,即使有必要,也并不是那么迫切。因为与更换名字相比,这样的问题也许更为重要:如何写出更多优秀的诗歌作品?如何让诗歌与时代、社会产生共振,并保留自身的诗意?(见《文艺报》2013年12月6日黄尚恩的《诗人应深化自身对时代的感受力》;凤凰文化《洞见》2014.1.9 第28期韩庆成的《年度诗歌观察:站在新诗百年的门槛上》)

      

       “新诗”是20世纪初对新文化运动及文学革命中出现的一种新诗体的命名;其主要特征是废除旧体诗形式束缚,主张白话、俗语入诗,以表现更为复杂的真情实感。
      据此,当初或称其为“白话诗”、“新体诗”、“白话韵文”等(分别见钱玄同《〈尝试集〉序》、胡适《谈新诗》、康白情《新诗底我见》)。不过,“新诗”这个命名最普遍,并且延续至今。
      继而,相关的称谓还有“现代诗”、“自由诗”等。“现代英诗语境中的自由诗术语出现于1908年”(见李国辉《英美“自由诗”术语的谱系:1908-1919》)。“现在一般认为,自由诗始于惠特曼。他的《草叶集》于1855年出版, 可以说是现代诗的开端, 也可以说是自由诗的开端。”1950 年,奥尔森发表《投射诗》“是将自由诗理论化的一次重要尝试,并另创了个名称“投射诗”(见傅浩《自由诗》)。在中国,前者始于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后者从“五四”前后的胡适、周作人、郭沫若等先驱诗中已经开始流行。可见,自由诗是白话文学领域中的先行者,它的产生可以看作是五四新文学和五四文学革命开端的标志。

                                  中国诗歌流派网
                                  2014年3月15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推荐
发表于 2014-3-17 17:2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天露 于 2014-4-2 11:05 编辑

在这里,我啰嗦几句,大家忍一下,新诗切不可用自由诗替代,其实新诗发展百年历史已经有一些经验值,诗歌的鉴赏离不开意味,但”文学即意味“这已是得到绝大部分人的同情,新诗不只是意味,从美学角度应该高于其他文学体裁,早年徐志摩就把新诗比喻成人体,血管相当于气韵,只有气韵流畅,各节之间张力才能互荡,互应,诗歌才有生命的创造力,一切美感都从此发源,如果硬要说自由的话,那只能是形式上的自由,其内在气韵应有通透气场,谁能否定《再别康桥》艺术魅力吗?谁能改动其中一字?这才是真正艺术,我们不能摒弃先人成果框架,而夸夸其谈什么新诗彻底自由,在这里我看见有人提到法制,其实正是法制健全才保证了绝大部分人真正自由,试想,法律不健全,执法不严,食品安全都保证不了,生命都没了,生存权利都没了,还谈何自由?要说新诗他的美学应该是个性的,谁也替代不了谁的艺术特点,但必然是突出的,有着非一般的体验和感受,一旦经他发出,可以拔高引悟人们美感空间,所以诗歌它一定具有时代性而又高于时代的语言特征。鉴于此,暂时不宜正名,真要为新诗正名的话,不妨称“新代诗”。体现新陈代谢的生命特征,凸显诗歌是随人类进化的语言最高形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7#
发表于 2014-8-9 22:07 | 只看该作者
徐乡愁 发表于 2014-8-9 17:30
应该重新命名,自由诗已经100年,还叫新诗,实在不妥。到底叫什么,值得探讨,至少叫“自由诗”都比
叫“ ...

“自由诗”其实是涉及诗歌风格的问题,诗歌就叫诗歌,风格多样化是诗歌繁荣的路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6#
发表于 2014-8-9 21:56 | 只看该作者
张无为 发表于 2014-8-9 17:23
欢迎继续。“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只是“新诗”中一种格律要求哦。

无论诗歌名称怎么称呼,“新诗”,“自由体”等称谓,其实是涉及诗歌风格的问题。但诗歌语言基本要求,即注重音乐,旋律美,有韵味和节奏感的形式不能变。内容另议。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
发表于 2014-8-9 17:30 | 只看该作者
应该重新命名,自由诗已经100年,还叫新诗,实在不妥。到底叫什么,值得探讨,至少叫“自由诗”都比
叫“新诗”强。其实还有一个问题,“诗歌”应该把“歌”字去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4#
 楼主| 发表于 2014-8-9 17:23 | 只看该作者
郭应忠 发表于 2014-8-9 14:46
这不叫创新的“新诗”,这里写的是小说的两人对话;也可是新闻性釆写。诗存在的形式,即“绘画美,音乐美, ...

欢迎继续。“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只是“新诗”中一种格律要求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3#
发表于 2014-8-9 14:46 | 只看该作者
这不叫创新的“新诗”,这里写的是小说的两人对话;也可是新闻性釆写。诗存在的形式,即“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形式去掉了,内容的“自我和大我”精神元素及抒情性同样抛去,诗的美学和艺术价值将无存。诗将死掉,让其它文字体裁代替得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2#
 楼主| 发表于 2014-8-8 21:13 | 只看该作者
过程重于结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1#
发表于 2014-8-2 12:46 | 只看该作者
新诗是相对于古诗而言的。

只要古诗一直存在,新诗就应该存在。除非合二为一,这显然不可能。

古诗存在了几千年,新诗不过百年而已,就不安分屁股下的位子了吗?

(新诗,还远未成熟....)


诗歌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0#
 楼主| 发表于 2014-8-1 17:40 | 只看该作者
“20(廿)世纪主体汉诗”(是提要,并非总结)
             ——关于“新诗”的思考之一

                                              张无为

命名并非无所谓,不仅就诗而言,至少,名副其实肯定是最理想的结果。

一、命名与思维模式

思维是一门复杂学问,作为看待事物的角度、方式和方法的思维方式,既与文化心理诸特征互为作用,又与思维的主要工具——语言密切关联。所以,不同文化、语言必然形成思维方式的差异。
命名只是思维活动中一个小小环节,但也足以显示出思维方式特点。
如好与坏、新与旧、男与女、阴与阳,君子与小人等思维模式的典型范本是周易。理性与感性,文明与野蛮,白种人与有色人,则为西方白种“文明人”的霸权提供了借口。可见,无论在东西方,都有过二元对立思维主导的时代,这种思维固然简单,却的确有效。
不过,如古与今、传统与现代,这样的对举既非极端对应,也非二元对立。此外,在语言中还有以“不(非)”为标志的判断,也常常不是二元对立。
可见,中国的思维模式并不是铁板一块,也包括西方。不过,与西方相比,中国的传统思想史上,逻辑性并没有真正形成系统学科,更多的是停留在蜻蜓点水层面,浅尝辄止。就是说,从大面上虽然涉猎万千,但由于没有深入建构,因此常常亦此亦彼、可上可下,甚至翻云覆雨,变量难以把弄。所谓心领神会、不可言传,也都能最终得其环中。归根结底,它令人怀疑理论本身的价值。当然,这样的理论在后现代视野下,其意义又值得重新考量了。
但无论如何,现代理论的细化,首先冲击的是既定的僵化理念,而对概念的准确厘定则是其前提。名正言顺成为这种理论深化之后的确证。对诗歌的命名也是如此。
苛刻地说,在中国古今诗歌史中,有许多命名都难免不尽人意。一是命名的随意性,使之缺乏历史感,很难禁得住推敲。如:唐代“新体诗”早已不新,“元曲”并非乐曲,且不说最简单的朝代都多有重复命名。二是歧义性,流于浅层,无法被确定与深究,如:“情语”与“景语”的深层机制何在?“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审美意义有何差异?三是笼统性,难以坐实,大而无当。如“诗言志”的“志”究竟指什么?还有“兴观群怨”,等等。由于命名有漏洞,许多概念都无法真正深入下去,只能莫衷一是。现在看来,在全球化视野下,文化已然交汇,建立起尽可能统一的公共话语体系,是十分必要的,正如大秦“车同轨,书同文”有帝国意义,公尺、公斤等标准化计量则有世界意义。而如汇率等存在只是暂时的。文化、文学等同样如此,诗歌的命名亦然。

二、“新诗”现有诸命名的缺失

现代(白话)诗是相对于古代(文言)诗(词、曲、赋)而言,新诗是针对旧体而言,自由诗则是为区别格律诗而标识。其实几个术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学理问题。如:
现代诗曾经是,这个概念在中国被扩大为现代文学史中的几乎所有诗歌,它在西方诗学中是相对于古典、浪漫、现实主义等提出的,准确说是现代派诗,是现代诗的一部分。
白话诗的“白话”,当初正处在现代汉语的生长期或者早期阶段,后来现代汉语形成书面语,白话则成为现代汉语的口语(大众语言)部分;口语只是其中一部分。“现代汉语”这个名词也会随新“现代”出现而改变。
“新诗”是20世纪初对“新文化运动”中出现的一种新诗体的命名;其主要特征是废除旧体诗形式束缚,主张白话、俗语入诗,以表现更为复杂的真情实感。
据此,当初或称其为“白话诗”、“新体诗”、“白话韵文”等(分别见钱玄同《〈尝试集〉序》、胡适《谈新诗》、康白情《新诗底我见》)。不过,“新诗”这个命名最普遍,并且延续至今。
继而,相关的称谓还有“现代诗”、“自由诗”等。“现代英诗语境中的自由诗术语出现于1908年”(见李国辉《英美“自由诗”术语的谱系:1908-1919》)。“现在一般认为,自由诗始于惠特曼。他的《草叶集》于1855年出版, 可以说是现代诗的开端, 也可以说是自由诗的开端。”1950 年,奥尔森发表《投射诗》“是将自由诗理论化的一次重要尝试,并另创了个名称“投射诗”(见傅浩《自由诗》)。在中国,前者始于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后者从“五四”前后的胡适、周作人、郭沫若等先驱诗中已经开始流行。可见,自由诗是白话文学领域中的先行者,它的产生可以看作是五四新文学和五四文学革命开端的标志。
自由诗主要表现在形式上打破格律,我行我素,但它无法涵盖现代汉语格律诗。
新诗无疑是现代汉语诗,但在时间上肯定有终结的那天。“新体诗(近体诗)”曾经专门指唐代律诗,现在基本寿终正寝,使用它就必须有注释,否则容易出问题。这就要求我们首先有史的视野,避免后人再命名,“新”肯定会被替换的。

三、新命名及其依据、可行性

1、“20(廿)世纪华诗”
这是诗歌新命名的一级概念,它包括中国现代文学史以来所有的诗歌。如:汉语诗与非汉语诗、“新诗”、民歌体与古体诗词等。据此,“中国现代文学”显然也需要重新命名,如《文学评论》1985年第五期发表过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的《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随后,《读书》杂志连续六期刊载了这三位就此展开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作为文学史框架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由文学本身入手,将近代、现代、当代的中国文学视为整体,在八十年代“重写”了一个现代化叙事的文学史剧本,从而开启了影响至今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主流。“20(廿)世纪华诗”可以纳入此坐标中。
2、“20(廿)世纪主体汉诗”
通常所说的“新诗”可以命名为“20(廿)世纪主体汉诗”,这是二级概念,也是一级概念的重心,包括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除古体诗词曲赋(如毛泽东、鲁迅、柳亚子等的部分诗)、民歌体(如李季、贺敬之等部分诗)等之外的诗歌。而目前的文学史对前面两类的评价明显扭曲,或过分或不到位。如:对毛泽东、鲁迅古诗词并没有基于中国诗词史深入考察,而对李季、贺敬之的民歌体也没有从传统形式实事求是展开。
3、“20(廿)世纪主体汉诗”的内涵与外延
从共时性上来看,如“自由诗”与“新格律诗”、传统抒情诗与现代派诗(传统叙事诗不应该属于诗)、长诗与小诗等等。
历时性地考察,如五四前后的“民生诗”、“创作社诗”、“小诗”、“新月格律诗”、“红色鼓动诗”、“现代”诗,三四十年代的抗日“街头诗”、“七月派”、“九叶诗”、“讽刺诗”,五六十年代的“政治抒情诗”、“干预诗”、“地下诗”,七八十年代的“朦胧诗”、“美刺诗”、“第三代”中“非非”、“他们”等诸诗派,90年代“知识分子立场写作”、“民间立场写作”,新世纪的“下半身”、“垃圾派”等流派……他们还在继续。
4、“主体汉诗”意义
从“20(廿)世纪华诗”可以适应多民族的非汉语诗,而“20(廿)世纪主体汉诗”是中国百年来及以后很长时间的诗歌统称。
这样命名与此前历代旧朝诗命名分水岭明显,此前中国是干支纪年,60年一循环。
“中华诗词”作为命名可以包括中国古今诗歌,但实际仅仅指部分古体诗,因此也值得重新思考。
现在是廿世纪初,卅世纪距离我们还有近千年,展望那时诗歌会什么样?可以尽情展开想象。向前追溯1千年是北宋,那时的诗人开启了一代诗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9#
发表于 2014-7-22 05:47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一群强奸诗歌的人。50后,你们什么都不是,如果有人记得,那你们这些不过是一群小丑。除了强奸诗歌,糟蹋诗歌,什么都做不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8#
发表于 2014-7-21 19:33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命名了诗歌死的快些。简直是没事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9-21 16:33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