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6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生命的追问与吟唱——青年学者、诗人吴投文博士访谈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3-26 16: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生命的追问与吟唱——青年学者、诗人吴投文博士访谈录
  
  ●吴原
  
  
  
  [编者按]既是学者,又是诗人;理性与感性交织,学术与文学并举——这就是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主任吴投文博士现实的境界。近十年来,吴投文博士一直致力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与诗歌创作,在沈从文研究、现当代诗歌研究与评论、诗歌创作诸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在学术界与文学界产生了较大的反响。本刊特刊发湘潭市文学研究会副主席吴原先生的专访文章,以飨读者。
  
  
  
  吴原:吴博士,祝贺你的博士学位论文《沈从文的生命诗学》最近已由东方出版社出版。关于“生命诗学”,在中国大陆学术界,许多人还非常陌生。我检索“中国期刊网”,发现标题中包含有“生命诗学”的论文目前尚只有10篇。检索“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国家图书馆的“博士论文库”,发现标题中包含有“生命诗学”的博士论文也只有3部,而你这部是完成时间最早的。输入中文关键词“生命诗学”在国际互联网上搜索,显示有相关中文网页文章约2290篇。输入英文关键词“poeticsoflife”在国际互联网上搜索,显示有相关英文网页信息约2100000条。这表明生命诗学是国际显学。我想请你谈谈,你是怎么想到从这样的维度来研究沈从文的?你这样研究沈从文有什么新的发现?
  
  吴投文:我选择沈从文做博士论文的选题,多少具有某种偶然性。我的兴趣本来在新诗研究方面,当时的打算也是要做一个新诗研究方面的选题。我对中国现代诗人的作品读得还算不少,对新诗史也算比较了解,做起来可能要便捷一些,但后来做出来的却是一本《沈从文的生命诗学》。当时我们这个专业的博士生按规定要做四次专业报告才能修完学分,而且要求四次专业报告要涵盖不同的研究领域,这样就要超出我用力较多的新诗研究领域,其中的一次我选择沈从文做专业报告的题目。开始以为这不过是暂时性的,但随着系统地阅读沈从文的作品,我发现自己被沈从文的创作独特性所吸引,他在我的视野中变得丰富和复杂起来。沈从文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作家。我最早阅读沈从文的作品是在读大学的时候,在泛泛的阅读中,觉得沈从文就是一个典型的牧歌型作家,这可以说是沈从文在一般读者心中的“公共形象”,《边城》这类作品代表沈从文的基本形象,我那时也没有觉得沈从文的形象还有更为丰富和复杂的侧面。沈从文的创作风格具有综合性的特征,其全部创作呈现出非常复杂的艺术格局。随着阅读和思考的逐步深入,我发现在沈从文的全部创作中,呈现出一个生命诗学的构架,这是其创作最为显明的标志,也是其独特性的根源所在。我认为沈从文生命诗学这一构想的提出,可以为揭示沈从文的创作独特性探索出又一条途径,可以由此途径还原沈从文的真实文化身份。可以说,沈从文生命诗学的提出,恐怕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方法论和研究领域试图扩大的问题,而是一个能够切入沈从文创作独特性的根本性问题。沈从文的创作显示出卓异的品格与美学追求,就其创作的全部独特性而言,称之为“沈从文范式”并不为过,对20世纪中国文学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沈从文研究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也是一个难点,我目前所做到的应该说离我预期的目标还有相当的距离。
  
  
  
  吴原:众所周知,你最近几年在现当代诗歌评论界十分活跃。在《文艺报》、《诗歌月刊》、《星星诗刊》、《当代文坛》、《汉诗评论》等众多报刊上发表了大量诗歌评论文章。还出版了和钱志富博士主编的35万言的《王学忠诗歌现象评论集》。你关于朱湘、冯至、顾城、安琪、伊沙、沈浩波、老巢、远村、王明韵、王学忠、邹联安、朦胧诗派、中间代及湖南当代实力派诗人的一篇篇评论文章及诗人访谈等,都以感受的细腻真切、见解的精辟独特、表述的严谨周密得到了大多数诗人的认同,并引你为知音与同道。你的灵心慧解能受到这么多诗人的首肯,这是为什么?
  
  吴投文:这几年我写过一些诗歌方面的评论,一是因为自己的兴趣所在,二是因为教学上的需要。我对诗歌有一种痴迷,翻阅诗歌刊物、研读名家作品、浏览诗歌网站几乎是我的日常性功课,我从中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和信息,更重要的是一份难得的乐趣和满足。长期在这种自得其乐的阅读中熏染,会更容易贴近诗人敏感的内心,同时也会在无形中形成自己对于诗歌的一些看法。在我的朋友中有不少诗人,我与他们关于诗歌的交流是直接而快意的,他们对于诗歌的一些看法看似奇谈怪论,却往往包含着一些对于诗歌创作规律的真切体认和认真思考,这对我的启发确实是相当大的。我的一些诗歌评论就是在诗人朋友们的催促下完成的,这些流露在文章里面的率性和坦荡都是非常个人化的,在对诗人创作印象式的把握中同时挥发出自己的想象和进行诗意的引申。换一个说法,大概可以叫做“以诗观我”。当然,“以诗观我”是要求严格贴着作品进行的,不是游离于作品本身进行随意性的挥发和想象,而是像把握着诗人跳动的脉搏,一直走到诗人的心里去。现在有一种较为普遍的看法,认为现在的诗歌看不懂,给人的感觉是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因此断定这是诗歌创作的误区,我则认为这主要是诗歌阅读的误区。读者对于现代新诗的隔膜是触目惊心的,许多人从来不读或基本不读现代新诗,却把“看不懂”的责任全部推到诗人头上,进而彻底否定现代新诗的成就乃至新诗存在的合法性,这显然是不公平的。这些年诗歌被严重边缘化,学界对诗歌的关注也出现不断弱化的迹象,我觉得与这种现象有着直接的联系。这从另一方面表明诗歌评论的重要性。有效的诗歌批评应该拉近读者和现代新诗的距离,充分展示现代新诗经典的艺术魅力,推动现代新诗的良性发展,真正化为我们民族文学传统重要的一部分,使新诗真正融入到我们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中去。这是我理想中的诗歌评论。我目前所作的诗歌评论主要是个案性的和流派性的,还是一些初步的工作,十分有限的。我计划在完成“沈从文美学思想研究”这一课题后,就转到诗歌评论上来,做较为系统一点的工作。
  
  
  
  吴原:作为湘潭市文学研究会副主席和文学期刊《风雅》的编委,你在《风雅》2006年主持开设“湖南诗人专辑”栏目,推出了三十余位湖南实力派诗人。2007年,你又在《风雅》上主持开设“当代实力诗人专辑”栏目,面向全国实力诗人约稿,又推出了三十余位实力派诗人的作品,反响都非常强烈。从这些举措可以看出,你立足湘潭,面向湖南,辐射全国,以切实的行动集中展示了湖南乃至全国的当代实力派诗人的创作成果。在当代诗歌创作疲软、不甚景气的状况下,你此举对推动和繁荣湘潭、湖南乃至全国的当代诗歌创作,相信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请你谈谈事后的感想。
  
  吴投文:《风雅》文学杂志自创刊以来,一直把诗歌栏目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这在综合性文学刊物中是不多见的。我参与《风雅》的编辑工作,是诗人邹联安先生鼓动和督促的结果。我们当时有一个想法不谋而合,就是在杂志上开设“湖南诗人专辑”栏目和“当代实力诗人专辑”栏目,从后来的反响来看,还是比较理想的。我们的刊物只是一个内刊,又没有稿酬,组稿方面的难度还是有一些的。但我们得到的不仅仅是刊物质量的提高,还有工作中的快乐和快乐之外的丰富体验、友谊和合作精神。通过多方联系,我们得到的都是优质稿源,这得感谢众多诗人的大力支持。你刚才说当代诗歌创作疲软,不甚景气,我不太同意你的这个看法。我对中国当代文学有一个基本判断,认为诗歌取得的成就在各类文体中是最大的,小说这些年最热闹,但诗歌最沉实,在中国当代文学格局中,真正显示出原创性活力的恐怕还是诗歌,因此,将来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恐怕也非诗歌莫属吧。这不是我一个人的看法,很多研究者表示过类似的看法。当然这又是一个很有争议的问题,我们可以就这个问题作进一步的交流。学术上的共识也许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在这个过程中的探险却可以使我们体验到丰富和新奇,以不断积累的方式接近问题的核心。《风雅》杂志开设“湖南诗人专辑”栏目和“当代实力诗人专辑”栏目,是一个全新的尝试,主要刊登具有原创性的先锋诗歌。在如何理解“先锋”这一概念,从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我看来,这种分歧恰恰是当下诗歌格局多元并存的结构性前提。艺术观念上的冲突和裂变,艺术风格上的竞技和炫异,在先锋诗歌写作中有着全方位的表现,这也是造成当下诗歌在庞杂中显出强劲生机的重要原因,也造成当下诗歌在庞杂中似乎失去标准的印象。我对当下诗歌创作中存在的某些现象也是深有困惑的,却始终坚信现代新诗在复兴我们民族的一个伟大神话。
  
  
  
  吴原:我们回想一下20世纪上半叶的诗坛,会发现许多诗人都是一流的学者。胡适一边研究着哲学与俗文学,一边尝试着新诗的创作;郭沫若、闻一多、陈梦家一边在破译着甲骨卜辞、铜器铭文,一边在创作着白话诗。但是,当下的学者同时从事新诗创作的,可谓寥若晨星。而你却是文学研究与诗歌创作比翼齐飞,已出版《土地的家谱》、《忧郁的石头》两部诗集,在海内外的一些诗歌刊物上发表了两百余首诗歌。你的诗歌似乎消解与颠覆了传统诗歌的一些写法,呈现出崭新的美学风貌。我想请你谈谈你从事诗歌创作的经验!
  
  吴投文:我从事诗歌写作的时间虽然不短,却实在没有什么经验可谈,我至今还停留在起步阶段,这个过程将一直延伸下去。我有时候想,真正具有创造性的文学创作其实永远停留在起步阶段,所谓“成熟”不过是一个相对概念而已。我当然不是说自己的写作具有这样的创造性,但这确实代表我对创作的一种基本认识。我最初的写作是照着“朦胧诗”一路模仿过来的,我现在仍然对北岛充满崇拜,就与那段写作经历有关,那是在我的大学时期。大学毕业后,在乡下的生活过得诗意却没有秩序,此后的写作断断续续,像生活一样没有方向。1990年开始发表诗歌,当时的《湖南文学》发表过我的两组诗,此后断断续续在海内外的文学报刊上发表过诗歌两百余首和散文若干,2003年出版诗集《土地的家谱》,2005年诗集《忧郁的石头》由北京汉语诗歌资料馆制作并收藏。诗歌写作其实也是很不容易的事情,需要高度的专注和全身心的投入。为谋划生计我中间停顿过几年,2003年以后重新开始写作。此时的心境和社会文化环境都与以前大不一样,诗歌已经成为少数人的事情,诗歌的小圈子里非常热闹,而社会大众对诗歌非常冷漠,在这样的情形下进行写作首先要克服内心的障碍,大概要有足够的定力才能守住内心的纯净,护卫内心的诗性空间,才能坐在诗歌的“冷板凳”上而不至于造成身心分离。我这几年一直在不可克服的矛盾中写作,归根到底就是内心的定力不够,不能把生存的压力转化为勃发的创造力。我应该感谢诗人邹联安先生,因为他不停地督促和勉励,我才在矛盾中有所写作,在写作中也有所信守。我想,诗歌应该是我内心里的事业,没有诗歌我当然可以活着,但可能仅仅是活着而已。对我来说,指望在诗歌创作上取得很大的成就也是不现实的,我没有这样明确的目的性,我只是在内心里需要诗歌。我的诗歌在总体上倾向于先锋诗歌一路,与传统的诗歌写作有显著差异,这大概与我的艺术趣味有关,也与我早期的写作受到“朦胧诗”的影响有关。先锋与传统是两个相对性范畴,在价值判断上并没有优劣之分。先锋也好,传统也好,只要用心写作,都可以创作出优秀之作来。不同的诗人个体在创作倾向上所表现出来的差异其实是自然地形成的,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我的写作还在漫漫途中,我想我会坚持着走下去的。你为我的诗歌写过一个评论,可谓深得我心,欢迎你以后继续批评。
  
  
  
  吴原:我个人觉得,你从事文学研究与诗歌创作和当下许多人不一样,不是为了追名逐利,而是把著书立说、把文学创作作为一种生命的价值,把文学当作了你守望的精神家园。诗人肖海波写过一篇评论你诗集《忧郁的石头》的文章,题为“当生命与诗歌相遇”,真是恰切极啦。是的,你视学术如生命,视诗歌如生命,正因为你进入了这样一种澄明恬淡的高雅境界,你才能写出如此不染尘氛的锦绣文章。我喜欢你的著述,更钦佩你的为人。投文博士,我读懂你了吗?
  
  吴投文:你所说的境界哪里是我现在达得到的,我只能是心向往之,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吧。我的导师陆耀东先生总是教导我:“学术文章是一辈子的事情,急不得,要慢慢来,静心去做。”我把陆先生的这句话记在心里,对学术和创作都抱着神圣的敬畏感。现在是一个浮躁的时代,每一个人都面临着几乎无所不在的各种诱惑,静心不易,真正把学术文章当作一辈子的事业当然更难。不过,在我们的身边,仍然有很多在寂寞中坚守学术事业的学者,陆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个学者。他年近八十高龄,每天仍然坚持伏案写作,三卷本上百万字的《中国新诗史》经过三十余年的资料收集和近十年的艰苦写作,即将完整出版。可以说,这部《中国新诗史》是由陆先生后半生的全部心血凝结而成的。陆先生的这部学术著作对我这个学生来说既是一个高度,也是一个示范。还有很多的前辈学者以他们的道德文章使我在内心里怀着深深的敬仰,他们严谨的治学精神和高风亮节是值得我们年轻一代学习的。我现在还处在学术和创作的起步阶段,得益于很多前辈学者和作家的帮助和鼓励,心里怀着感激,我当然不能踏着他们的脚印走下去,但是我会用他们传给我的精神气走下去。还要说的是,今后我有一个要紧的问题,就是坐下来细致读书,把自己的研究和写作基础尽可能打得扎实一些,这样或许能取得一些进步吧。你多年来对我热心扶持,感谢你!
  
  
  
  吴原:吴博士,谢谢你接受我的采访!祝你在文学研究与诗歌创作方面取得更大的成就!
  
  ————————————————————————
  
  吴投文博士的学术与创作简历
  
  吴投文,1968年5月生,湖南郴州人。2003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文学院,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文系主任,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自2000年以来在《中州学刊》、《江汉论坛》、《长江学术》、《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同济大学学报》、《湖北大学学报》、《中南大学学报》、《从文学刊》、《青海社会科学》、《广西社会科学》等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与评论五十余篇,多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文艺理论文摘卡》、《现当代文学文摘卡》、光明日报社《文摘报》、《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等学术期刊转载和转摘。吴投文博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沈从文研究,发表有沈从文研究的专题性论文二十余篇,学术专著《沈从文的生命诗学》2007年由东方出版社出版;另一个方面是新诗研究和评论,研究成果在《文艺报》、《当代文坛》、《诗歌月刊·下半月刊》、《星星诗刊·下半月刊》、《汉诗评论》、《世界汉诗》等报刊上发表,主编《王学忠诗歌现象评论集》,2006年由北京艺术与科学电子出版社出版。另外,吴投文博士在《民族文学》、《中篇小说选刊》、《中华读书报》、《写作》、《文艺新观察》等报刊发表有多篇作家评论。吴投文博士长期从事诗歌创作,在《诗歌月刊·下半月刊》、《湖南文学》、《大海洋诗杂志》(台湾)、《诗参考》、《诗行走》、《中国青年诗刊》、《湖南日报》、《风雅》等报刊发表诗歌两百余首,还在《当代小说》、《文学教育》等文学期刊发表散文若干,诗集《土地的家谱》2003年由重庆出版社出版,诗集《忧郁的石头》2005年由北京汉语诗歌资料馆制作并收藏。散文《看花灯》、《相片》分别获得2005年度和2006年度湖南省报纸副刊年赛银奖。吴投文博士为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散文报告文学委员会委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湘潭市文学研究会副主席、湘潭市作家协会理事,2007年被聘为湖南省第三届毛泽东文学奖评委。

http://anqi69.blog.163.com/blog/static/17148322220088552074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11-19 13:45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