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评家访谈之“王士强”篇
张德明:2008年时,我在潘洗尘主编的《星星诗刊》理论版上读到你关于诗歌年度选本的综述文字,你列举了6个有代表性的选本,那篇文章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应该说,由于出版环境的日益宽松,08年以来每年出版的诗歌年度选本远不止6家,各种选本既有特色也有明显的不足。你觉得当下诗歌年度选本哪几种的公信力和权威性更大些,年度选本中存在哪些问题,每年出现的最好的诗歌作品是否一定能在选本中找到?对于当代诗人和当代诗歌创作而言,年度选本有哪些正面的和积极的意义?
王士强(天津):诗歌年选现象大概在世纪之交集中出现,到现在差不多有了十年的时间。我觉得其公信力和权威性很大程度上也是靠时间建立起来的,一个选本能够做到十年的话,肯定有它的独到、精彩之处。就我的观察范围而言,我觉得有几种年选,比如杨克的“中国新诗年鉴”,张清华的春风文艺版,王光明的花城版,韩作荣的长江文艺版,宗仁发的辽宁人民版,林莽牵头的漓江版,可以称为其中的佼佼者。它们都具有了一定的“历史”,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色,并且占有了比较稳定的“市场份额”,逐渐地形成了自身的“品牌”,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年度选本应该是一种优中选优、宁缺毋滥的工作,将最好的作品呈现给读者,但是这往往只是一个美好的设想,很难完全实现。其一,每个编选者都只能关注诗歌现场的一部分,都有关注的盲区,因而不可能“全面”。其二,每个人都有审美甚至“人际”的偏好,有自己较为固定的“作者群”,因而也难称“客观”。所以,年选中好的作品的“比例”应该比其他形式的出版物高一些,但也不可能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也难以将好诗“一网打尽”。不同选本的存在是一件好事,它们之间的差异性甚至龃龉恰恰是活力之源,呈现着当下诗歌的不同侧面,对于良好的诗歌生态是具有积极意义的。诗歌年度选本是关于诗歌历史的一种叙述,可以在诗歌经典化的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如果说当前它的作用发挥得尚不够充分的话,我愿意相信它是在向这一方向前进的途中。
------------------------------------------
附王士强近作两首
《这些年》
这些年,做过很多梦
梦醒了,依然做梦
这些年,爱过许多人
象一阵阵呼呼刮过的风
这些年,走过很多路
可是没走出一个人的掌心
这些年,落下很多种子
有的无声无息
有的长成了大树
这些年,一直在等一个人
最终等来了他的噩耗
这些年,窃取了爱
装作不可一世的君王
这些年,犯下累累罪行
装作无辜的观众
这些年,没有真正活过
却已经死过几回
《日全食》
那天,计划中的奇迹并未出现
黑暗在白天降临,但太阳和月亮全无踪影
雨水洗劫了天空和大地
彩排好的欢呼全部作废
传说中的那只天狗也成了落水狗
那天,大雨滂沱
仿佛世界上所有的声音都汇聚于此
房间里安静无比,你和我默默无言
说好要笑着分手
你伏在我肩头,哭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130a9cd0100n04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