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37|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菊岭耕夫 读 《无韵不成诗 》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5-6 14: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当前,对于诗的争论很多,涉及的面也极广。然而,最突出的就是“韵”的问题,也即“无韵不成诗”和“无韵也成诗”的争论。而且愈争愈激,愈论愈烈。这是好事,不是坏事。“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是党的文艺方针,只有通过争论,才能把问题争清楚,论明确,才能促进诗歌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菊岭耕夫)




    无 韵 不 成 诗


李 万 修


当前,对于诗的争论很多,涉及的面也极广。然而,最突出的就是“韵”的问题,也即“无韵不成诗”和“无韵也成诗”的争论。而且愈争愈激,愈论愈烈。这是好事,不是坏事。“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是党的文艺方针,只有通过争论,才能把问题争清楚,论明确,才能促进诗歌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韵是诗的魂
鲁迅说:“诗歌是韵文,偕有自然的韵调。”我国称诗为“韵语”。可见诗是离不开韵的,韵是诗最首要的,最起码的必须条件。
什么是诗,各种辞典都有界定。
《辞源》:“以韵律歌咏之文体。”肯定了诗是要有韵律的。
《辞海》:“文学的一种样式。语言精炼而形象性强,并具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按是否押韵,又可分为有韵诗和无韵诗。”这里既肯定具有“节奏和韵律”,却又承认有“无韵诗”,这不自相矛盾了吗?
《现代汉语词典》:“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很明确的肯定,诗必须要有“节奏”和“韵律”。
《新华字典》:“诗,一种文体。形式很多,多有韵,可吟咏朗诵。”“多有韵”,那就是“少无韵”,也就是“无韵也成诗”。这样的提法,对中国诗歌的正确发展大大不利。现今诗歌的状况是“多无韵”,这对《新华字典》该怎说呢?也许认为这是诗的问题,与“字典”无关,但结合实际就有关了。《新华字典》可说中小学生人手一册,影响极广,不应该给无韵诗开绿灯,提供错误的理论依据。
对于诗歌的界定,连权威性的辞书都不一致,相互矛盾,甚至自相矛盾。难怪诗歌混乱不堪,真不足为奇了。
辞书,都是极具权威性的工具书,对诗的界定必须规范化。口径一致,而且应当统一到“是一种有节奏有韵律的文体”上来。
诗必须有韵。鲁迅曾指责新诗“没有节调,没有韵。”主张“先要有节调,押大致相近的韵。”毛泽东也认为“新诗应该精炼,大体整齐,押大致相同的韵。”
韵是诗的魂,无韵即无诗。诗歌都必须有韵律。

古代诗都押韵
我国古代的诗,都是有韵的,不可能无韵。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诗都是押韵的。而且几千年来历代的诗歌都是有韵的。
有人认为古代也有无韵诗,这是一个严重的误解。持这种观点的人多举例唐代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认为“者”与“下”不韵。还有李商隐的《登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认为“原”与“昏”不韵。究竟韵不韵,应多方面全面的考虑。一.古今有多音字,而古多音字与现多音字也存在着不相同。二。古今读音的差异,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里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中的“斜”古读音(xia)今读音(xie)。再如南北朝民歌《敕勒歌》中的“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野”古读音(ya),今读音(ye),三,同时代方言读音有很大的差异。而且同一地方的读音也有多种。四,古今韵书的不同,今天看来不同韵,而古韵书却归于同韵。这种情况很多。五,通韵的存在。通韵就是超出韵部范围去押韵的一种方法,也就是使用更宽的韵。而且通用有“常通”和“偶通”两种。常通指相近的韵相通,而偶通却相远的韵相通。如“依”部和“飞”部,“飞”部和“开”部,“姑”部和“收”部,“收”部和“高”部,“山”部和“根”部等相通。(参阅《现代诗韵》的《前言》)。
从以上的一些复杂情况考虑,单凭现代语的读音来判断有些古代的诗不押韵是难以定清的,很有片面性,实在靠不住。
我国古代的诗,对韵的要求极其严格,连平仄都讲究,如果不合还得这救那救,更何况是押韵呢。特别是一些大诗人,根本不可能写出无韵诗来。
在我国的历史上,隋朝才有了不成熟的韵书。有了韵书,就可以韵书写诗,但无韵书时代的诗是怎样写出来的呢?即便是有了韵书,李白、杜甫、白居易是否就抱着一部韵书写诗呢?民歌都是有韵的,但编唱者不一定见过韵书,而且有的还是文盲,那凭什么押韵呢?凭的是音韵的和谐。不论怎样,我国古代的诗都是押韵的。

外国诗也有韵
全世界有近二百个国家,不知有多少个民族。但各国各民族无论语言不同,文字不同,而说话的阴阳顿挫却是皆有的,总不可直音说下去吧!各个国家都有散文,也有诗歌,而且散文和诗歌肯定是不一样的。诗歌起码比散文有更强烈的阴阳顿挫,这个要求不算过高吧!诗歌比散文更要上口顺耳这也是相同的,这就有个韵律的问题了。
《中国诗歌大辞典》对“韵律”的释意是:“诗歌中的声韵和节律,在诗歌中音响的高低、轻重、长短组合、匀称的间歇或停顿,一定位置上相同音色的反复出现,以及句未或行未利用同韵同调的音相合叶,构成了韵律。它加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不同民族的诗歌,由于语言结构不同,韵律的规则也就不同。如汉语古典诗歌的平仄、排偶、押韵,外国诗歌中的轻重音、长短音、音高、顿数等都是韵律的具体运用。”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中国诗歌具有韵律,而外国诗歌也同样具有韵律。只不过“由于语言结构的不同,韵律的规则也就不同”罢了。这就完全可以说,外国诗歌的轻重音、长短音等与中国诗歌的平仄、押韵等实质是一样的,都是韵律。
就说诗的翻译,本来诗是不可翻译的。一翻译就失去了原汁原味。而要翻译,也只能以本国诗的特性来翻译外国诗,而且是种高要求的再创作。
高尔基的“海燕”,他自已说是“‘韵文体’散文”,在俄语里只有三百个字,总共有五十行。而译者译成六百字,十六个自然段的散文诗。原来是有韵的散文,却译成了无韵的散文诗,当然都是散文。再如匈牙利伟大爱国诗人裴多菲的那首人人传诵的名诗《自由·爱情》,有人译成无韵的自由诗:
自由,爱情!
我要的就是这两样。
为了爱情,
我牺牲我的生命;
为了自由,
我又将爱情牺牲。
可殷夫却是这样译的: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前译诗,没有汉诗的特性;而后译诗,却具有浓厚的汉诗特性,所以流传甚广,而且久远。
外国诗有外国诗韵的方式,中国诗有中国诗韵的方式,不能以中国诗韵的方式衡定外国诗无韵。如能这样的话,以外国诗韵的方式也可衡定中国诗无韵。
外国诗也有韵,这是无疑的。

成形成韵成为诗
诗,诗语,诗句,诗行,这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决不可混淆等同起来。
诗语,指诗的语言。
诗句,指诗的句子。
诗行,指诗排列的行。
字,有的是一个词,有的连词也不是。
诗的单位是“首”,只有成为一首诗,才能称为诗。然而一首诗是一个完整体,必须诗意完整,诗形完整,诗韵完整。
一个字,不存在诗形诗韵,不成诗。一行,同样不存在诗形诗韵,也不成诗。就是二行,三行也不成诗形诗韵,也不成诗。最少四行才能成完整的诗形诗韵,才能成诗。
就说花,是以“朵”为单位。花朵由花蕊、花瓣、花萼组成,谁也不会把花蕊说成是花,把花瓣说成是花,或把花萼说成是花。而一朵花就能说成是花了。诗也亦然。一首诗是字、词、句、行组成的,同样不能把字、词、句、行说成是诗。只有成为首才能说成是诗。
把北岛的《生活》:“网”说成是诗,简直有些荒谬。只不过用“网”比拟生活的一个简单的比喻而已,根本不具有诗形诗韵,又怎能成“首”呢?
当今所谓的一字诗不少,一行诗更多。有人大写一行诗,大吹一行诗,出版一行诗诗集,成名成家又折桂。不成诗成了诗大作,诗还能有好前程?
在我国的远古,有一首《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虽只有八个字,却不是一句,是四句。不是一行,是四行。诗意,诗形、诗韵都是完整的。可说是一首最短的诗。
诗是高要求的文学艺术。不要把诗庸俗化。让诗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吧!

无韵属散文
自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产生了自由无韵诗,八十多年来,可说愈演愈烈,竟然达到了泛滥的地步,而且还在继续泛滥。
称为“国刊”的中国最大最具权威性的诗刊物《诗刊》上的诗,百分之九十以上是无韵诗,不少其它诗刊物的情况也不两样。在全国性的诗歌大赛中,无韵诗获大奖太多太多了。看来,要将中国的诗歌挽回到有韵来,实在是一件难事啊!
无韵诗是从哪里来的呢?追根寻源,是误解外国诗造成的。
有人学了外国文,读了外国诗,却没有弄清外国诗的韵律规则,就误认为外国诗非常自由,而且无韵,于是就盲目地模仿自由无韵诗,随意把外国诗翻译得无韵少节奏,这样就造成了以汉语言也写起了自由无韵诗来。岂不懂外国诗并不完全自由,并非没有韵律,而是与中国诗韵律的规则不同罢了。
对于借鉴外国诗的问题,毛泽东早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就明确的讲道:“一切外国的东西,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送进唾液胃液肠液,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才能对我们的身体有益,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我们的一些人实在是生吞活剥了,除没有吸收“精华”,却吞食了“糟粕”。鲁迅也说:“恰如吃用牛羊,弃其蹄毛,留其精华,以滋养及发达生体。”他们却正相反,吃掉了蹄毛,丢弃了精肉。
当今的自由诗,自由到连韵都自由掉了,还成什么诗?
有人认为“无韵不成诗,过于绝对化,有些无韵诗还是很好的。”事物都是相对的,真理也是相对的,有韵是对无韵而言的。有些无韵诗的构思、意境、语言等方面不错,也不能成为诗,因为诗是有韵的。如硬要冠个诗名,就叫“散文诗”吧!
无韵诗,实质上就是诗的散文化,都应属于散文。
2005.10.2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4-5-12 15:35 | 只看该作者
追日的夸父 发表于 2014-5-7 13:55
有“韵”太难,故无韵好。

无韵不成诗。
无韵好?不是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4-5-7 13:55 | 只看该作者
有“韵”太难,故无韵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5-6 14:32 | 只看该作者
当前,对于诗的争论很多,涉及的面也极广。然而,最突出的就是“韵”的问题,也即“无韵不成诗”和“无韵也成诗”的争论。而且愈争愈激,愈论愈烈。这是好事,不是坏事。“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是党的文艺方针,只有通过争论,才能把问题争清楚,论明确,才能促进诗歌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1-2 03:37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